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旭阳

作品数:35 被引量:25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土壤
  • 7篇草地
  • 7篇草原
  • 6篇气候
  • 6篇高寒草原
  • 5篇气候变化
  • 4篇土壤有机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微生物
  • 4篇林窗
  • 4篇林窗模型
  • 3篇冻融
  • 3篇有机质
  • 3篇生物量
  • 3篇土壤有机质
  • 3篇温室气体
  • 3篇高寒草地
  • 3篇高寒草甸
  • 3篇草甸

机构

  • 35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35篇鲁旭阳
  • 10篇范继辉
  • 10篇程根伟
  • 9篇王小丹
  • 8篇鄢燕
  • 7篇霍常富
  • 4篇蔡延江
  • 4篇杜子银
  • 3篇马星星
  • 2篇方艳芬
  • 2篇张晓克
  • 2篇肖飞鹏
  • 2篇赵晓敏
  • 2篇刘巧
  • 2篇陈有超
  • 1篇汪涛
  • 1篇张蓓蓓
  • 1篇李卫朋
  • 1篇沙玉坤
  • 1篇刘淑珍

传媒

  • 6篇山地学报
  • 5篇草业科学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磷脂脂肪酸指纹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也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动力。高寒草地是藏北高原分布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不仅是亚洲中部高寒环境中最为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而且在世界高寒地区亦具有代表性。为了解藏北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了藏北5种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的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指纹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土壤有机碳、总氮等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藏北5种高寒草地土壤PLFA中16:0和18:1w9c含量高,土壤PLFA主要包括直链饱和脂肪酸、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支链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其中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27.77%~36.66%)和支链饱和脂肪酸(30.15%~36.61%)占比较高,环丙烷脂肪酸(3.48%~10.16%)仅占较少部分。高寒草甸土壤总PLFA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PLFA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是其他4种草地类型土壤的2.00~6.45,2.01~8.88,1.82~3.52,1.61~5.37,2.01~9.17和2.06~10.94倍。大部分PLFA分子集中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中,另外两种高寒草地土壤仅含少量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在5种类型草地中的样点基本分散,而在每种类型草地样点中基本集中,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中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同一类型草地土壤中相近。土壤总PLFA,细菌、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碳、氮含量与土壤微生物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互刺激关系。该研究通过量化藏北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的PLFA指纹特征,并分析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
马书琴王小丹王荷张蓓蓓陈有超鲁旭阳
关键词:磷脂脂肪酸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
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2013年
论述了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动态,以及NPP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总结出了以下结论:①青藏高原年均NPP为0.3Pg Ca-1,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与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一致;②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植被生产力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增加速率约为0.7%;③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生物生长的主导因子,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增加;④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植被NPP,在IPCC预测的B1、A1B和A2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的NPP均呈增加的趋势。
德吉央宗鲁旭阳
关键词: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
土壤冻融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冻融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效应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对不同冻融格局的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及生境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和温度胁迫响应等的生理生态表现,同时对当前土壤冻融与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释,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频繁的土壤冻融作用将强烈改变植被生态格局和功能,并指出这种改变在高寒生态系统中表现将更为显著。
杜子银蔡延江王小丹鄢燕鲁旭阳刘淑珍
关键词:生态过程
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微生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年
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包含冰、雪、冰川融水、冰尘、沉积物、冰碛物和土壤等多种栖息地,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由耐寒性微生物占主导。由于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山地冰川正在急剧退缩。依据垂直分层特征、空间位置、环境特征和定殖微生物营养类型等,将山地冰川生态系统分为4个生态区:冰川表面区域、冰川内部区域、冰川下部区域和冰川前缘区域。从微生物的生理特征、群落组成、影响微生物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因素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山地冰川生态系统不同生态区的微生物研究现状。近10年来对冰川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嗜冷、耐冷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②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③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过程;④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循环过程;⑤生态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相互关系。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冰川前缘和表面区域,且主要关注细菌类群的组成和多样性。未来应该把冰川表面、内部、下部及前缘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开展针对不同生境的多种微生物类群的长期监测和研究,重点关注类群间交互作用和功能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极端环境下微生物介导的生态过程及其发挥的生态作用,这对维护山地冰川及其相关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胡扬汪子微蒋洪毛陈有超刘巧段宝利鲁旭阳
关键词:山地冰川冰川微生物极端环境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9年
植被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观、最敏感的综合指示器。野外目视观察法、植物物候模型、数字相机技术、遥感技术等是物候监测的主要方法。青藏高原整体上高寒草地返青期变化目前有4种观点,返青期推后、提前、没有明显变化、在波动中提前。物候与气候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温度、水分、CO_2浓度、积雪和极端气候是影响高寒草地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不同尺度下物候变化及哪个因素更具影响力存在不确定性。最后还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张晓克张晓克鲁旭阳鲁旭阳
关键词:物候高寒草地青藏高原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但由于SOM形成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SOM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存在一定挑战性。本研究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的方法,从SOM化学组成的角度分析了其对藏北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高寒草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含氮化合物是两种高寒草地SOM化学组成中重要成分,分别占总SOM的38.0%和52.5%;2)多糖类和萜烯类在两种高寒草地SOM中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 <0.05);3)通过分析两种草地SOM化学组成与土壤CO_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多糖直接影响着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拟合方程为Y=86.76X+344.87(R^2=0.63, P<0.05),式中Y为CO_2累积排放量,X为多糖类的相对含量;4)SOM化学组成中多糖类、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烃物质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之间显著相关(P <0.05)。综上可知,高寒草地SOM化学组成直接关系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CO_2的排放过程,SOM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于预测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
马书琴鲁旭阳
关键词:多糖木质素二氧化碳
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休牧是西藏主要放牧管理和草地保护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自然力的作用使退化草地的植被与土壤得到恢复,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本研究以西藏中部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权衡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比自由放牧和休牧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休牧6~8年虽一定程度降低了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了植被总生物量,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休牧6~8年提高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权衡值,并促使植物更多地向地上部分生长,且在高寒草甸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另外,休牧和自由放牧对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草原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营养元素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发现,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地的植被恢复尚未产生明显的效果,表现为休牧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对西藏休牧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高小源鲁旭阳
关键词:休牧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高寒草原高寒草甸
藏北高寒草原典型物种凋落物分解与养分动态被引量:8
2019年
凋落物分解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和温带草原生态系统,而对于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关注不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袋法,通过为期3年的野外分解试验,研究青藏高原北部高寒半干旱草原4种典型物种凋落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青藏苔草(Carex moocroftii)、火绒草(Leontopodium pusillum)、昆仑蒿(Artemisia nanschanica)]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4种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在不同物种和分解时间下存在显著差异,在试验结束时,各物种凋落物失重率大小顺序为昆仑蒿(46.69%)>紫花针茅(44.97%)>青藏苔草(33.55%)>火绒草(17.05%);凋落物的分解常数在0.07~0.22,分解的半衰期在3.14~10.50年,分解的周转期在13.59~45.37年;分解过程中氮(N)、磷(P)养分主要表现为累积–释放和直接释放两种模式,在试验结束时,4种凋落物N、P养分的残留量均表现为火绒草>青藏苔草>紫花针茅>昆仑蒿。本研究将丰富对高寒地区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识。
陈有超马书琴鲁旭阳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养分循环
藏东南不同下垫面栽培草地土壤温湿度的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为揭示藏东南不同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的特征,本研究以西藏芒康县拉乌山为研究对象,采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的10 cm土壤温湿度数据,对植被覆盖(植被区)、砾石+植被覆盖(砾石区)的栽培草地和裸地(无覆盖)3种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温湿度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拉乌山3种下垫面10 cm土壤温度基本上按正弦曲线变化,与太阳辐射趋势较一致,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砾石区土壤温度年较差最大,分别为25.46和23.38℃,植被区土壤温度年较差最小,分别为17.17和16.65℃;砾石区土壤温度日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裸地和植被区在11:00-13:00有轻微的上下波动。2)季节尺度上,土壤湿度主要受降水年变化的影响,呈“W”形发生周期性波动;日尺度上,砾石区夏秋季峰值出现在午夜和傍晚,植被区和裸地均无明显日变化。3)非生长季(11月初至4月下旬),砾石区存在不稳定冻结、不稳定消融和日冻融现象,而植被区和裸地冻融过程相对简单;生长季(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砾石区土壤温湿度显著大于植被区(P<0.05),水热条件优于植被区。综上可知,藏东南高寒草原地区砾石+植被覆盖是一种较理想的调节土壤水热条件的措施,可为草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李雪琴鲁旭阳范继辉鄢燕
关键词:土壤温湿度下垫面人工草地
1990—2019年贡嘎山地区典型冰川表碛覆盖变化及其空间差异被引量:5
2021年
表碛覆盖型冰川是中国西部较为常见的冰川类型。表碛层存在于大气—冰川冰界面,强烈影响大气圈与冰冻圈之间的热交换。表碛厚度的空间异质性可极大地改变冰川的消融率和物质平衡过程,进而影响冰川径流过程和下游水资源。基于Landsat TM/TIRS数据,运用能量平衡方程反演了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厚度,研究了贡嘎山地区冰川在1990—2019年间表碛覆盖范围及厚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了东西坡差异。结果表明:①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扩张总面积达43.824 km^(2)。其中,海螺沟冰川扩张2.606 km^(2)、磨子沟冰川1.959 km^(2)、燕子沟冰川1.243 km^(2)、大贡巴冰川0.896 km^(2)、小贡巴冰川0.509 km^(2)、南门关沟冰川2.264 km^(2),年均扩张率分别为3.2%、11.1%、1.5%、0.9%、1.0%和6.5%;②海螺沟冰川、磨子沟冰川、燕子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小贡巴冰川、南门关沟冰川表碛平均增厚分别为5.2 cm、3.1 cm、3.7 cm、6.8 cm、7.3 cm和13.1 cm;③西坡冰川表碛覆盖度高,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低,冰川末端退缩量小;东坡冰川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高,但表碛覆盖度总体低于西坡,冰川末端退缩量大。
廖海军刘巧钟妍鲁旭阳
关键词:海洋型冰川冰川变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