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菠阳

作品数:38 被引量:42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电子信息
  • 7篇制造业
  • 4篇电子信息产业
  • 4篇信息产业
  • 4篇土地制度
  • 4篇产业转移
  • 3篇一带一路
  • 2篇地方产业发展
  • 2篇地方政府
  • 2篇对外直接投资
  • 2篇行车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政府
  • 2篇生产网络
  • 2篇投入产出表
  • 2篇区位
  • 2篇区域间
  • 2篇区域间投入产...
  • 2篇全球生产网络
  • 2篇自行车

机构

  • 23篇中央财经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广州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约克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作者

  • 35篇高菠阳
  • 15篇刘卫东
  • 4篇李俊玮
  • 3篇黄志基
  • 3篇刘卫东
  • 2篇唐志鹏
  • 2篇陆大道
  • 2篇宋涛
  • 2篇余金艳
  • 2篇杜超
  • 2篇易成栋
  • 2篇张雷
  • 1篇赵令勋
  • 1篇丁建军
  • 1篇李钢
  • 1篇虞虎
  • 1篇唐常春
  • 1篇姜玲
  • 1篇李玉恒
  • 1篇刘晔

传媒

  • 8篇地理研究
  • 7篇经济地理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工程管理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工业经济论坛
  • 1篇“产业集群、...
  • 1篇2015 年...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制度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地图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城市层面主要体现为郊区化和园区化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土地制度改革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高菠阳刘卫东Glen Norcliffe
关键词:土地制度制造业
政府空间治理与地方产业发展响应――以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政府空间治理对地方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的治理结构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多个层次,各层次在行为能力和权力空间均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大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调节财税杠杆...
高菠阳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信息
文献传递
工业地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0年
工业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产业区位的形成机制,对指导工业布局实践、促进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近年来实证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工业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工业空间组织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方面经历了由传统的产业区位论,到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的"文化、制度转向"的发展历程。实证研究方面对工业空间组织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从传统的自然因素、运费因素等向网络、嵌入、学习、创新、劳动力市场等新因素转变。但与国际研究相比,我国理论研究仍较为欠缺。从发展趋势来看,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工业空间区位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菠阳刘卫东李铭
关键词:工业地理学工业区位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被引量:60
2010年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框架。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倒U字形曲线关系,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效是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前提。此外,工业技术节能、建筑节能和道路交通节能也还都有一定的潜力。在不同情景下,工业技术节能对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贡献程度在12%~14%之间,建筑节能和增加非化石能源规模分别可以起到10%左右的贡献,道路交通节能的贡献率在2%~3%之间。
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
合作伙伴关系视角下的海外园区政策移动性研究--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被引量:15
2020年
政策移动性是国际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包容性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空间载体的海外园区,是检验政策移动性理论框架的新兴空间载体。本文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以合作伙伴为切入点,检验政策移动性理论在海外园区的适用性,并强调海外园区的政策移动性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关键角色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政策移动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制度背景、主体合作伙伴,甄别出国家、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等关键角色的合作伙伴关系及其在税收、土地、人才等要素政策移动性过程中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外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宋涛刘卫东刘卫东刘志高高菠阳
关键词: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我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08年
产业区位的形成受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多重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影响我国产业布局的资源、交通条件等传统因素作用逐渐下降,外商投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等新因素明显地改变着我国的产业布局。本文分析了我国彩电制造业30余年的产业空间转移,阐述了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开放度低的配给制经济向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国际化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影响彩电制造业空间分布因素的变化。
高菠阳刘卫东
关键词:产业网络彩电
政府空间治理与地方产业发展响应——以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被引量:20
2016年
政府空间治理对地方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西方学界在解释国家治理时有三个重要学说:非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福柯学说,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国治理结构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多个层次,各层次的行为能力和权力空间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调节财税杠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争取成为由中央政府批准的特殊经济区,对本地制度环境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结合6次深入调研,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财税、土地等多项改革,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创造差异化治理环境,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
高菠阳刘卫东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信息
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制造业GVC地位时空格局演化——基于TiVA数据库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生产中所处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不同。一国能否从参与全球化中获益,日益取决于能否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在某一特定环节占据竞争优势。明确全球制造业大国的GVC地位,认识其国际分工及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TiVA数据库,测算世界59个国家及地区1995—2014年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并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的国家及地区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及东亚,位于中亚、西亚、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参与极少,近年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呈现不断向少数国家及地区集中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地位较高,技术密集型地位指数较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附加值主要被少数掌握核心技术和价值链两端的国家及地区获得。从细分行业上看,核心国家及地区均呈现了分阶段演化的特征。在空间相关关系上,制造业整体和劳动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均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先降低后升高,资本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空间集聚分布最为显著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而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从空间集聚形式来看,大部分国家及地区GVC地位指数较低,贸易附加值被少数GVC地位较高的国家及地区获得。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投入会抑制一国GVC地位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对于一国GVC地位的提升起促进作用,出口规模与一国GVC地位呈明显的正向关系,行政效能对于一国GVC地位无明显影响,但是行政效能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VC地位的抑制作用。
冯锐高菠阳闫佳琪胡桢培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转移
全球减贫成效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文章在分析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和发生率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分布动态学模型,对减贫成效进行多维测度,并实证检验影响减贫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1)全球多数区域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非洲贫困问题依旧严峻。(2)全球深度贫困和消除极端贫困类型国家占比上升,轻度贫困类型国家占比下降,贫困水平的固化程度严重。(3)全球绝对减贫成效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非洲的绝对减贫成效指数最低;亚洲和欧洲该指数较高,且上升趋势明显,美洲和大洋洲该指数下降。(4)以绝对减贫成效指数和相对减贫成效指数衡量的全球减贫效果均向好,但存在"质高量低"的情况,即贫困类型和净贫困类型向好的国家在总贫困国家中占比较低,而这类国家中消除极端贫困的国家占比较高。(5)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和提升贸易开放度是促进脱贫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减贫工作应注重发展经济,消除深度贫困水平固化,巩固"脱贫"防止"返贫",追求"质量并举"。
易成栋樊正德刘小奇高菠阳
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关于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计量模型探究区域就业与产业转移的关联性。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区域间产业转移就业效应模型,定量测量产业转移对区域各部门的就业效应,为定量化研究产业转移就业效应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依据驱动力的不同,将就业效应分为消费驱动效应、投资驱动效应、出口驱动效应和其他驱动效应四类。基于2007年及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实证测算我国2007-2010年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结果表明,我国产业转移就业正负效应并存,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增趋势,各驱动因素呈现不同效应特征。
李俊玮高菠阳
关键词:产业转移就业效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