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
- 作品数:27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泰国华文教育教法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近年来,泰国的中文教育风起云涌,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华文的“热带风暴”,据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泰国的华文教育已经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层次和体系。目前正在学习华文的泰国人约有56.74万人。
- 高智
- 关键词:华文教育教法研究中文教育热带风暴
-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从类型化初探到精神内核渗透的转变——以《建军大业》为例
- 2018年
- "献礼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建军大业》既延续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全明星演绎"和"类型化"的商业模式,又在叙事策略上建立完整的叙事链条;在主旋律传递上重归革命历史叙事的根基;在情感表达上建立情感联结,打破历史时空限制。从而完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从类型化初探到精神内核渗透的转变。
- 何晓梦高智
- 关键词:市场化主旋律
- 论苏轼的文道观与宋诗的个性化回归被引量:1
- 2009年
-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强调"道"的本源作用,以重构道统文学的统治地位为矢的。宋初复兴儒学的"道统"运动,扛着尊韩之旗帜,旨在摒除晚唐五代柔弱浮靡诗风的流弊,强调为文的经世致用的教化功能。在"文"与"道"之关系上,突出"义理"、"心性"的探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略"文"的作用,矫枉过正,其理论渐趋沦为枯淡乏味的说教。苏轼脱离道统文学观之桎梏,认为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其"因文求道"论是对道统文学观的反拨与矫正,使文学回归于个性化创作道路。苏轼对文学的个性化认识具有突破儒家狭隘范围的意义,对于引导宋诗的个性化回归起着积极的作用。
- 高智
- 关键词:宋代文道观
- 《文选》隐逸诗编撰探析被引量:1
- 2013年
- 萧统编撰《文选》,首录隐逸诗,专列"招隐""反招隐"。这一分类,反映了六朝隐风的兴盛,对后世隐逸诗的编纂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隐逸诗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选》辑录隐逸诗,是六朝隐逸诗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萧氏家族隐逸思想有关,萧统对隐逸的倾慕是直接动因。萧统对隐逸诗的重视,使隐逸诗歌这一体裁得以确立起来,突出了这类诗歌的重要特质,凭借《文选》深远的影响力,使得隐逸诗歌的形象深刻植根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之中,确立了隐逸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高智
- 关键词:《文选》隐逸诗编撰
- 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局限性--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影视艺术对于文学经典的改编与重构其实是文学经受"百炼成金"考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改编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方式。改编虽然将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转变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是二者之间依旧存在诸多的差异,致使在改编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例,从改编的必要性、受众的差异性及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差异性三个方面简析影视改编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探寻其原因。
- 高智朱芷萱
- 关键词:改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 东晋佛隐诗创作述略
- 2013年
- 东晋佛教蓬勃发展,佛教思想与隐逸文化的相通合流,助长了隐逸之风,在汉魏时期演变为成熟的隐逸诗,在东晋达到了繁荣。佛隐诗成为一种新的隐逸诗形式,东晋诗僧是佛隐诗的主要创作群体,庐山隐逸集团是其中重要流派,支遁、慧远等是佛隐诗创作代表。佛隐诗中多有镜、水、月等佛教意象,是艺术审美与宗教哲学的融合,佛教意象丰富了佛理隐逸诗的内涵,对后世佛教与诗学的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
- 高智
- 关键词:东晋
-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被引量:1
- 2013年
-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高智
-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诗人隐逸诗田园诗
- 六朝隐逸文化探源被引量:2
- 2014年
- 六朝隐风盛行,究其原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隐逸开始接近山水形象美质,注重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隐居从单一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向诗意盎然艺术化的生活情趣转变。六朝隐士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促使隐逸朝着士人的本性生活回归。六朝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有着紧密联系,追求长寿养生,乐死成仙等"摄生"之道,是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佛家思想与隐逸文化合流,不但深刻影响了隐士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参与塑造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与思维习惯,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并最终促成了佛理隐逸诗的诞生。
- 高智
- 关键词:六朝隐逸文化
- 开拓文化旅游市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12年
-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分析
海南有汉、黎、苗、回等54个民族,创造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有25项,省级保护项目80项,涉及戏曲、乐舞、竞技、美术、服饰、节庆等多种门类。这些文化形式,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南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智罗天望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市场旅游文化资源文化形式乐舞
- 隐逸源于《易经》刍议
- 2013年
-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以及《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把人天性中的刚柔与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积极进取,还是退让隐忍,儒、道两家都可以从《易经》中寻觅到为之所用的文化因子。因此,《易经》应是隐逸思想的发源地。
- 高智
- 关键词:隐逸发源《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