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永锋

作品数:18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冰盖
  • 4篇气候
  • 4篇气温
  • 4篇南极冰
  • 4篇南极冰盖
  • 4篇南极中山站
  • 4篇积累率
  • 4篇极冰
  • 4篇臭氧
  • 3篇湍流通量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温观测
  • 3篇气象
  • 3篇气象站
  • 3篇自动气象站
  • 3篇近地
  • 3篇积雪
  • 2篇涡动
  • 2篇涡动相关法
  • 2篇流层

机构

  • 18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8篇马永锋
  • 14篇卞林根
  • 9篇逯昌贵
  • 6篇汤洁
  • 5篇陆龙骅
  • 2篇黄幸媛
  • 2篇辛羽飞
  • 2篇窦挺峰
  • 2篇郑向东
  • 2篇赖鑫
  • 2篇林忠
  • 2篇效存德
  • 1篇周秀骥
  • 1篇王玉婷
  • 1篇张东启

传媒

  • 5篇极地研究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第26届中国...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28届中国...
  • 1篇第26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卞林根林忠郑向东马永锋陆龙骅
关键词:南极臭氧洞
第四次北极科考航线上臭氧和黑碳等的观测分析
利用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航线上的观测资料,对海面臭氧(O3)、紫外辐射(UVB)、黑碳气溶胶(BC)和气溶胶散射系数(SC)的空间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得到,这些要素平均浓度分别为...
赖鑫卞林根汤洁逯昌贵马永锋
关键词:臭氧黑碳气溶胶
文献传递
南极中山站至Dome-A考察断面近地层特征参数的研究
利用2005-2007年南极中山站至Dome-A考察断面上3个中澳合作自动气象站(AWS)的观测资料和中山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年夏季在中山站附近冰盖上所获取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冰盖表面积雪升高对AWS观测资...
马永锋
关键词:积累率参数化方案
南极中山站至Dome A考察断面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南极中山站至Dome A考察断面上3个自动气象站2005~2007年的观测资料和2008年夏季在中山站附近冰盖获取的湍流观测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涡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中山站至Dome A断面上近地层各种湍流参数(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湍流温度、湿度和速度尺度,地表粗糙度,大气稳定度及动量输送系数)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感热和潜热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夏季日变化特征.夏季,近地层大气向雪冰表面输送的感热通量由沿岸中山站的-4.2 W/m^2降至高原缓坡区EAGLE的-0.3 W/m^2,至内陆高原Dome A则已转变为由雪冰表面向大气输送感热,约5.5 w/m^2;潜热通量由沿岸的16.8 W/m^2向内陆高原快速减小至Dome A的1.2 W/m^2;地表粗糙度、动量输送系数和地表摩擦速度均由冰盖陡坡区(强下降风区)向沿岸和内陆高原快速减小,最小值出现在Dome A,这与风速的变化特征相一致,表明南极内陆冰盖的地表动力学参数与风速密切相关.该结果对改进气候模式中南极地区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马永锋卞林根效存德窦挺峰
关键词:南极冰盖湍流通量涡动相关法
ERA-Interim再分析和NCEP FNL分析资料在东南极中山站至Dome A断面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2008年南极中山站至Dome A断面上观测站的近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ECMWF ERA-Interim再分析和NCEP FNL分析资料在东南极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气温表现明显优于FNL分析资料,其与观测的年均绝对偏差在南极大陆沿岸地区<1℃,在内陆高原<2℃;而FNL分析资料的气温在南极内陆高原地区较观测明显偏暖,尤其在冬季偏暖达8—10℃,表明其不能直接用于南极内陆高原气温的变化分析。FNL的地面气压与观测比较接近,逐月平均偏差仅约1 h Pa,其精度明显高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气压,而后者在沿岸地区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低。ERA-Interim和FNL的近地表风速、风向差异不显著,其与观测的年平均、季节平均绝对风速偏差在沿岸和下降风区<1 m·s-1,在内陆高原约2—4 m·s-1,年平均风向绝对偏差<10°。
马永锋卞林根
关键词:ERA-INTERIMNCEP
Polar WRF对南极地区天气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
随着我国对南极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科学考察活动日趋频繁,其对精确的天气预报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我国每次的南极考察都只依赖于卫星云图和国外传真图来做预报,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自己专门的南极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因此,发展南...
马永锋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
文献传递
南极中山站地面臭氧的监测和本底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南极中山站大气监测站2008年全年地面臭氧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地面臭氧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本底浓度与风的关系.结果显示,来自于站区方向的风向频率很低,仅占数据样本的2%,盛行风(偏东风)频率为79.2%,表明中山站地面臭氧浓度监测数据基本未受站区污染影响;监测数据具有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本底特征.中山站地面臭氧浓度季节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冬季高夏季低,年平均浓度为25.0nmolmol-1;峰值出现在7月,月平均浓度为34.4nmolmol-1;谷值在12月,月平均浓度为12.3nmolmol-1;此结果与南极大陆其他沿海站点观测相似.地面臭氧浓度与紫外辐射(UVB)呈显著的负相关,且极夜期间地面臭氧浓度比极昼期间高1~2倍,说明在南极光化学作用对臭氧的破坏占主导地位.对中山站臭氧损耗事件的个例分析表明,臭氧损耗事件的发生与低温和站区北部海冰上的溴化物浓度高值区有密切相关,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臭氧损耗事件是由BrO的影响所致.
王玉婷卞林根马永锋汤洁张东启郑向东
关键词:地面臭氧ODE
积雪对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影响的研究
随着冰盖表面雪的累积或消融,自动气象站(AWS)传感器相对地表的高度随之发生变化,故所记录的观测资料不能直接反映相对地表固定高度上的气象参数。为了使得南极冰盖上AWS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具有可靠性,在积累率对AWS观测气温影...
马永锋卞林根效存德Ian Allison
关键词:积累率自动气象站南极冰盖气象参数
文献传递
IPY我国南极气象考察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提取南极地区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子和关键过程,提高我国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可预测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确定南极地区气候模式中新的参数化方案提出了新的认知。本文就以下五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1.南极冰盖气候特征研究;2.南...
卞林根汤洁陆龙骅辛羽飞马永锋逯昌贵黄幸媛
关键词:南极地区气候变化大气边界层
文献传递
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近地面层湍流参数的观测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2007/20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观测试验获得的湍流脉动及相关资料,对原始资料通过坐标旋转订正后,应用涡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冰盖近地面层的湍流强度(I)、稳定度参数(z/L)、摩擦速度(u*)、拖曳系数(Cd)、地表粗糙度(z0)及动量通量(τ)和感热通量(H),并与空气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ouis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在平均状态下,全天雪面以感热形式从大气获得净的能量;近中性层结下地表粗糙度z0为4.54×10-4m,拖曳系数Cd=1.7×10-3,在非中性条件下,稳定度越小Cd越大,反之,则稳定度越大Cd越小。
林忠卞林根马永锋逯昌贵
关键词:湍流通量涡动相关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