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常宏

作品数:21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临床病理
  • 7篇病理
  • 6篇细胞
  • 5篇乳腺
  • 5篇肿瘤
  • 5篇免疫
  • 5篇分子
  • 5篇癌组织
  • 4篇乳腺癌
  • 4篇腺癌
  • 3篇预后
  • 3篇肉瘤
  • 3篇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基因
  • 3篇分子分型
  • 3篇肝细胞
  • 3篇病理特征

机构

  • 20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玉林市第一人...

作者

  • 21篇韦常宏
  • 8篇叶新青
  • 6篇陈军
  • 6篇林思彤
  • 5篇张力图
  • 5篇覃思繁
  • 5篇宁淑芳
  • 4篇叶洪涛
  • 4篇吴圣明
  • 3篇罗元
  • 3篇骆成飘
  • 3篇陈伊
  • 3篇陈肖瑜
  • 2篇刘海洲
  • 2篇廖芝玲
  • 2篇李春君
  • 1篇陈发龙
  • 1篇吴绍莲
  • 1篇陈云新
  • 1篇沈菁

传媒

  • 6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华夏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 SBPBC患者44例(SBPBC组,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B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治疗随访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SBPBC组4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32例,有家族史者30例,绝经者9例(9/44); UPBC组132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45例,有家族史者34例,绝经者81例;两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和UPBC组T2期患者分别为27、16和51例,SBPBC组第一癌与第二癌、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N2~N3期患者分别为10、3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N0~N1期患者分别为41、106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分别为40例、121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分别为17、37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7、11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Ki-67阳性率≥14%的患者分别为39、8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乳腺导管(Luminal) A型17例、Luminal B型23例、Her-2过表达型3例、基底样型1例,第二癌Luminal A型22例、Luminal B型19例、Her-2过表达型2例、基底样型1例; UPBC组Luminal A型45例、Luminal B型46例、Her-2过表达型13例、基底样型28例; 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UPBC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59个月,两组相比,P <0. 05。结论与UPBC相比,SBPBC的发病年龄低且大多数发生在绝经之前,患者多有家族史,病理分级和分期较高,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无病生存时间较短。
韦常宏韦薇林思彤陈肖瑜陈军
关键词:乳腺癌原发性乳腺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横纹肌肉瘤(RMS)患者的病历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本组男15例,女7例;年龄2~60岁,中位年龄35岁。肿瘤8例发生于骨盆与躯干;发生于四肢6例;其他部位6例。组织学上:10例为腺泡性横纹肌肉瘤;11例为多形性横纹肌肉瘤;1例表现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形态。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的表达Vimentin(17/17,100%)和Desmin(22/22,100%);大部分病例表达Myogenin(19/22,86.3%)和MyoD1(15/17,88.2%),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5/17,29.4%)及CK(3/17,17.6%),17例横纹肌肉瘤LCA均为阴性(0/17,0%),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43%。FISH结果显示:10例腺泡性横纹肌肉瘤均检测到FKHR基因分离;11例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及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均未检测到FKHR基因分离信号。[结论]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及FKHR基因FISH检测对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刘丽丽陈云新叶新青韦常宏叶洪涛郭卫沈丹华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FOXO1免疫组织化学
肝细胞癌组织STAT3和p14^(ARF)蛋白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STAT3和p14ARF蛋白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其与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TAT3和p14AR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及p14ARF蛋白在60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的表达与脉管癌栓、术后复发、肿瘤直径、肿瘤细胞分化密切相关(P<0.05);p14AR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STAT3和p14ARF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25,P=0.011)。结论 STAT3和p14ARF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军吴飞翔覃思繁韦常宏
关键词:STAT3P14ARF蛋白
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62例,采用ARMS-PCR法检测其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13位密码子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62例结肠癌患者中女性患者98例。262例份结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49例(18.7%),其中第12位密码子突变37例(包括1例KRAS复合突变),第13位密码子突变12例;184例份结肠癌组织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6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女性)、原发肿瘤直径、远处转移情况均有关,BRAF基因突变与民族、家族史、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均有关(P均<0.05)。同时性肝转移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KRAS基因G13D突变率低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P均<0.05)。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短于未突变者(P<0.05)。KRAS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BRAF基因突变与未突变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高,BRAF基因突变率低;KRAS基因突变多发生于女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陈伊韦常宏宁淑芳韦文娥刘海洲利基林张力图
关键词:结直肠癌KRAS基因BRAF基因基因突变
乳腺肌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例1.女,48岁,因发现左乳房肿块1个月于2001年1月6日住院手术治疗。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左乳头无凹陷,皮肤未见异常,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个3.5cm×2.5cm肿物,质硬,界限不清,轻触痛,活动差,
叶新青覃思繁韦常宏曾丽霞
关键词:乳腺肿瘤肌上皮癌病理特点免疫组化
提高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标本诊断阳性率的方法和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提高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标本诊断阳性率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EBUS-TBNA标本的病理诊断,20例为改良前的标本,40例为改良后的标本,比较改良前、后病理诊断的阳性率。结果:改良前、后,组织学诊断阳性率分别为70.0%(14/20)、95.0%(38/40),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5.0%(13/20)、92.5%(3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做免疫组化的组织蜡块百分比为40.0%(8/20)、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腺癌组织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检测,只有改良后的2例阳性;改良后2例ALK融合蛋白阴性的病例再行ALK融合基因检测,结果阴性。改良前1例、改良后5例腺癌行EGFR突变基因检测,只有改良后2例阳性。结论:改进病理检查方法可以提高EBUS-TBNA标本的诊断阳性率,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叶新青刘爱群林思彤陈志宁韦常宏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表型和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和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表达。选取85例非DFSP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对照组,10例非DFSP作为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对照组。结果: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在73例DFSP中阳性率分别是100%、91.78%、61.64%、0、0、6.85%,在对照组中不同程度表达,其中CD34的表达在鉴别诊断中有意义。COL1A1/PDGFB融合基因在DFSP的阳性率为86.96%(60/69),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在DFSP的诊断中,COL1A1/PDGFB融合基因是DFSP较为特异性、敏感性的标记,而CD34是DFSP相对理想的标记。
叶新青邝晓聪韦常宏黄俊琪叶洪涛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组织化学FISH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_(90)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90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HCC组织(HCC组)、60例癌旁组织(癌旁组)及60例正常肝脏组织(对照组)中的CD90,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CD90阳性表达率HCC组为76.7%(46/60)、癌旁组为48.3%(29/60)、对照组为0,3组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CD90表达与HCC患者的性别、民族、有无门静脉瘤栓、包膜是否完整、TMN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均≤0.05),与HCC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高低、乙肝病毒是否阳性无关(P均>0.05)。结论 CD90在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高表达,HCC组织中表达更高;癌组织中CD90表达有助于HCC患者预后的判断,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代尚宁淑芳黄俊淇骆成飘谢雨萱韦常宏利基林张力图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干细胞标记物CD90
人肝癌组织中EpCAM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EpCAM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获取肝癌诊断相关的蛋白分子提供实验资料。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pCAM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pCAM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7%(49/60)、61.7%(37/6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织中EpCAM高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民族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AFP值、包膜完整度和门脉瘤栓无关(P>0.05)。EpCAM阳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短于阴性患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CAM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恶性进程。
宁淑芳代尚利基林骆成飘韦常宏张力图
关键词:肝肿瘤组织芯片EPCAM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平台在临床病理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在临床病理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统一的二抗,同一种一抗对临床常用于检测乳腺癌的ER、PR、HER-2、Ki-67、p53等5种免疫组化抗体,分别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实验组)和手工操作法(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两组检测的结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ER、PR、HER-2、Ki-67、p53等5种免疫组化抗体在边缘效应、特异性、着色情况、背景等均有差异。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染色结果均匀,阳性定位准确,背景较清晰,无边缘效应,检测结果理想,优于手工操作法。结论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工作比较稳定,染色效果优良,标准化程度高,能减少手工操作的误差,易于质量控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和科学的实验依据。
覃思繁韦常宏罗元林思彤黄俊淇陶展飞
关键词:免疫组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