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靖春生

作品数:20 被引量:118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沿岸
  • 4篇物理海洋学
  • 4篇海洋学
  • 4篇黑潮
  • 3篇上升流
  • 3篇水温
  • 3篇台湾海峡
  • 3篇外海
  • 3篇季风
  • 3篇海洋水文
  • 3篇海域
  • 2篇冬季风
  • 2篇盐度
  • 2篇沿岸流
  • 2篇跃层
  • 2篇水位
  • 2篇水文
  • 2篇气象
  • 2篇群岛
  • 2篇陆架

机构

  • 20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作者

  • 20篇靖春生
  • 11篇郭小钢
  • 8篇李立
  • 5篇许金电
  • 4篇吴日升
  • 4篇万小芳
  • 4篇潘爱军
  • 3篇黄奖
  • 2篇朱学明
  • 2篇鲍献文
  • 2篇朱大勇
  • 1篇吴培木
  • 1篇张义钧
  • 1篇旷芳芳
  • 1篇张俊鹏
  • 1篇黄洪辉
  • 1篇巩秀玉
  • 1篇李凯
  • 1篇田永青
  • 1篇蔡尚湛

传媒

  • 4篇应用海洋学学...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海洋学报
  • 2篇台湾海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我国专属经济...
  • 1篇第五届青年海...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2年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的低盐透镜现象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低盐透镜现象是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一种常见的中尺度现象.低盐透镜水体往往是由陆地径流入海后与河口冲淡水母体分离而形成的.它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对2002年7~8月南海东北部海域的现场CTD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区近岸一侧上升流现象非常明显,呈低温高盐水的特征,而在离岸约100 km处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低盐透镜水体.此类水体的盐度在32.5以下,水平宽度约为80 km,仅存在于20 m以浅的海洋上层.结合同期的现场走航ADCP测流资料、珠江径流量和海面风场资料分析后认为该水体源自珠江冲淡水;海面风场、上层海流及潮汐潮流等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脉冲的珠江洪峰与珠江河口冲淡水母体分离而形成低盐透镜现象的动力学原因.沿岸的上升流系统与低盐透镜水体之间形成温度和盐度锋面.
靖春生黄奖郭小钢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温盐度
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利用2006~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台湾海峡西侧获取的大面水温、盐度走航资料,结合座底式海床基系统获取的海流剖面以及近海底水温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在春、夏和晚秋初冬3个季节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台湾海峡西侧海水垂向混合比较均一,等温线和等盐线分布大致与岸线平行,盐度和水温呈现从北往南逐渐升高、自近岸向远岸递增的特点.福建沿岸海流具有明显的正压海流特征,且为逆风的东北向海流,其最大流速(约0.25 m/s)出现在泉州外海;与此相对应,浙闽沿岸水仅局限于泉州以北近岸海域的中上水层,其盐度小于32.4.夏季台湾海峡西侧局部海域呈现典型的上升流特征,汕头、东山和南日岛外海近海底存在着明显的低温(<25℃)高盐水(>33.8)涌升中心.福建沿岸海流流向与盛行的西南季风一致,除汕头外海10 m层流速(0.19 m/s)比25 m层流速(约0.15 m/s)略大,其他海域仍具有正压流特点,最大流速(约0.40 m/s)出现在平潭外海附近.晚秋初冬台湾海峡西侧海域盐度和水温的空间分布比较接近,整体呈近岸低外海高,并随纬度降低而增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水在2007年12月26日左右开始出现在平潭岛外海附近,随后从2008年1月15日左右整个台湾海峡西侧被南下的浙闽沿岸冷水(<17℃)控制;厦门以南近海余流流速明显小于厦门以北海域,并存在着显著的垂向流剪切.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靖春生黄奖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动力环境上升流台湾海峡
2002年夏季粤东外海的海洋状况被引量:12
2003年
本文利用 2 0 0 2年 7月 2 2日至 8月 2日对粤东外海进行的水文观测资料 ,分析了调查海区的水温、盐度和跃层的分布状况 ,并对粤东沿岸的上升冷水、海洋锋等海洋现象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整个粤东沿岸都存在着下层冷水的涌升现象 ,该现象在大亚湾外海附近和广东惠来外海附近尤为明显 ,从而导致粤东沿岸水等温线非常密集 ,产生上升流锋 .上升流锋随着深度的增加有向外海扩展的趋势 .此外 ,在台湾浅滩的南部 ,陆架的坡折处和东沙群岛的东侧以及西南部海域似乎也有下层冷水涌升的迹象 .东沙群岛的北侧和西部海域有暖水中心存在 ,该暖水中心可能是离岸的表层水离岸一定距离后发生下沉所致 .珠江口的东侧出现高温低盐水 ,其低盐水舌向东伸展 ,可达大亚湾口外海 ,等盐度线非常密集 。
许金电郭小钢李立吴日升靖春生
关键词:夏季水温盐度跃层上升流
冬季冷空气过程对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水温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分析2010、2011年冬季台湾海峡的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的海面风速、海面气温与表层水温(SST)资料,对冬季影响台湾海峡的冷空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分析台湾海峡表层水温对冷空气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冬季盛行东北、北风,频率可达90%以上,小时平均风速主要分布在10~15 m/s之间,海峡内部风速大于海峡外部;2010、2011年冬季表层水温均有一次大幅度的降温现象,2010年发生在10月底,而2011年则发生在12月中上旬.2010、2011年冬季影响台湾海峡的冷空气过程以中等强度和弱冷空气为主;12月份是冷空气影响台湾海峡次数最多、强度最强的月份.冷空气过程导致的SST下降幅度以台湾海峡北部、平潭岛附近海域最大,为1~2℃,宁德附近海域次之,约为1℃,海峡南部最小,为0.3 ~0.6℃.影响台湾海峡表层水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和平流作用(浙闽沿岸流)是台湾海峡西部SST在冷空气过程中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导致台湾海峡西部SST出现2次降温过程,第一次降温过程在受到冷空气影响后的2~3d,第二次降温过程在受到冷空气影响后的4~6d.
李凯靖春生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冷空气表层水温台湾海峡
2013年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的季节变化及形成机理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调查数据及遥感数据揭示了2013年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的季节变化特征,温跃层上界深度平均值春、夏、冬季基本一致,介于45~47m之间,秋季最大,达60m;温跃层厚度平均值夏、秋、冬季基本一致,介于85~87m之间,春季相对较小,为78m。温跃层强度平均值春、夏、秋、冬季几乎一致,介于0.13~0.15℃/m之间。调查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季节变化的形成机理为:春季西深东浅的原因是西部受净热通量较小、大风速、负的风应力旋度以及中南半岛东部外海的中尺度暖涡和反气旋环流共同作用,东部近岸海域净热通量高值、风速相对较小及风应力旋度引起的Ekman抽吸效应共同控制;夏季深度分布较均匀的原因是10°N以北风致涡动混合强但受Ekman抽吸影响,10°N以南风致涡动混合弱但风应力旋度为负值;秋季深度较其他季节平均加深15m的原因是南沙群岛海域被暖涡占据,暖涡引起的反气旋式环流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被海水辐聚下压;冬季正的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抽吸和冷涡引起的气旋式环流共同作用,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较秋季平均抬升15m。
田永青黄洪辉巩秀玉余少梅靖春生高璐
关键词: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EKMAN抽吸
西北太平洋的一种潮汐数值同化模型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FVCOM海洋数值模式,在球坐标系统下考虑非线性效应和天体引潮力的影响,基于非结构的三角形网格建立了包括中国近海、日本海、鄂霍次科海和部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高分辨率海洋潮汐数值模型,并采用趋近法同化84个沿岸验潮站的观测资料。模拟结果与175个验潮站的实测结果拟合良好,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振幅和迟角的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4.0cm和5.6°,2.4cm和7.5°,2.6cm和6.3°,1.5cm和5.0°。依据调和分析结果给出了4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分布,得到8个半日分潮和5个全日分潮的无潮点,证实了宗谷海峡全日潮无潮点的存在,首次模拟得到津轻海峡的全日潮无潮点;还给出了整个计算海域内最大可能潮差和潮汐余水位的分布特征。
朱学明鲍献文黄必桂石新刚靖春生
关键词:潮汐FVCOM
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04年
对1993年1月至2001年12月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的分析表明,在吕宋海峡两侧各有一个海面高度波动高能区,其中心分别在(19.5°N,119.5°E)和(22.0°N,124.0°E),其间有一低能带将二者隔离,“远区”EOF分析亦显示二者的波动规律相对独立.对“近区”的EOF分析揭示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波动以季节变化为主,伴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其中EOF 1和EOF 2占总波动能量的66.7%,均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但相位相差约3个月.EOF 1的主要形态是以吕宋岛西北(18.0°N,119.0°E)为中心的海面高度振荡,其峰值出现于8-9月间,谷值则出现于1-2月间,主要反映了南海深水海盆比容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相应的环流调整.EOF2的形态则表现为东南至西北向的季节性交替起伏,主要反映了南海北部近海季风导致的海面高度Ekmen调整.分析还表明,季节内变化是南海东北海域海面高度波动的重要分量,它主要反映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中尺度过程的频繁活动.此外,所有主要EOF模态都呈现年际变化.
李燕初李立靖春生蔡文理
关键词:海面高度EOF分析吕宋海峡
不同初始条件和风强迫场对南海冬季环流的影响
本文采用三维斜压海洋模式——HAMSOM模型研究不同的温盐初始场和风强迫场对南海冬季环流的影响.温盐场采用气候平均Atlas1998温盐资料(简称Levitus资料)和1998年12月冬季南海海洋环境补充调查航次的现场实...
郭小钢靖春生吴日升李立
关键词:环流黑潮
文献传递
南海海面高度、动力地形和环流的周年变化——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应用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用1993-1999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分析了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SSHA)的平均周年变化;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反演了多年平均的逐月海面动力地形;探讨了南海动力地形及其所反映的上层环流季节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表明,南海大尺度环流的周年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冬季(11-2月)南海环流表现为以北部气旋环流为主的气旋型双圈结构,相关的特征还包括吕宋海峡的黑潮入侵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的东北向离岸流,春季(3-4月)气旋型双圈结构解体,北部的气旋型环流依然维持,南部环流则向反气旋型演变,大尺度环流结构呈现偶极子特征.夏季(5-7月)和秋季(8-10月)海盆内部不存在明显封闭的大尺度环流,环流以西南-东北流向的季风急流为主要特征,但夏、秋流态有较大差别,5-7月季风急流贴中南半岛北上,在海南岛东南18°N附近沿地形折向东形成反气旋型弯曲,穿越南海后再折向东北.8-10月季风急流在13°N附近即离开中南半岛海岸进入海盆中部,其流态转变为气旋型.在春、夏、秋三季,黑潮的入侵都不明显.上述变化规律显示南海环流的动力调整在季风盛期过后就已经开始.
李立许金电靖春生吴日升郭小钢
关键词:周年变化海面高度大洋环流
台湾岛东南准稳态兰屿冷涡的初次记录被引量:5
2003年
对卫星跟踪表层漂流浮标、卫星高度计和遥感SST图像资料的分析均发现,1996年3月前后在台湾岛东南、恒春半岛与兰屿之间有一个大型的气旋型黑潮锋面冷涡.该冷涡的水平尺度在纬向和经向分别可以达到70和100 km左右,并伴随有黑潮在兰屿附近相应的离岸蛇形.冷涡与常见的黑潮锋面涡不同,在兰屿一带呈准稳态滞留,时间达两个月以上.有证据表明,冷涡滞留期间,黑潮可能呈套状侵入南海,而且类似的涡旋在同一位置不时发生.对比此前墨西哥湾的相关研究,兰屿锋面涡应是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Tortugas涡的南海版本.蛇行的黑潮在离开南海时所发生的超射和位涡守恒是冷涡形成的可能原因.
靖春生李立
关键词:台湾岛黑潮冷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