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清泉

作品数:257 被引量:1,089H指数:19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89篇专利
  • 2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一般工业技术
  • 78篇电气工程
  • 44篇理学
  • 35篇化学工程
  • 12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6篇机械工程
  • 6篇电子电信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3篇纳米
  • 46篇酰亚胺
  • 44篇聚酰亚胺
  • 38篇亚胺
  • 35篇乙烯
  • 31篇电缆
  • 28篇聚乙烯
  • 28篇复合材料
  • 28篇复合材
  • 24篇导电
  • 24篇空间电荷
  • 20篇介电
  • 20篇绝缘
  • 15篇电极
  • 14篇溶胶
  • 14篇放电
  • 12篇半导电屏蔽
  • 11篇屏蔽层
  • 11篇击穿
  • 10篇树脂

机构

  • 176篇哈尔滨理工大...
  • 68篇青岛科技大学
  • 1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7篇北京交通大学
  • 7篇教育部
  • 7篇同济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6篇大连水产学院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4篇国家电网公司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4篇黑龙江大学
  • 3篇中国电力科学...
  • 3篇哈尔滨电工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株洲时代新材...
  • 2篇国网浙江省电...

作者

  • 257篇雷清泉
  • 61篇王暄
  • 42篇郝春成
  • 27篇迟庆国
  • 27篇范勇
  • 17篇韩柏
  • 16篇宋伟
  • 15篇孙志
  • 14篇梁利群
  • 14篇殷景华
  • 14篇林家齐
  • 13篇张冬
  • 13篇张昌海
  • 12篇刘立柱
  • 12篇孙效文
  • 12篇何丽娟
  • 10篇高亮
  • 9篇田付强
  • 8篇于庆先
  • 8篇马莉莉

传媒

  • 18篇哈尔滨理工大...
  • 12篇高电压技术
  • 12篇绝缘材料
  • 10篇中国电机工程...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物理学报
  • 7篇电工技术学报
  • 4篇材料科学与工...
  • 4篇功能材料
  • 4篇材料研究学报
  • 4篇青岛科技大学...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科学通报
  • 3篇高分子学报
  • 3篇第十四届全国...
  • 2篇化工新型材料
  • 2篇电机与控制学...
  • 2篇Curren...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激光

年份

  • 5篇2023
  • 19篇2022
  • 8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3篇2018
  • 15篇2017
  • 7篇2016
  • 12篇2015
  • 14篇2014
  • 24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14篇2010
  • 12篇2009
  • 6篇2008
  • 10篇2007
  • 23篇2006
  • 12篇2005
  • 8篇2004
2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理解工程电介质中极化与电导两个基本物理过程及其测量的科学原理与方法被引量:17
2018年
对法拉第提出的电介质是一种具有极化(储存电能)与仅能通过微弱电流的物质的原始定义做了新的合理诠释,提出按束缚能划分参加电介质极化与电导两个基本物理过程的基本物理单元,指出极化与电导的共存性。特别是介绍了复合电介质中具有分形时间与分形逾渗结构,以及空间电荷相关的基础物理知识。提出空间电荷注入由浅至深陷阱的俘获截面判据以及电介质中类氢原子的陷阱模型。描述低电场下电介质极化与电导的时域–频域响应,补充了与强低频弥散密切相关的分形时间与分形结构的普适响应。通过分析空间电荷极化与电导的相关研究方法,提出强电场下几种典型的电子电导相关性及其区分方法:等温衰减、热激电流与时域–频域谱在t/τp^1时三者之间的等效性;M. W微纳界面极化电子隧穿的尺度判据;SCLC(j-Vn)图形法分析陷阱深度与密度的相关特性;脉冲电声法仅是一种测量技术,而不是一种具有科学原理的测量方法;直流法的共性与互通性。针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提出图形法、矩(重心)法、理解公式法,以及三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雷清泉刘关宇
关键词:脉冲电流法热激电流直流法
介电现象及其近代应用
本文重点综述了基本介电现象及其在现代信息,生物,超导等技术中的应用,包括新型纳米介电学及生物介电学的研究进展.
雷清泉范勇王暄
关键词:电介质绝缘材料介电物理
文献传递
聚酰亚胺/TiO_2纳米杂化薄膜耐电晕性能的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二氧化钛(PI/TiO2)纳米杂化薄膜并研究其耐电晕性能。利用光激发放电方法(photon-stimulated discharge,PSD)与光度计测试杂化薄膜的陷阱状态与紫外吸收光谱,通过扫描电镜与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表征薄膜表面的形貌与分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引入TiO2增加了薄膜中的陷阱密度,提高了薄膜的质量分形维数,在5%组分时出现表面分形,薄膜结构变得致密;随着TiO2组分的增加,薄膜的耐电晕寿命由3.9 h(0%)增加到49 h(7%),薄膜的紫外吸收能力提高;随着电晕时间增加,杂化薄膜表面的聚酰亚胺分解,TiO2颗粒逐渐积累,起到屏蔽电晕侵蚀的作用。因此,有机-无机界面的陷阱状态、TiO2的特性以及薄膜整体分形结构的协同效应提高了杂化薄膜耐电晕性能。
冯宇殷景华陈明华刘晓旭雷清泉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聚酰亚胺耐电晕杂化
TSC测量技术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被引量:5
2010年
热刺激电流(TSC)测量技术是研究电介质材料中电荷存贮和输运过程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TSC的基本理论,对传统TSC理论和实验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TSC应用过程中长期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上的误区,并介绍了一些改进的分析理论和实验思想,拓展和加深了TSC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田付强卜文斌杨春韩柏王毅雷清泉
关键词:热刺激电流
一种氧化铝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申请涉及一种氧化铝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高电压绝缘材料领域。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将氧化铝粉、烧结助剂粉加入到去离子水溶剂中,然后加入孔结构调节剂,进行球磨,得到混合浆料;S2:将所述混合浆料进行冷冻后置于冷冻...
雷清泉曾宇平李国倡梁汉琴
文献传递
一种聚酰亚胺/钛酸铜钙包覆银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介电、低损耗聚酰亚胺/CCTO@Ag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以聚酰亚胺为基质制备,将制备好的CCTO@Ag纳米颗粒在无水乙醇中进行超声分散之后,与聚酰亚胺单体共混于溶剂中,然后在室温下使单体...
杨阳孙浩亮王自昱刘雍熊锐石兢雷清泉
文献传递
高压力下聚酰亚胺薄膜热激电流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由于压力参数的引入可以在热激电流(TSC)测量中获得更多实用信息,故自行设计了高压力下测量TSC装置,并且用该装置测量了聚酰亚胺(PI)薄膜在不同压力下的TSC谱和恒温下降低压力时的压激电流(PSC)谱.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极化的样品,随着压力的增加,其热激电流峰移向高温,压力因素显著地影响聚酰亚胺薄膜的松弛参数.
张玉春范勇朱永亮雷清泉
关键词:聚酰亚胺薄膜高压力热激电流TSC
一种低电导率纳米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电导率纳米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力电子设备冷却领域。本发明纳米流体的电导率小于1μs/cm,按质量百分数,纳米流体包含如下组分:超纯水40.0~99.0%,二元醇0.0~60.0%,纳米粉体0.1~10...
朱海涛雷清泉吴大雄苏静文王连刚张灿英
文献传递
工程电介质理论的回顾、思考及对策被引量:6
2007年
回顾了在热力学(唯象理论)、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及固体物理等理论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单相均匀介质的微观(电子、原子、离子、分子等)结构—宏观(介电、导电、击穿、老化等)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工程电介质常用的高聚物绝缘材料是一类软物质,结构上具有极宽(10^-10-10^-3m)的空间尺度,运动单元和运动形式也有极宽的松弛时间谱(10^-10~10^-4s),同时为了改善单相材料的宏观性能,优化在不同外界因素作用下材料的综合性能,常采用多相复合电介质,其微观结构在空间上极为复杂,且运动时间尺度也极为广泛。因此,依据物理学的还原论和层展现象,提出了要建立这类材料的介观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从材料微观尺度与短时的破坏建立(或外推)出它的寿命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并首次提出了如何从时空层次去深入理解和控制材料宏观性能的新概念。
雷清泉王暄何丽娟张东韩柏宋伟孙志
关键词:软物质纳米复合物
光纤传感技术用于检测地下电力电缆故障被引量:15
2000年
依据 Faraday效应的光学磁场传感器用于地下电力电缆故障电流的检测 ,能检测出接地故障电流的幅值、相位并确定出故障段用光纤传输信号 ,避免了接地故障电流 (50 0 0~ 5 0 0 0 0 A)引起的电磁感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光学磁场传感器和故障段检测器 /显示器之间的最大无中继距离为1 0 km。
张晓虹蒋雄伟王振华贾志东谢恒雷清泉
关键词:电力电缆故障检测光纤传感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