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万龙

作品数:60 被引量:31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缺血
  • 19篇细胞
  • 19篇脑缺血
  • 16篇神经元
  • 13篇纹状体
  • 9篇鼠脑
  • 9篇大鼠脑
  • 7篇形态学
  • 7篇组织化学
  • 7篇局灶
  • 7篇胶质
  • 7篇胶质细胞
  • 6篇阳性
  • 5篇阳性神经元
  • 5篇缺血区
  • 5篇组织化学研究
  • 5篇脊髓
  • 5篇大鼠纹状体
  • 4篇血管
  • 4篇再灌注

机构

  • 31篇中山大学
  • 2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1篇西安医科大学
  • 5篇广东药学院
  • 5篇吉首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东药学院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遵义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增城市新塘医...

作者

  • 60篇雷万龙
  • 23篇姚志彬
  • 22篇袁群芳
  • 13篇欧阳丽斯
  • 12篇穆淑花
  • 11篇李可一
  • 11篇朱亚西
  • 11篇刘冰冰
  • 11篇刘勇
  • 7篇贾钰
  • 6篇凌凤东
  • 6篇刘宗伟
  • 5篇马宇昕
  • 5篇李幽兰
  • 5篇陈思
  • 5篇朱耀峰
  • 5篇郑雪峰
  • 5篇陈涛
  • 4篇汪华侨
  • 4篇赵根然

传媒

  • 20篇解剖学研究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解剖学杂志
  • 4篇中国组织化学...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解剖学报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广东解剖学通...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10篇2000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DA神经示踪研究证实大鼠纹状体神经通路连接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为了观察证实纹状体神经元的形态定位和突触连接,以及由此证实神经示踪技术在此领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实验借助示踪剂立体定位注射,并结合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超微结构技术,实验数据以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 (1)神经示踪剂BDA显示较好的定向运送特性,具有敏感和理想的标记效果。借助示踪剂BDA注射的逆行单标记实验结果显示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大小和分支数量无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在免疫电镜下明显可见阳性树突和树突棘及其所形成的兴奋性突触连接。光镜下可见BDA顺行标记的PFn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密集分布于纹状体,并在电镜下清晰可见这些阳性终末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2)神经示踪结合免疫组化双标记显示纹状体-SNr和-GPe神经元均较少定位于Patch间区,而且均与纹状体Parv中间神经元之间无明显定性关系,但可见中脑TH阳性纤维的密集分布。在电镜超微结构水平可见BDA顺行标记的PFn阳性终末分别与纹状体-直接通路和纹状体-间接通路神经元形成典型的兴奋性突触连接,但与两者之间,及其所属的树突和树突棘之间的突触连接百分率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5)。(3)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BDA标记的PFn阳性终末和VG lut2抗体的免疫标记的背侧丘脑-纹状体阳性终末,在纹状体内呈现95.4%的共存率,而且后者标记更充分。同时也证实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相互之间不显示可见的共存关系。结论 BDA为高度敏感的神经示踪剂,能够较为方便和充分地标记目的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分布形式无明显的差异。中脑和背侧丘脑神经元均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存在形态学联系,尤其是背侧丘脑神经元与纹状体-直接通路和纹状体-间接通路神经元之间形成典型的兴奋�
刘冰冰穆淑花欧阳丽斯朱亚西李可一詹玛利刘宗伟贾钰雷万龙
粘附分子和巨噬细胞与SD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病理机制的研究
雷万龙
关键词:粘附分子巨噬细胞原位杂交
褪黑素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代谢机能和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6-羟基多巴胺(6-OHDA)明显诱导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障碍及其纹状体神经元的损伤。目前进一步借助褪黑素(MT)探查证实6-羟基多巴胺对PD模型大鼠纹状体代谢机能损害和黑质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5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稀释剂对照)、6-OHDA处理组和6-OHDA+MT处理组,实验借助Micro PET-C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和比较实验大鼠纹状体代谢、TH阳性纤维密度及TH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所获得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icro PET-CT检测结果显示,6-OHDA组大鼠纹状体糖代谢机能(1.34±0.114)明显较对照组(4.36±0.114)低(P=0.00),而6-OHDA+MT处理组(4.14±0.114)与6-OHDA组相比糖代谢机能增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纹状体内TH阳性纤维密度和TH蛋白表达水平在6-OHDA组(分别为0.324±0.018、0.434±0.33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78±0.026、1.626±0.526)(P=0.00,P=0.00)和6-OHDA+MT处理组(0.37±0.010、1.136±0.494)(P=0.00,P=0.03),但对照组和6-OHDA+MT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P=0.12)。结论褪黑素对PD模型大鼠纹状体代谢机能障碍和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王维苹朱耀峰张金郑雪峰陈智陈涛雷万龙
关键词:帕金森病褪黑素6-羟基多巴胺PET-CT
腰段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对内脏痛觉敏化反应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察和证实胶质细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所属内脏痛觉敏化反应的时程和形态特征。方法借助单次延长应激(SPS)方法构建内脏痛觉敏化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SPS术后1 d组、SPS术后7 d组、SPS术后14 d组,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技术探测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形态结构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显示,正常脊髓灰质内明显可以探察到大量GFAP+的细胞,其形态呈星形胶质细胞的典型特征:即微小的胞体和细长的突起,其在脊髓灰质的分布不显示明显的区域特性。定量和比较资料显示,SPS不同时间组的GFAP+细胞密度均多于对照组,7 d组增加最显著。结果同时显示,GFAP^+胞体大小在7 d和14 d组均大于对照组,以7 d组的最大。正常脊髓灰质也明显可以探察到小胶质细胞(Iba1^+),其密度和胞体大小在SPS 1 d组和14 d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且14 d组差异最为显著(P<0.05),但7 d组的变化不明显。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正常脊髓灰质背角可以明显探测到GFAP和Iba1蛋白。定量资料显示,SPS 7 d组和14 d组的GFAP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 d组升高最显著。SPS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导Iba1^+蛋白的高表达,且以14 d组最显著。结论结果提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可能牵涉到内脏痛觉敏化的病理过程。
陈涛陈思朱耀峰郑雪峰黄子芸贾林菊雷万龙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慢性局灶脑缺血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呈持续性反应被引量:13
2002年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对慢性局灶脑缺血的反应。方法 :运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ED1和OX42阳性细胞的反应时程、分布形式和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探查。结果 :在脑缺血 3d ,ED1阳性细胞呈圆形 ,大多数分布于大脑皮质缺血区周围和缺血侧的尾壳核 ,仅有少量ED1阳性细胞位于缺血区中央。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脑缺血 2周 ,ED1阳性细胞数量最多 ,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缺血区中央和尾壳核外侧部。脑缺血 6周 ,其数量稍有下降 ,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脑缺血 3d时 ,OX42阳性细胞呈“星状” ,胞体肥大 ,数量增加 ,分布于皮质缺血区的外周和尾壳核。缺血中央区的阳性细胞数量少。脑缺血 2周 ,OX42阳性细胞胞体明显增大 ,分支增粗。在大脑皮质缺血区中央出现大量圆形的没有明显突起的OX42阳性细胞。此时 ,尾壳核外侧部的阳性细胞的数量和胞体明显增加。脑缺血 6周 ,阳性细胞的数量稍有下降。结论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对局灶脑缺血发生持续性的反应 。
雷万龙袁群芳张怀波姚志彬
关键词:巨噬细胞
大鼠脊髓钙调蛋白Parvalbumin和Calbindin-28 KD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证实钙调蛋白Parvalbumin(PV)和Calbindin-28KD(CB)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脊髓不同节段不同区域内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常规灌注固定,取第5~8颈髓、3~6胸髓和1~5腰髓节段;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单标记;光镜观察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并进行计数和测量;用Excel软件对阳性神经元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PV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的Ⅱ层和胸核、中间带外侧、中间内侧核、前角的Ⅷ层;CB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Ⅰ~Ⅱ层、中间带,前角的Ⅷ~Ⅸ层之间。后角细胞较中间带及前角细胞数量多,胞体小,突起少。在不同区域,两种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目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节段同一区域的比较中,只有腰前角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比较大(P﹤0.05)。结论PV阳性神经元在胸核及中间内侧核的聚集以及阳性纤维在薄楔束和后角Ⅱ层胶状质内的密集分布提示其与机体痛觉传入﹑本体感觉及内脏感觉的联系;CB阳性神经元在前角Ⅷ~Ⅸ层之间的特征性分布说明其与闰绍细胞功能有关;两种钙调蛋白在脊髓不同节段之间的形态及分布基本无差别提示它们的功能并没有特异地对应于躯体或内脏。
刘宗伟朱亚西欧阳丽斯詹玛琍贾钰马宇昕李幽兰阳桂香雷万龙
关键词:脊髓PARVALBUMINCALBINDIN-D28K
局灶脑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00年
为了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局灶脑缺血区的分布以及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时期 ,进而探讨其在脑缺血灶恢复中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的周围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 ,其突起的变化尤为显著 ;粗大的突起呈纤维状 ,并相互交织呈密集的网 ,其末端向脑梗塞灶的中央延伸。其变化发生于脑缺血第 1周 ,脑缺血第 2周最显著 ,在 6周的脑缺血期间 ,显示持续性变化。 S- 10 0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周围区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 ,发生于脑缺血第 3d,并持续到脑缺血 4周 ,其形态学改变没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本研究提示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的可塑性变化 。
雷万龙袁群芳姚志彬
关键词:局灶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
褪黑素对BDRC诱导脊髓灰质背侧角胶质细胞反应影响的实验证实
2020年
目的中枢的胶质细胞牵涉神经元不同性质损伤的病理过程,本文探讨褪黑素(MT)在臂丛背根钳夹(BDRC)诱导脊髓灰质背侧角胶质细胞病理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借助神经夹持损伤的方法建立臂丛背根钳夹模型,将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BDRC组、BDRC+MT组,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探查颈段脊髓灰质背侧角胶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①免疫组化探察显示,GFAP+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并均匀分布于正常脊髓灰质,BDRC明显诱导其细胞数量增加[(15.29±0.37)/0.01 mm^2]及体积变大[(5.72±0.71)μm^3],而MT的使用明显遏制其反应性增生[BDRC+MT组两者分别为(12.05±0.84)/0.01 mm^2、(4.81±0.69)μ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脊髓灰质表达一定水平的GFAP蛋白,而BDRC明显诱导脊髓灰质背侧角GFAP蛋白的高表达(1.18±0.12),MT的使用明显抑制由BDRC所诱导GFAP蛋白的表达水平(1.05±0.11,P<0.05)。②正常脊髓灰质背侧角明显可探查到Iba-1的阳性反应,而且其阳性细胞数量和细胞体积随BDRC诱导而增加及变大[BDRC组分别为(4.51±0.84)/0.01 mm^2、(5.16±1.06)μm^3],MT对其变化显示抑制作用[BDRC+MT组分别为(2.87±0.82)/0.01 mm^2、(4.44±0.86)μm^3](P<0.05,P<0.05)。脊髓灰质背侧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随BDRC诱导而呈现高表达(1.20±0.17),MT对高表达的Iba-1蛋白水平显示抑制作用(1.03±0.17,P<0.05)。结论臂丛背根钳夹明显诱导脊髓灰质背侧角星形和小胶质细胞的病理反应,而MT对其变化显示强烈的抑制作用。
黄子芸陈思郑雪峰郑雪峰陈涛贾林菊朱耀峰陈涛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褪黑素脊髓
人体解剖学模块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被引量:13
2007年
模块课程理论是近年来世界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人体解剖学课程划分为5个大模块,并对模块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目标和评价方法等作了探讨。人体解剖学模块课程是一种小型化、现代化课程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更能体现时代气息。
初国良雷万龙汪华侨郭开华曲怀刚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模块课程教学设计
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6
2008年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骨干课程,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近几年来,为建设好本门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组围绕"系统解剖-局部解剖-中枢解剖"三段式解剖学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规划和措施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实践,本文总结其有益经验和成果。
汪华侨初国良徐杰郭开华雷万龙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