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2年
- 近视是发病率较高的眼病,其中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常见的致盲病因。通常认为近视的发生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国内外对其基因定位有多种认识,但尚无定论。绝大多数近视属轴性近视,由玻璃体腔的过度延伸导致眼球前后径延长、光线经屈光介质作用后聚焦于视网膜前所致。近视的发生发展受到高位神经中枢和眼内局部两种作用机制的调控。对近视的病因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在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陈静刘春民
- 关键词:近视
- 两种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比较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和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方法:应用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和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分别治疗两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者,双眼2次/d,1滴/次,间隔12h,治疗14d后停药。分别在开始治疗后3,7,14d和停药后7d随访观察。结果:用药后3d,两组间治愈率和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用药后7,14d和停药后7d,两组间治愈率和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方面,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与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的应用均安全有效。但在用药早期,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明显优于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作用更迅速,效果更明显。
- 韩冰刘春民王媛陈静
-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疗效
- 上睑下垂术后回退再手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总结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回退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2例(24只眼)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回退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首次手术前均为单眼或双眼中度至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首次手术方式:4只眼为额肌缝线悬吊术,3只眼为额肌硅胶悬吊术,7只眼为额肌筋膜瓣悬吊术,10只眼为提上睑肌缩短术。首次手术后出现1只眼上睑缘角状畸形,2只眼上睑内侧内翻倒睫,5只眼睑闭合不全,2只眼浅层点状角膜炎。再次手术方式:4只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20只眼行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睑缘角状畸形、上睑内翻倒睫及双重睑不对称者术中一并矫正。结论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是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回退再手术的主要手术方式。
- 刘桂琴周凤李钫陈静
- 关键词:上睑下垂额肌筋膜瓣悬吊术
- 角膜拱形刀及角膜平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主切口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以拱形刀行透明角膜主切口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同意并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未熟期白内障患者,将其中完成术前1 d,术后1、7、30 d完整随访的患者82例(91只眼)纳入统计资料。术前采用随机法将91只眼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角膜拱形刀主切口40例(46只眼),对照组行角膜平刀主切口42例(45只眼)。术前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核硬度分级、视力、角膜散光等数据;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所使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记录前房稳定性,同时记录术中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视力、角膜散光检查,并同时记录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1、7、30 d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前及术后1、7 d平均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 d的平均散光度为(0.57±0.29)D,对照组为(0.86±0.41)D,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房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所使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以角膜拱形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主切口可降低术后30 d的角膜散光,增加术中前房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胡慧玲方敏陈静陈璐杜冰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角膜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