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立新

作品数:149 被引量:1,579H指数:2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1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9篇土壤
  • 32篇人工林
  • 30篇林隙
  • 23篇落叶松
  • 23篇混交
  • 22篇混交林
  • 21篇阔叶
  • 19篇落叶松人工
  • 19篇落叶松人工林
  • 16篇松林
  • 16篇红松林
  • 15篇凋落
  • 14篇凋落物
  • 13篇林型
  • 13篇阔叶混交林
  • 13篇红松阔叶混交...
  • 10篇养分
  • 9篇阔叶红松
  • 8篇红松人工林
  • 6篇地统计

机构

  • 146篇东北林业大学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河南中医药大...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贵州财经大学
  • 3篇佳木斯大学
  • 2篇赤峰学院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2篇内蒙古林业科...
  • 2篇中国农村技术...
  • 2篇河北昌黎县林...
  • 2篇长兴化学材料...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扎兰屯...

作者

  • 148篇陈立新
  • 92篇段文标
  • 14篇乔璐
  • 8篇魏全帅
  • 8篇杜珊
  • 8篇韩冬荟
  • 8篇景鑫
  • 7篇刘少冲
  • 7篇王丽霞
  • 7篇张玉双
  • 7篇李少博
  • 7篇李亦菲
  • 7篇李少然
  • 6篇李猛
  • 6篇赵雨森
  • 6篇步凡
  • 6篇王婷
  • 5篇沈海龙
  • 5篇吉艳芝
  • 5篇姜一

传媒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4篇水土保持学报
  • 14篇东北林业大学...
  • 14篇中国水土保持...
  • 9篇生态学报
  • 6篇林业科学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林业科学研究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防护林科技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森林工程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山地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环境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13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0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者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和EOC随时间变化显著,8月份含量均较高,不同林隙间变化规律不同;土壤TOc(变异系数CV为28.7%~41.8%)和EOC(CV为21.0%~61.6%)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构比显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75%),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TOC和EOC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林隙间差异较大,T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较大,而EOC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大。
石亚攀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
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时空异质性
黑土有机氮组分在甜菜生长季矿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室内好气培养和Bremner酸解法测定有机氮组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甜菜生长季黑土有机氮组分变化及其矿化特征。结果表明,酸解总氮是黑土有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土壤总氮的66%~97%,而非酸解态氮仅占较小的比例。施肥处理(N120/P120/K120)增加了从叶丛生长期(6月)到收获期(9月)土壤有机氮组分中酸解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甜菜幼苗期(5月),黑土酸解有机氮各组分比例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随着甜菜的生长,氨基酸态氮含量增幅最为明显,在叶丛生长期(6月)和糖分积累期(7月)达到高峰,施肥处理增幅均高于其他处理(N0/P120/K120,CK1,CK2),氨态氮无明显变化,未知态氮随着甜菜的生长,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因此到叶丛快速生长期后,各个处理酸解总氮的4种组分占全氮比例依次为: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经好气培养91d后,施肥处理明显增加土壤的累积矿化量,供氮潜力(N0)和供氮强度(k),土壤矿化势与氨基酸态氮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1(p〈0.05),与非酸解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呈负相关,表明氨基酸态氮是土壤可矿化态氮的主要贡献者。
胡晓航陈立新周建朝王秋红王孝纯
关键词:甜菜黑土有机氮组分矿化生长季
一种保水保肥有机种植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水保肥有机种植箱,包括种植箱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种植箱体上方的保温罩,所述种植箱体内部设置有用于翻动种植箱体内部土壤的翻土搅拌器,所述翻土搅拌器一端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种植箱体内部设置有补给水管,所述...
王浩宇段文标陈立新
文献传递
落叶松人工林施肥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36
2004年
陈立新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施肥酶活性微生物数量
林隙与凋落物对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各选取小、中、大3个代表性的林隙,将其作为试验样地,并分别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作为对照。2012年6月,在TP林隙及郁闭林分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埋设3种不同树种的凋落物(红松、椴树、枫桦)分解袋。2012年6-9月测定各林型不同大小林隙及其郁闭林分0-10cm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TP和BP林隙内及其对照的WSOC均表现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而PAP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TP和PAP林隙内WSOC>郁闭林分,BP则相反;除7月3种林型林隙大小对土壤WSOC影响均不显著(P>0.05)外,其他月份林隙大小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PAP和BP林隙内土壤WSOC随月份的变化均为不对称的"V字型"曲线,6月达到峰值,前者7月而后者8月达到谷值。然而,TP林隙内土壤WSOC在生长季内呈持续上升的趋势,9月达到最高值;TP林隙内枫桦凋落物分解袋下的土壤WSOC明显高于红松和椴树凋落物分解袋下的。3种凋落物下土壤WSOC在林隙北部均为小林隙和中林隙的郁闭林分<林隙内,而大林隙则相反;TP和PAP林隙内及其对应的郁闭林分土壤WSOC和土壤含水量均为正相关,然而BP为负相关。
周美珩龚建美段文标陈立新景鑫李海
关键词:林隙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混交林林隙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被引量:5
2014年
以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混交林(椴树红松混交林、云冷杉红松混交林和枫桦红松混交林)大、中、小3个林隙为研究对象,对林隙和郁闭林分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全氮(TSN)、可溶性有机氮(SON)、微生物氮(MBN)和全氮(TN)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混交林林隙中土壤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林隙和郁闭林分土壤以有机氮为主,占TN 98%以上。林隙中土壤NO3--N含量高于NH4+-N含量;SON含量高于NH4+-N和NO3--N含量。红松混交林中土壤NH4+-N、NO3--N、SON和MBN含量在大、小林隙之间以及林隙与郁闭林分之间差异显著,尤其是MBN含量表现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与林隙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3个林型中NO3--N/TN和MBN/TN随着林隙面积增大而减小;椴树红松混交林和云冷杉红松混交林林隙中NH4+-N/TN、TSN/TN和SON/TN随林隙面积增大而减小,枫桦红松混交林林隙中随林隙面积增大而增大。林隙和郁闭林分中土壤TSN与SON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林隙土壤NH4+-N与NO3--N和MBN呈显著相关,但在郁闭林中未表现出此关系。
姜一陈立新段文标步凡孙双红李帆帆徐一凡
关键词:林隙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氮
红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及生长收获效益
2024年
【目的】以中温带湿润气候区东段60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出最适宜的立地类型组合,并分析主导因子与立木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关系特征,为红松人工林集约化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析林分生长状况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立地类型划分,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立地类型等级,对立地评价结果的预测值与调查实测值进行线性拟合确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引入合适的函数进行优势木树高-胸径非线性拟合;运用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密度及土壤化学指标中影响立木生长的主导因子,绘制散点图分析主导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数量关系特征。【结果】1)基于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共划分了30个立地类型,其中海拔为600~700 m、阴坡、斜坡、厚有机质层和中腐殖质层的立地组合最优,各立地类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为0.758,P值均在0.001水平显著。2)系统聚类法将立地类型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时,Ⅰ~Ⅴ级的立地类型占比依次为13.3%、43.3%、20%、20%、3.33%;3)Richards函数对60年生红松人工林优势木拟合效果最优,RSS、RMSE和R^(2)依次为21.566、0.202和0.886,P值在0.001水平显著,其优势木树高与胸径间的关系为H=24.569 (1-e^(-0.162D))^(5.199);4)株数密度对本研究区域的60年生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最显著(解释比例达54.3%,F=89.2,P=0.002),60年生红松人工林的最大林分蓄积量约为550 m^(3)/hm^(2)。【结论】总体来说,在海拔较低、坡向偏向阴坡、坡度较缓、有机质层及腐殖质层较厚的红松人工林区域的立地质量较高,株数密度对红松人工林生长性状影响最大,并遵循“最终收获量一定法则”,建议适当施肥或调控林分密度进行科学经营。
杨文陈立新段文标沈海龙于颖
关键词:立地类型划分林分蓄积量
落叶松土壤有机磷形态与林木生长量的关系被引量:20
2003年
采用Bowm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对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有效磷和林木生长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磷的主要成分是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 ,两者之和占有机磷总量的 77.0 7%~ 86 .6 8% ,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是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 .根际土壤有机磷总量、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从幼龄林到近熟林随林龄递增而降低 ,近熟林之后有所增加 ,根际土壤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明显 .非根际土壤各形态有机磷含量随林龄递增而呈波动性增加趋势 .各发育阶段林木胸径。
陈立新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有效性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演变与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0
2004年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演变规律 ,阐释了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与林龄的关系 ,建立了土壤磷形态、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规律 ,有效磷含量、O -P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 ,无机磷总量、Ca -P含量、Fe-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非根际土壤Ca -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明显下降。各年龄阶段间除非根际土壤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和Al-P含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其它成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中龄林土壤Fe-P含量、近熟林土壤有效磷含量、Fe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成熟林土壤有效磷、Ca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出现非根际土壤大于根际土壤 ,其它成分均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林木生长量的主要土壤磷形态是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总量、Ca -P和Fe -P。
陈立新杨承栋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林木生长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光量子通量密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被引量:18
2009年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隙内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连续观测,比较其间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晴天和阴天阔叶红松林林隙的PPFD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1:00—13:00,晴天林隙内各个时段最大值出现位置不同,日最大值出现在林隙北侧林冠边缘处;而阴天各个时段最大值均处于林隙的中心.林隙内月平均PPFD为6月最高、9月最低,极差7月最大.林隙内晴天气温的峰值出现在9:00—15:00,而阴天气温峰值在15:00—19:00,均位于林隙中心南8m.5:00—9:00林隙各点阴天的气温都高于晴天,9:00—19:00则相反.月平均气温为6月最高、9月最低.晴天和阴天空气相对湿度的峰值均出现在5:00—9:00,日最大值在林隙西侧林冠边缘处,且阴天的相对湿度始终大于晴天.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月最高、6月最低.晴天PPFD的异质性大于阴天,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异质性则不明显.生长季内不同月份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最大值所处位置不同.PPFD和气温的月均值在林隙中心及附近变化梯度较大,而相对湿度的月均值则在林隙边缘变化梯度较大.
李猛段文标陈立新
关键词:林隙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