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瑶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头癣
  • 3篇癣菌
  • 3篇儿童
  • 3篇儿童头癣
  • 2篇原菌分析
  • 2篇致病
  • 2篇致病菌
  • 2篇慢性
  • 2篇分子鉴定
  • 2篇ITS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2篇病原菌分析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逗号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须癣

机构

  • 12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陈瑶
  • 9篇董碧麟
  • 6篇童中胜
  • 5篇李东升
  • 4篇陈尊义
  • 3篇曾志良
  • 3篇陈柳青
  • 3篇曹永艳
  • 2篇马玲
  • 1篇吴卓璇
  • 1篇覃莉
  • 1篇张惠芳
  • 1篇杨静
  • 1篇胡枫
  • 1篇刘伟
  • 1篇曹俊
  • 1篇陈金波
  • 1篇刘钟
  • 1篇姜倩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F组别=78.31,P<0.001;F时间=4.17,P=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流式细胞仪
乔嘉熙陈瑶杜坤陈柳青陈金波魏力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蛋白质类五倍子酸
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分子鉴定及药敏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对须癣毛癣菌临床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评价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取本科近3年临床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50株,以转录间隔区(ITS)为靶位,PCR扩增后对产物进行测序,采用最大似然度法进行序列分析并建立遗传进化树;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and Standards Institude,CLSI)的M38-A2方案,检测分离菌株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ITS树提示受试菌株和趾间毛癣菌聚类在同一主支的概率为98%;须癣毛癣菌对卢立康唑和特比萘芬有着较低的MIC值,氟胞嘧啶的MIC值最高;分离自头面部的菌株对特比萘芬和咪康唑的MIC值显著高于分离自指/趾甲和足部菌株。结论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在分子生物学上均鉴定为趾间毛癣菌,但二者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陈瑶陈瑶李东升董碧麟谢圣高
关键词:须癣毛癣菌ITS遗传进化树抗真菌药物药物敏感性
“ITS/CAL”靶位分子鉴定结合表型分析确诊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一例
2017年
患者女,54岁,农民。左上肢近手腕部外伤后出现豌豆大小的单一红色结节15d,后肿大、破溃,并在30d内发展为多个成串状分布的结节。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上肢可见多个呈线性排列的紫红色结节,质硬;部分结节破溃,伴少许脓性分泌物。组织病理提示,感染灶呈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未见真菌孢子、菌丝及星状体。活检组织真菌培养阳性。根据培养物形态学分析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钙调蛋白(CAL)编码区靶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10%碘化钾溶液10ml/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后失访。本例报道提示联合应用表型鉴定和“ITS/CAL”靶位的基因分析能够准确将孢子丝菌复合体鉴定到种水平。
董碧麟陈瑶刘钟张惠芳童中胜陈柳青李东升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表型
分娩和喂养方式对特应性皮炎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及喂养方式对特应性皮炎(AD)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3例1~12月龄AD婴儿,以30例健康婴儿为对照,AD患儿与健康对照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分组。取婴儿粪便提取总DNA,PCR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V1~V9区,应用PacBio Sequel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菌群在属、种水平上的构成差异,选择差异菌群相对丰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AD皮疹严重程度(SCORAD)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顺产对照组(11例)、剖宫产对照组(19例)、顺产AD组(11例)、剖宫产AD组(22例)中相对丰度较高的5个菌属分别为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大肠杆菌属。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7例)、母乳喂养对照组(12例)、混合喂养对照组(11例)、配方奶粉喂养AD组(12例)、母乳喂养AD组(8例)、混合喂养AD组(13例)中相对丰度较高的5个菌属分为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大肠杆菌属。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显示,不同分娩方式对照组和AD组间未见显著差异性菌群;而在不同喂养方式AD组和对照组中,配方奶粉喂养AD组阿克曼菌属、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分别为属水平(LDA值=4.78)和种水平(LDA值=4.91)差异性最大的菌群。配方奶粉喂养AD组婴儿肠道阿克曼菌属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相对丰度(数值相等,均为9.60%±0.72%)均高于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均为2.50%±0.83%,Z=1.66,P=0.048)、混合喂养AD组(丰度值均为0,Z=2.26,P=0.012)及母乳喂养AD组(丰度值均为0,Z=1.85,P=0.032)。AD患儿中肠道阿克曼菌属及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的相对丰度与SCORAD评分均呈正相关(ρ=0.384、0.387,均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AD及健康婴儿肠道菌群影响无显著差异,配方奶粉喂养AD患儿肠道阿克曼菌属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相对�
吴卓璇李蒙陈瑶刘佳琳胡枫覃莉
关键词:婴儿肠道菌群分娩方式
武汉及周边地区2012—2022年儿童和成人头癣致病菌谱及流行因素对比分析
2023年
目的比较分析武汉及周边地区2012—2022年儿童和成人头癣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种类、临床类型和致病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2022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临床诊断符合头癣,且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4例头癣患者中,儿童649例,成人105例,发病年龄23 d~87岁。紫色毛癣菌感染无论在儿童(45.76%)还是成人(65.71%)头癣中均居首位,犬小孢子菌次之(儿童36.21%,成人13.33%),儿童位列第三的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8.63%),而成人为断发毛癣菌(8.57%),此外,不同年龄组间致病菌谱存在差异。黑点癣是武汉地区头癣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脓癣,犬小孢子菌在儿童多导致白癣,成人却以脓癣为主。儿童头癣发病前常有动物接触史;高频率烫染头发、免疫缺陷、身体其他部位真菌感染是成人头癣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和成人头癣在致病菌谱、临床类型和致病危险因素上存在差异,比较分析儿童和成人头癣的不同特征可深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有助于临床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喻惠元陈尊义陈瑶董碧麟
关键词:儿童头癣致病菌谱
儿童头癣66例皮肤镜特征与临床类型及致病菌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头癣的特异性皮肤镜征象与其临床类型、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初诊的儿童头癣患者66例,分别对其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和皮肤镜检查,将观察到的皮肤镜征象与其临床分型、镜下特征和培养菌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黑点癣(43.94%),其次为白癣(30.30%),其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紫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皮肤镜征象发生率最高的为断发(89.39%)和黑点征(75.76%);逗号状发(96.55%)和螺旋状发(82.76%)发生率在黑点癣中较白癣和脓癣高(P<0.001),毛周管鞘(90.00%)、条码样发(80.00%)和Z型发(75.00%)发生率在白癣中比黑点癣和脓癣高(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尽管脓癣皮肤镜下可兼有黑点癣和白癣特征,但不同来源皮肤癣菌所致脓癣的皮肤镜征象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皮肤镜镜下征象对儿童头癣的临床类型和病原菌来源分析有一定的提示性作用。
陈瑶姜倩董碧麟
关键词:儿童头癣皮肤镜
疣状瓶霉致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2017年
目的 建立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P. verrucosa)致无胸腺(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探讨T淋巴细胞在抵御形成侵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经皮下接种100 μl P. verrucosa菌丝或孢子悬液(CFU = 5.0 × 108/ml)至足垫,每3天测量其肿胀程度。分析BALB/c和nu/nu BALB/c小鼠感染灶的病理特征。通过组织真菌培养分析P. verrucosa在上述两类小鼠感染灶内的存活状态。结果 BALB/c小鼠接种菌丝或孢子12 d内足垫呈一过性肿胀,50 d后基本恢复正常;nu/nu BALB/c小鼠接种菌丝或孢子后足垫肿胀明显、伴反复破溃和结痂,迁延不愈。病理提示,BALB/c小鼠菌丝或孢子接种灶均表现为局限性感染特征,灶内P. verrucosa亦维持接种时形态;nu/nu BALB/c小鼠菌丝或孢子接种灶中,P. verrucosa以单一菌丝或伴硬壳细胞混合形态形成侵袭性感染。真菌培养提示,P. verrucosa在BALB/c小鼠足垫21 d后接种灶中不能生长;在nu/nu BALB/c小鼠接种灶中则可持续存活。结论 以nu/nu BALB/c小鼠成功建立P. verrucosa致皮下暗色丝孢霉病实验室模型;与BALB/c小鼠相比,nu/nu BALB/c小鼠更易感染。
陈瑶董碧麟章旭陈柳青李东升童中胜
关键词:黑霉病小鼠BALB/C
武汉市某三甲医院542例儿童头癣临床类型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2011—2020年儿童头癣临床类型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20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儿童头癣患者的实验室资料,共收集儿童头癣患者542例,其中男性239例,女性303例。对患儿患处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使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和临床类型儿童头癣致病菌谱的差异。结果儿童头癣患者以学龄前儿童(3~<7岁)为主,占总人数的48.52%(263/542)。构成比前3位的致病菌分别为紫色毛癣菌(49.26%,267/542)、犬小孢子菌(31.55%,171/542)及须癣毛癣菌(9.96%,54/542)。不同年龄段头癣患儿致病菌种不同,紫色毛癣菌在各年龄段均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犬小孢子菌,7岁以上患儿犬小孢子菌感染率较7岁以下患儿降低,婴幼儿红色毛癣菌感染率较其他年龄段高。不同临床类型致病菌比较分析中,黑点癣致病菌主要为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白癣致病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脓癣致病菌主要为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奈尼兹菌和红色毛癣菌,除铁锈色小孢子菌,其他菌种构成比在头癣临床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头癣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黑点癣是主要临床类型,分析儿童头癣的高发年龄、致病菌和临床类型可增加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儿童头癣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规范化治疗。
陈尊义喻惠元陈瑶曹永艳董碧麟曾志良杨静
关键词:儿童头癣病原菌紫色毛癣菌黑点癣
ITS/CHS1靶位序列分析结合SRAP分子标记技术鉴定Nannizzia incurvata临床分离株
2019年
以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几丁质合成酶1(chitinase synthase 1,CHS1)为鉴定靶位,结合种系进化分析将2007年至2016年分离自头癣或面癣患儿的12株石膏样小孢子菌复合体成员(现被归入Nannizzia菌属)鉴定到种水平,其中5株为Nannizzia gypsea(Microsporum gypseum),另7株为Nannizzia incurvata(Microsporum incurvatum)。在此基础上,通过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进一步证实二者在DNA多位点存在扩增多态性。本研究证实在我国湖北地区存在Nannizzia incurvata,为我国开展Nannizzia菌属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和支持。
董碧麟刘伟陈瑶童中胜李东升
武汉及其周边地区2011-2015年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近5年来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头癣临床特征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头癣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39例头癣患者,年龄50d^78岁,黑点癣209例(61.65%)、白癣81例(23.89%)、脓癣49例(14.45%),未发现黄癣。339例患者真菌培养出皮肤癣菌275例(81.12%),分别为紫色毛癣菌132株(48.00%)、犬小孢子菌69株(25.09%)、须癣毛癣菌31株(11.27%)、断发毛癣菌26株(9.45%)、红色毛癣菌10株(3.64%)、石膏样小孢子菌6株(2.18%)和铁锈色小孢子菌1株(0.36%)。结论武汉及其周边地区黑点癣发病率占首位,紫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分列二、三、四位。
喻惠元陈尊义董碧麟曹永艳马玲陈瑶童中胜曾志良
关键词:头癣病原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