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忠纯

作品数:33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台湾史
  • 4篇民族
  • 3篇自决
  • 3篇两岸
  • 3篇民初
  • 3篇民族自决
  • 3篇教科书
  • 3篇报刊
  • 2篇地方官
  • 2篇叙事
  • 2篇政争
  • 2篇中国史
  • 2篇书院
  • 2篇述论
  • 2篇硕士
  • 2篇硕士论文
  • 2篇台湾民主国
  • 2篇主义
  • 2篇自治
  • 2篇鳌峰书院

机构

  • 28篇厦门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3篇陈忠纯

传媒

  • 13篇台湾研究集刊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福建论坛(人...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开放时代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台湾历史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前期平民领照渡台的范围探析——兼议限制渡台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被引量:1
2011年
清前期的领照渡台制度,初期仅以防止"奸民"渡台为目的,家眷渡台可能还未被严厉禁止。康熙五十年前后,由于担心渡台人口增长过快,提出限制"无产业无家室"的单身民人渡台,清廷对于领照开始有更明确要求。雍正二年前后开始严格禁止偷渡,领照内容更加细化。此后直到乾隆五十三年几乎禁止新的民人渡台。清廷严禁民人渡台的原因,一是担心台湾人口超过其所能承受的限度;二是怀疑冒险渡台的闽粤穷苦民人品行非良,人数过多将致"无穷之害"。朱一贵起义更加重这一判断。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福康安等人的实地调查让清廷比较客观地认识台湾与民人渡台问题,重新允许单身无业民人渡台,并允许搬眷。至此,领照渡台制度的内容基本稳定下来,直到牡丹社事件后被放弃。
陈忠纯
关键词:台湾人口偷渡
“革命”的负面化与民初政争形势的发展
2014年
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自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运动虽有经历高低起伏,但"革命"本身作为一种信仰,已拥有当然的合法性。揆诸史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辛亥革命结束后,国人"革命"情绪急遽消退,由竞言"革命",转为讳言"革命",以至忧心"革命"再起。"革命"形象的迅速负面化源于国人对"革命"的认知,也与旧官僚及立宪派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而革命党人未能挺身为"革命"辩护,加速了"革命"信仰的失落。革命前后国人对"革命"态度的强烈反差,说明"革命"尚未成为国人的"集体信仰"。在"二次革命"中,革命派已不得不为"革命"辩护;而在护国运动中,护国军非但不敢大张旗鼓地亮出"第三次革命"的旗号,相反,竟然声言起事非革命,乃为反袁氏复辟帝制制造革命,即为"革革命"。这些都说明,当时国人眼中的"革命"更多地还是类似于传统的改朝换代,故被许多人视为"暴力"、"破坏"的代名词,民国成立,其合法性亦不复存在。
陈忠纯
关键词:护国运动
大陆台湾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以《台湾研究集刊》历史类论文(1983-2007)为中心被引量:11
2009年
作为大陆台湾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台湾研究集刊》所刊发的历史类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通过梳理25年来的《台湾研究集刊》史学论文,概括相关论文所涉及领域与研究重点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了解与分析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乃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陈忠纯
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以报刊文献中的郑成功传记为中心被引量:8
2013年
晚清以前,郑成功正面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革命者开始用近代民族国家的视角重新塑造和认识中国既往的历史。郑成功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的历史功绩及极富传奇色彩的生平,尤被晚清革命者所看重。在后者的阐释下,作为"反清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成功形象发生"近代转型",既迎合了反清革命宣传的需要,又是重构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融入了国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因应时代的需求,一直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郑成功又被作为光复台湾的精神象征而受到国人的进一步推崇。
陈忠纯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英雄
晚清改良与革命叙事中的"台湾"述论
台湾被日本全面占领后,大陆各界人士对台湾的关注,除了聚焦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残暴与台民的反抗,还留心日人在台湾的统治政策及效果。此时的"台湾",在晚清改良与革命的舆论中,则成为一个特殊的"参照"。改良人士将日本统治台湾的"成...
陈忠纯
论传教士利胜与郑氏集团的关系——以利胜的外交使命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2010年
利胜因为同时作为明郑与菲律宾的代表,参与两者谈判,为史家所关注。但利胜与明郑的关系,却长期被学界忽视或误读。实际上,利胜的传奇经历,与他和郑成功及郑氏集团不同寻常的关系紧密相关。若非深得郑成功的了解和信任,利胜不会被选中出使马尼拉;同样,利胜自告奋勇代表马尼拉返回明郑,也因他与明郑高层的关系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利胜想通过他与郑氏的特殊关系,促成明郑与菲律宾的和平,并最终通过与郑泰等人的关系,完成使命。然而,利胜没能缓和与郑经的关系,当郑泰势力被清除后,他也被明郑抛弃。利胜在明郑的不同时期,际遇不同,反映了郑成功父子对天主教的不同态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明郑与天主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陈忠纯
关键词:天主教
19世纪初期闽台地方官开发台湾东部“番地”的主张探析——以噶玛兰及水沙连地区为中心被引量:2
2015年
近代前后的台湾,大陆移民的开发重点逐渐转向东部山区,反映汉"番"势力已彻底逆转,台湾土地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此时,长期用以隔绝汉"番"的土牛之界早已形同虚设,封禁内山已无可能。这种局面给地方官员带来新的隐忧,为了缓和台地日益紧张的民地矛盾,安抚和维持"生番"生计、增加岁入,避免内山成为叛乱巢穴,不少地方官提出将噶玛兰、水沙连诸"番地"纳入版图,设置屯垦,以消除后患。这些建议实质上都突破了既有封禁内山、隔绝汉"番"接触的治台思路,说明开发内山"番地"是台湾开发的自然趋势。然而,清廷上层此时仍墨守陈规,没有认识到台地的新形势,延迟了内山"番地"的开发进程。
陈忠纯
20世纪30年代台湾“民族自决”论评述——以《新东方》《新亚细亚》为中心被引量:5
2022年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国人对台湾的关注逐步升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创建于30年代初的《新东方》《新亚细亚》两份刊物。它们在“东方革命”与“新亚细亚主义”的口号下,刊发了不少有关台湾问题的文章,其内容包括回溯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揭露日人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评析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思考大陆人民应如何回应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台湾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观点。这一时期国内知识界依据“民族自决”的理论,将台湾视为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同道,公开提出团结“台湾民族”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在抗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其对“台湾民族革命”“两步走”的解释,揭示了所谓“台湾独立”只是相对日本殖民者而言,其最终目的仍是回归祖国。而“台湾民族”的提法同样源自“民族自决”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与政治意义。“民族自决”论深化了国人对台湾的关切,连接了两岸的抗日革命运动,更为之后的光复台湾埋下伏笔。
陈忠纯
关键词:民族自决
《民主潮》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反对党”运动——以“地方选举”为中心的考察
2016年
作为青年党的机关刊物,《民主潮》创刊伊始便关注台湾地方自治与选举,目的是配合青年党参与地方选举以拓展其在台湾的社会基础。但组党运动兴起后,《民主潮》的态度比较消极,他们还是希望通过渐进的努力,逐步成长为强有力的反对党,同时明确将反对党限定于地方选举的层面,这与《自由中国》的主张异趋。"雷震案"发生后,《民主潮》予雷震以同情与支持,但其对组建新党的活动则保留意见。比较《民主潮》等党刊与《自由中国》言论立场的异同,或有助于理解上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民主运动中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
陈忠纯
清嘉道间鳌峰书院的学术特征及其影响
本文通过对嘉道间鳌峰书院学术特征转变及其影响的探讨,力图阐明嘉道间福建学风由朱子学一家独尊到汉宋并重、兼收并蓄的较为开放的新风气的转变趋势。嘉道后,福建境内的社会危机加剧,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人口增长等痼疾新病,促使闽省...
陈忠纯
关键词:朱子学清代历史鳌峰书院经世思潮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