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向红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免疫
  • 1篇星形
  • 1篇星形细胞
  • 1篇星形细胞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生成
  • 1篇硬化症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 1篇增殖细胞核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5篇陈向红
  • 2篇曹立宇
  • 1篇李群
  • 1篇刘弋
  • 1篇胡向阳
  • 1篇张洪福
  • 1篇吴继峰
  • 1篇张红
  • 1篇王道兵
  • 1篇闵大六
  • 1篇常家聪
  • 1篇王晓楠
  • 1篇潘孝华
  • 1篇魏宜胜
  • 1篇程兴旺

传媒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4
  • 2篇200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宫颈鳞状细胞癌PCNA及p53表达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 p5 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31例宫颈鳞癌及 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CNA及p5 3表达。结果 宫颈鳞癌 p5 3阳性率及PCNA强阳性率分别为 2 2 6 %和 6 1 3% ,正常宫颈 p5 3及PCNA均为弱阳性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PCNA强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0 0 5 )。p5 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在宫颈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PCNA表达有助于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及预后判断。
潘孝华陈向红曹立宇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PCNAP53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伴发结节性硬化症1例报道
2001年
闵大六胡向阳吴继峰陈向红任广炬
关键词: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节性硬化症并发症脑肿瘤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B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 5例食管BSCC分别作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2例作电镜观察。结果 BSCC主要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 ,排列成实体小叶状及筛网状 (假腺样 ) ,并见粉刺样坏死、玻璃样变性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 (PAS + ) ,4例BSCC均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成分 ,1例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免疫组化Ker(AE1/AE3 )、Ker14、LM、PCNA及p5 3均阳性 ,4例Ker19阳性 ;仅见 1例Syn阳性 ;S 10 0、CgA、NSE及SMA阴性。 2例BSCC超微结构可见鳞状细胞分化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患者发病年龄大 ,首次手术多数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 ,1例转移至肺 ,术后 2个月死亡 ;4例随访无结果。结论 BSCC是鳞状细胞癌独特的组织学类型 ,分化低 ,预后较差。
曹立宇陈向红张洪福
关键词:食管肿瘤病理
人黑色素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检测和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在人皮肤黑素瘤中的分布和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人皮肤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CD68表达,分析CD68阳性的TAM与黑素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TAM主要分布于黑色素瘤肿瘤的浸润前沿和肿瘤间隙,并且黑色素瘤组织中TAM计数显著多于色素痣(P<0.01);黑色素瘤TAM计数与与肿瘤的厚度、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TAM可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黑色素瘤恶性演进的一个潜在标志物。
王晓楠宋宁静程兴旺李群陈向红
关键词:黑素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68免疫组织化学CD6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微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直肠癌进展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常家聪魏宜胜刘弋张红王道兵陈向红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管生成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微淋巴管密度微血管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