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利军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炎
  • 4篇慢性
  • 4篇干扰素
  • 3篇慢性丙型
  • 3篇慢性丙型肝炎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2篇干扰素治疗
  • 2篇病毒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分型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不良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药物性
  • 1篇药物性肝炎
  • 1篇药性分析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茵栀黄

机构

  • 10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陈利军
  • 6篇李明慧
  • 5篇谢尧
  • 4篇徐道振
  • 3篇路遥
  • 3篇邱国华
  • 2篇陈宝敏
  • 2篇宋丽红
  • 1篇张福杰
  • 1篇宋淑静
  • 1篇成军
  • 1篇刘雅
  • 1篇李蔚丽
  • 1篇张树琴
  • 1篇曹淑芬
  • 1篇张书凤
  • 1篇董建平
  • 1篇马烈
  • 1篇郎振为
  • 1篇刘凤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难治性丙型肝...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快速病毒学应答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对疗效的预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3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给予标准干扰素(IFN)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IFN-α3~5MU隔日注射1次;PEG—IFNα-2a击者135~180μg,或PEG-IFNα-2b 50~80μg,每周注射1次。并根据患者的体质量给予600~1500mg/d的利巴韦林,在治疗的0、4、12周和以后每间隔12周、治疗结束后的24周进行HCVRNA含量检测,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学应答情况给予24~72周的疗程,以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根据资料不同采用并。检验或f检验。结果132例患者完成了全程观察,其中4例治疗无效(3.0%),12例复发(9.1%),获得SVR有116例(87.9%)。120例在治疗4周时检测了病毒学指标,101例(84.2%)获得了RVR,治疗前病毒载量为(5.883±1.246)培拷贝/ml,19例无RVR,治疗前病毒载量为(6.502±0.693)lg拷贝/ml,两组比较,t=2.1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例完成全程观察的RVR患者中,88例(90.7%)获得SVR,17例无RVR的患者,14(82.4%)例获得了SVR,X^2=0.371,P=0.5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1型HCV感染患者的RVR为80.7%(46/57),非基因1型HCV感染患者的RVR率为92.6%(25/27),两组间比较,X^2=6.00,P=0.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患者的RVR率为87.8%,干扰素再治疗者的RVR率为65.0%,两组比较,X^2=4.651,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较高的RVR获得率。RVR的获得与治疗前HCVRNA载量和患者是否为初次治疗相关,与基因型无关,RVR的获得可预测SVR的获得。
李明慧陈利军邱国华路遥谢尧徐道振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干扰素类病毒载量
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和DNA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IFN-a治疗中HBsAg、HBeAg和HBV—DNA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患者,在人组后进行IFN-a3MU-5MU隔日皮下注射一次的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中的每间隔3个月收集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HBV-DNA含量检测,血清HBsAg、HBeAg含量采用美国Abbott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ARCHITECHi2000检测。HBV-DNA含量的检测下线为5×10^2拷贝/ml。分析IFN治疗过程中血清HBV—DNA、HBeAg和HBsAg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人组患者228例,男性162例,女性66例,年龄14~60岁,平均30.94岁;治疗过程中HBV—DNA、HBeAg和HBsAg的含量均逐渐下降干扰素治疗前以及治疗期间HBsAg与HBeAg、HBsAg与HBV—DNA含量变化间无相关性(P〉0.05);而血清HBeAg与HBV—DNA含量变化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扰素治疗时间的延长,HBeAg与HBV—DNA含量逐渐下降,二者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期间,HBeAg与HBV—DNA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而HBsAg含量变化与HBeAg和HBV—DNA含量变化无相关性,干扰素治疗期间需对三指标同时检测。
李明慧谢尧邱国华路遥赵辉杨民宋淑静刘凤张书凤陈利军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干扰素-A乙型DNA
快速病毒学应答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分析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对疗效的预测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对13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给予标准干扰素(IFN)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IFN α...
李明慧陈利军邱国华路遥谢尧徐道振
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丙型肝炎疗效预测
文献传递
药物性肝炎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性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在地坛医院住院而经肝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中不包括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而无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肝病病史、药物过敏史、服药史和生化检查等,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在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药物性肝炎,仅有5例患者在入院时诊断为药物性肝炎,6例有药物过敏史,仅4例服用明确有肝损伤药物史。但37例有服药史,服药时间多为1w到3m。诊断为慢性药物性肝炎3例,其他为急性药物性肝炎。2例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结论详细的药物使用史和肝脏组织学检查对药物性肝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李明慧郑俊福陈利军谢尧蓝梦东郎振为
腹水脱落细胞免疫组化检查在良恶性腹水鉴别中的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董建平刘雅陈利军
关键词:腹水腹水脱落细胞免疫组化
51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及细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陈利军赵红心张福杰曹淑芬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细菌耐药性肝功能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影响的研究
2007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于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itor test,version 2.0(v2.0)试剂进行HCVRNA定量和Abbott公司的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试剂进行HCV血清学分型检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于扰素a-2a(派罗欣)与罗荛愫(Roferon—A)治疗24周和24周随访结束的生化指标和病毒学应答进行观察,分析不同HCV血清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学应答的差异。结果98例患者共检出血清6型2例、5型1例、4型1例、3型10例、2型23例和1型44例,仍有17例未能分出血清型。派罗欣治疗组24周治疗结束时各血清型和未分型组之间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应答率无差异,而48周随访结束血清非1型的ALT复常率(76.2%)和持续病毒应答率(66.7%)高于血清1型,血清1型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分别为27.3%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罗荛愫组末分型组、血清1型和非1型之间24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ALT复常率和病毒学应答率均无差异。结论在6个月的IFN抗病毒疗程时,HCV血清型仅在派罗欣治疗组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
陈利军李明慧谢尧徐道振
关键词:血清分型抗病毒药
2005-2011年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地坛医院近7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情况的追踪调查,探讨目前的职业防护措施是否安全有效,以便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全方位更好的防护。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该院2005年4月—2011年12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7年里,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共272人次,以30岁以下的护士为主,占70.59%;针刺伤占76.1%(207/272);受伤部位主要为手指(220例,80.9%),其次为眼睛(39例,14.3%);HIV的职业暴露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职业暴露者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阳性的个体,暴露后不做任何防护是安全可行的。结论目前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安全有效,在现有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完善。
陈利军宋丽红陈宝敏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和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30例进行分析,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86.8%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有不良反应20种,以皮疹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67.69%(88/130),占不良反应的31.3%。重型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10.77%(14/130),占不良反应的5.0%。年龄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的程度越重。中、重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有过敏史者为42.46%。占总不良反应病例的34.62%(35/130)。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应用方式、患者的个体因素相关。
李明慧马烈陈利军李蔚丽
关键词:茵栀黄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
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的前瞻性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了解传染病院的职业暴露现状及高危因素,以寻求有效的防护模式。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116名医护人员进行前瞻性监测,对职业暴露的人群、时间、地点分布、损伤部位,暴露源类别、暴露后应急处理及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75.00%)是职业暴露的高位人群;HBV、HCV、梅毒和HIV是主要的职业暴露源;锐器损伤(78.45%)是主要的损伤方式;左手食指及拇指是最多的损伤部位;暴露后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合理预防用药及坚持血清学追踪监测,会大大降低职业暴露的感染率;监测的116名职业暴露者无一名感染。结论加强对传染病医院不同层次的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及屏障保护措施、暴露后及时处理和合理预防用药等,可有效防范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陈宝敏宋丽红陈利军张树琴
关键词:传染病高危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