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金融
  • 5篇银行
  • 3篇金融稳定
  • 2篇银行业
  • 2篇商业银行
  • 2篇失衡
  • 2篇外资
  • 2篇金融改革
  • 2篇货币
  • 2篇国内银行
  • 1篇贷款
  • 1篇贷款余额
  • 1篇地区生产总值
  • 1篇信息披露
  • 1篇信用
  • 1篇信用风险
  • 1篇压力测试
  • 1篇银行业监管
  • 1篇引进外资
  • 1篇余额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银行...
  • 5篇中国人民银行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银行业监...

作者

  • 12篇陈元富
  • 4篇高同裕
  • 1篇郭红亮
  • 1篇马经
  • 1篇陈颖
  • 1篇苏亮瑜
  • 1篇穆西安

传媒

  • 5篇南方金融
  • 3篇内蒙古金融研...
  • 2篇金融理论与实...
  • 1篇中国金融
  • 1篇金融会计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 改革方向和中国的参与策略被引量:1
2010年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一是储备货币发行权处于无约束的滥用状态。二是"特里芬难题"悬而未决。三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不健全。四是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不合理。五是解决国际货币领域问题的平台不完善。要按照强化约束、共担责任、科学分权、对话协商的原则确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中国应当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陈元富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特里芬难题特别提款权国际收支失衡
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检验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对中国货币当局的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货币当局除了按照泰勒(Taylor)规则对通胀偏倚和产出偏倚作出反应之外,还对美国货币政策变量作出反应。这表明,中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考虑了国际博弈因素。
陈元富
关键词: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人民币汇率“压迫性升值博弈”的演变及中国对策被引量:1
2011年
人民币汇率"压迫性升值博弈"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演变过程。促使我们必须用更宽的视解、更广的维度考量这一牵涉全局的热点问题。要正确看待中美贸易失稀,客观评估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影响,认清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动因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面临的约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民币汇率政策,设计相关的结构调整策略。
陈元富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
商业银行内生性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范对策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构建了一个机会—偏好模型对商业银行内生性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结论如下:内生性操作风险事件发生与否及其规模大小是决策主体在既定资源环境约束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影响因素则包括舞弊收入、舞弊被惩罚的概率和力度、未来期望收入及时间偏好等。因此,需从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加强司法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防范内生性操作风险。
陈元富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
国内银行引进外资:目标、约束与策略
2007年
国内银行引进外资是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深入分析了政府与银行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真实目标函数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本文认为,要顺利实现引资目标,政府货币金融管理当局和银行业自身都必须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
高同裕陈元富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金融改革
中央银行紧急流动性支持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双重视角对中央银行紧急流动性支持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紧急流动性支持信息披露不服从货币政策透明优于神秘的单一规则,中央银行应当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来选择信息披露方式。通常而言,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时,阶段性保密优于及时披露;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时,及时披露优于阶段性保密。
陈元富
关键词:中央银行信息披露
自由放任还是强化监管:金融领域市场与政府关系之辩
2009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凯恩斯主义在解释"滞胀"问题上无能为力,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一股新自由主义思潮,表现在金融领域便是放松管制,对金融业进行"大爆炸"式的自由化改革。应当承认,这种自由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繁荣。然而,2007年8月发端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金融市场纪律的松弛性和不完善性。实践证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纪律和政府监管各司其职共同保障。
陈元富
关键词:自由放任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次贷危机金融监管
广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07)
2007年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系统稳健性分析。 2006年广东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68.55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935.19亿元,同比增长12.75%。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贷款周转次数由上年的0.95提高至1.11;单位信贷资金生产总值产出比上年提高0.07,资金使用效率继续提高。
马经穆西安高同裕苏亮瑜陈元富叶茂郭红亮苏宏召
关键词:金融稳定地区生产总值区域经济运行资金周转速度同比增长贷款余额
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利剑”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被引量:2
2004年
1980年以前,英国采用的是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证券等行业分别由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和一些自律组织负责。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分业监管已逐渐不能适应金融管理的需要。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以后,推出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
陈颖陈元富
关键词:银行业混业经营金融改革
打破金融业“风险大锅饭”机制的意义与途径
2007年
我国现行金融业风险处置成本分担机制的特征及影响 从理论上说,可能承担金融风险处置成本的主体包括:金融机构股东、机构债权人、个人债权人、地方政府、中央财政、中央银行。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政府不应当在金融活动中承担过多的风险,只有让市场主体自己承担风险才能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金融风险处置成本应当主要由前三类主体来承担,这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然而考察我国已有的金融风险处置案例,却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概括来看,格局大体如下:中央银行和中央财政是最为主要的金融风险处置成本承担者,金融机构股东尽管名义上以其注册资本为限承担责任,由于存在注资不实或者违规抽回注册资本等问题,金融机构股东在金融风险处置中可能事实上并未真正承担多少成本;地方政府承担少量或者基本不承担成本;个人债权人甚至无需承担任何成本;只有机构债权人是基本按照权责对称的市场经济原则来承担金融风险处置的成本。由于中央银行和中央财政的资金均具有公共性,将其用于金融风险处置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的转移支付。
高同裕陈元富
关键词:金融风险处置金融业成本分担机制市场经济原则机构股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