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及环境危险因素被引量:3
- 2007年
- 金敏杨彦春
-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环境危险因素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反社会行为
- 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中的遗传-家庭亲密度交互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分别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亲密度分量表对多级随机抽样的64对双生子进行评定,并分析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生子的家庭亲密度为(6.66±1.91),低于中国常模(P<0.001)。不同卵性双生子家庭亲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亲密度及高亲密度家庭环境中,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遗传度分别为0.88和0.75,前者的遗传度高于后者。结论双生子家庭亲密度低于非双生子家庭;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 金敏杨彦春张岚毕建强徐佳军
- 关键词:儿童少年
- 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的初步因子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研究长处和困难量表(SDQ)中文版在6~12岁学生人群中应用的因子结构。方法: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不同信息提供者版本的因子结构。结果:对家长、教师和学生版本SDQ的25个项目各自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保留特征值超过1的所有因子,各版本均得出5个因子: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前社会化行为,与原作者得出的5个因子基本相似。结论:预试验中SDQ量表有较好的因子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
- 刘书君黄颐邓先华唐娴谢玲金敏沈峰高代林李茜茜孙学礼
- 电针刺激厌恶治疗酒依赖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评估电针刺激厌恶疗法治疗酒依赖的疗效。方法:于2006-04/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35例男性患者,均符合CCMD-3酒依赖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加本实验,无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禁忌证。平均年龄(41.4±8.2)岁,平均饮酒年限(21.3±8.0)年,平均日饮酒量350~1200mL(乙醇含量50~60mL/L)。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1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种族及饮酒史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症状(其评分为0~4分,5级:0-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自编饮酒渴求程度量表评估患者饮酒渴求程度(包括想到酒、看见酒、闻到酒及其他触发事件共4项,每项以0~7分评定(0=无,7=经历过的最高渴求程度,总分28分)。入院后第1周,两组均接受生理性脱毒治疗,包括苯二氮类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周开始,两组均进行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并参加团体心理治疗。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同时接受1个疗程的电针刺激厌恶治疗:治疗所用仪器为韩氏穴位刺激仪,治疗时将电极安放在前臂,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至患者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为基本电流,治疗中视患者反应可略加调整;选择单一的饮酒行为作为目标行为。治疗开始时给患者呈现其既往最常饮用的酒(种类、浓度及酒具应与平时一致),令其想象一个饮酒情境,当患者饮酒欲望出现时,立即给予电刺激,电流强度以求助者出现不愉快情绪体验及相应生理反应为宜,每次持续电刺激10min,然后休息5min,再重复进行1次前述操作;在治疗过程中应予言语暗示增强其厌恶体验。电针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住院第2周时饮酒�
- 金敏李静杨彦春
- 关键词:酒剂电针
- 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双生子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调查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64对双生子,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问题,估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结果:10-16岁儿童少年总的行为问题的遗传度为0.33,共享环境的影响程度为0.57,非共享环境的影响程度为0.10。其中退缩行为、躯体主诉、注意缺陷及违纪行为的遗传度超过0.6,共享环境对焦虑/抑郁、社交问题及攻击行为的影响程度在0.41~0.64之间。结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均有影响,但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更大,尤其是共享环境因素。
- 张岚金敏杨彦春毕建强徐佳军
- 关键词:儿童少年双生子研究
- 成都市10至16岁双生子行为问题调查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了解10~16岁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随机选取64对10~16岁的双生子,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其行为问题,估算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性别、卵型分布特征。结果 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6.25%,低于全国非双生子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P=0.004 5);不同性别、不同卵性双生子之间行为问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91;P=0.258);在双生子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占总行为问题的38.46%。结论 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非双生子;在双生子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
- 金敏张岚杨彦春徐佳军毕建强
- 关键词:儿童双生子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