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明
- 作品数:25 被引量:798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从“控制”走向“服务”——论我国课程管理职能的转变被引量:13
- 2002年
- 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型应以课程管理职能的重新定位为基础。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职能以“控制”为基本旨趣 ,正面临文化多元化、教育民主化和课程的地方化、校本化的严峻挑战 ,与分级课程管理形成尖锐矛盾。强化服务是我国课程管理职能的必要选择 ,有助于推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落实。为此 ,需改革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 。
- 郭晓明
- 关键词:师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 论教学论的实践转向被引量:35
- 2002年
- 以理性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教学论在教学论发展早期虽有一定合理性 ,但其实践解释能力和学科建设在今天都面临严峻挑战。从根本性质上看 ,教学理论是实践理论 :它不能以“教学理念世界”为研究对象 ,而要直面“教学生活世界”;其致知目标不应过分强调普遍、确定的教学知识 ,而要致力于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践智慧(实践之知 ) ;其理论陈述不应追求宏大体系 ,而要突出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相应地 ,教学理论研究者也要脱下“立法者”的外衣 ,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并在实践的反思与批判中 ,实现理论的阐释与对话。
- 郭晓明
- 关键词:实践教学论教学生活世界
- 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被引量:146
- 2004年
- 知识在教材中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去面对学习者,这是教材设计的根本问题。它既决定教材编制的理念和具体思路,又直接影响着知识与学习者关系的性质。知识在教材中应以“生命化”的方式存在,为此,教材的功能应由“控制者”走向“对话者”,教材设计应遵循生态式设计理念。
- 郭晓明蒋红斌
-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教材设计
- 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被引量:69
- 2001年
- 对课程模式作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是近年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课程模式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具有与某种特定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完整的课程模式应有模式主题、功能与结构设定,并构建恰当的支持系统,划定其适用环境。课程模式有两类生成方式。课程模式多样化是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内在机制。
- 郭晓明
- 关键词:课程模式课程结构
- 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被引量:73
- 2001年
- 传统课程结构观未能从整体上观照和把握课程结构 ,因而人们在优化课程结构时大多只注重课程结构的形式性改变。整体性课程结构观认为 ,对课程结构应同时从“深度”和“范围”两维去把握 :依前者 ,课程结构可分为“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 ;循后者 ,课程结构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优化课程结构必须在宏观、中观与微观这三个层次上同时关注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的优化 ,而且实质结构的优化是整个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
- 郭晓明
- 关键词:整体性课程结构活动课程学科课程
-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我国高师教育改革被引量:82
- 2001年
-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 ,我国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 ,高师应创建新型综合专业 ,统筹安排职前与职后教育 ,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修养 ,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
- 郭晓明
-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教师素质
-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被引量:33
- 2004年
- 个体精神自由是教育及其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的承诺,课程知识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生硬压制必须予以清除。知识的“意义性”为人与知识建立超功利的“意义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待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从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现在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特别是建立起评判“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意义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与人交往的恰当环境。
- 郭晓明
- 关键词:课程知识
-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被引量:21
- 2004年
- 郭晓明
-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师培训
- 试论我国课程管理手段的改革——走向多样化和现代化被引量:10
- 2002年
- 课程管理手段与课程管理体制紧密相关。国内近年没有意识到课程管理手段变革的重要性,单一,老化的课程管理手段正阻碍着我国课程管理的改革,我国必须在改革原有限制手段的同时,引进服务类手段,构建与分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实现课程管理职能的转换。
- 郭晓明
-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被引量:75
- 2003年
-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 郭晓明
- 关键词:课程知识观科目设置人文知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