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晓光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主义
  • 6篇马克思主义
  • 3篇哲学
  • 3篇经济学
  • 2篇社会基本矛盾
  • 2篇剩余价值范畴
  • 2篇唯物
  • 2篇唯物史观
  • 2篇经济学含义
  • 1篇德语
  • 1篇哲学体系
  • 1篇哲学意义
  • 1篇社会发展动力
  • 1篇生产力
  • 1篇生产力发展
  • 1篇剩余价值理论
  • 1篇剩余价值学说
  • 1篇史观
  • 1篇破解
  • 1篇历史观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作者

  • 11篇郝晓光
  • 1篇孙亮
  • 1篇张海燕

传媒

  • 8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198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最基本的哲学任务就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和"人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人的问题",仅仅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发展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真谛的。构成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物性范畴和人性范畴。而构成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物性范畴"和"人性范畴"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的基本矛盾"也是高度统一的。
郝晓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被引量:4
2015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郝晓光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
按需分配:从“不劳而获”向“人性范畴”的转化——剩余价值哲学“按需分配”概念的经济学与哲学含义辨析被引量:2
2016年
长期以来,有人习惯于将占有"剩余价值"等同于"剥削",这是一种误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性质都发生了本质变化,生产工具已不再仅仅是可变资本,而是劳动者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重要手段;劳动力已由"特殊商品"转化为"一般商品",其价值已不能直接与劳动者的生活消耗品相等同;剩余价值的性质不能再完全诉诸生产力的性质,而必须考虑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因而就不能未经反思地将资本生产等同为剥削。跟"剩余价值"要领对立互逆的"按需分配"概念,如果仅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是一个相对消极的概念:"按需分配"之"需"无法确切界定,"按需分配"容易跟"不劳而获"相伴随;"按需分配"易与"按劳分配"发生概念冲实;"按需分配"易产生不思进取思想,"按需分配"易产生社会食利阶层。其实,按需分配绝非一个消极范畴,而是充满积极色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而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奠立于更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按需分配,将会扬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对立,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郝晓光张海燕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按需分配按劳分配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被引量:7
2008年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的持续研究,进而提出了研究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初步设想。研究和建立剩余价值哲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工作是研究并建立这一体系的哲学本体论。为此,必须从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难题入手,分析"物性范畴"和"人性范畴"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二生矛盾")和分工与分配矛盾("二分矛盾")的哲学关系,阐述剩余价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完整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郝晓光
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被引量:4
2010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来理解剩余价值的哲学含义,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转化"这三个"转化"来理解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含义,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将剩余价值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郝晓光孙亮
关键词:经济学含义社会发展动力
论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被引量:6
2008年
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的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的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入手,将剩余价值范畴的哲学研究推进到经济学研究,是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以及从学术上彻底否定"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关键所在。
郝晓光
关键词:剩余价值范畴经济学含义生产力发展
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最好方法——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被引量:8
2007年
仅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研究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的真谛的。从研究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入手,提出“相对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相对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范畴二重性”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重要一步。
郝晓光
关键词:剩余价值范畴二重性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兼谈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被引量:16
2006年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郝晓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被引量:1
2017年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郝晓光齐晓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被引量:8
1986年
我国理论界当前研究价值问题的文章已经发表了不少,大多是围绕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或"价值的普遍概念"这个中心展开的,把使用价值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是这种研究的基本特点.有的文章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反映的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属性"(李连科。
郝晓光
关键词:德语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意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