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心愿

作品数:77 被引量:31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9篇茶树
  • 22篇基因
  • 10篇休眠
  • 8篇胁迫
  • 8篇克隆
  • 7篇育种
  • 7篇植物
  • 6篇遗传育种
  • 6篇冷驯化
  • 5篇酶基因
  • 4篇蛋白序列
  • 4篇亚细胞
  • 4篇亚细胞定位
  • 4篇引物
  • 4篇全基因
  • 4篇全基因序列
  • 4篇细胞定位
  • 4篇开花
  • 4篇抗寒
  • 4篇基因序列

机构

  • 7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西南大学
  • 3篇安康市富硒产...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恩施土家族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海南省农业科...

作者

  • 77篇郝心愿
  • 67篇王新超
  • 56篇杨亚军
  • 49篇王璐
  • 25篇曹红利
  • 25篇曾建明
  • 19篇岳川
  • 12篇李娜娜
  • 8篇章志芳
  • 8篇钱文俊
  • 7篇黄玉婷
  • 6篇王博
  • 6篇王玉春
  • 5篇周艳华
  • 5篇肖斌
  • 4篇马春雷
  • 2篇周超
  • 2篇胡玉荣
  • 1篇郭玉琼
  • 1篇韦朝领

传媒

  • 13篇茶叶科学
  • 12篇中国茶叶
  • 10篇作物学报
  • 6篇园艺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茶叶通讯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茶叶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9篇2020
  • 8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茶树硫酸盐转运体CsSULTR1;1基因的应用
茶树硫酸盐转运体CsSULTR1;1基因的应用,属于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硫酸盐转运蛋白基因CsSULTR1;1在提高植物吸收和转运硒能力的应用,通过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该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验证,证明Cs...
郝心愿王璐曾建明祁蒙王新超郭丽娜郑青华李晓嫚
微丝骨架解聚剂在小麦-黄瓜白粉菌非寄主互作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阐明微丝骨架在小麦非寄主抗病性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黄瓜白粉菌非寄主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台盼蓝、DAB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研究了小麦叶片经微丝骨架解聚剂处理后过敏性坏死、H2O2及乳突形成的变化。【结果】黄瓜白粉菌在小麦叶面上萌发明显滞后且附着胞多畸形。药剂处理后,过敏性坏死反应和H2O2的产生及乳突的形成均明显受抑,产生率均显著降低。白粉菌的侵入率明显提高,并且能形成吸器,偶尔还产生次生菌丝。【结论】微丝骨架参与了小麦的非寄主抗病性反应,骨架的聚合为抗病性反应的发生所必须。
郝心愿李红莉禹坷宋晓贺马青
关键词:细胞骨架小麦H2O2
一种连续移液器
一种连续移液器,属于小型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包括标准移液手柄及与其配合的标准移液枪头,其特征在于标准移液手柄通过连接管与收集容器配合连接,收集容器通过抽气管与抽气泵配合连接。上述一种连续移液器,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标准移...
郝心愿
文献传递
红绿兼制型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中茶603被引量:2
2021年
中茶603是从四川中小叶种群体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中茶603属早生种,产量较高;适制绿茶、红茶,春季制烘青绿茶,外形肥嫩披毫嫩绿鲜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有花香,滋味醇和甘鲜,叶底嫩、匀齐、多芽、嫩绿明亮。夏秋季制工夫红茶,外形较紧结、显金毫、乌褐,汤色较红、较明亮,香气鲜甜、花香显,滋味较醇厚、较甘、较鲜爽。春季第一轮一芽二叶2年平均含茶多酚17.3%,氨基酸4.6%,咖啡碱3.5%,儿茶素10.6%,水浸出物48.5%。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高抗炭疽病,高感小绿叶蝉。适宜在浙江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中茶603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0)330026。
王新超郝心愿王璐杨亚军章志芳曾建明
关键词:茶树
茶树网斑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网斑病毒及其全基因序列,以及茶树网斑病毒的检测方法,所述的茶树网斑基因组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根据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出3对引物,并建立了病毒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本发明设计的...
郝心愿张伟富王新超杨亚军
一种提高茶树新梢硒含量的方法
一种提高茶树新梢硒含量的方法,属于茶树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具体为对茶树进行遮荫处理。本发明通过遮荫的栽培方式,首次发现遮荫能够提高茶树新梢的硒含量。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茶树富硒的光照方法,对富硒茶生产具...
曾建明王璐郝心愿王新超李晓嫚郭丽娜
茶树钙调素基因CsCaMs的克隆及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钙调素(CaM)是植物钙离子信号通道的主要参与者,参与低温胁迫下多种植物的抗寒生理作用。本研究根据钙调素基因相关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借助RACE-PCR技术,获得CsCaM1和CsCaM2两条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T238971和KT238972,长度分别为693 bp和841 bp,均包含45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49个氨基酸,两条氨基酸序列仅一个氨基酸有差异,且均含有4个植物CaM家族的共同特征手型结构EF(EF-han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CsCaMs在茶树低温胁迫下各种处理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CaMs无组织表达特异性,低温胁迫处理和CaCl2均能诱导CsCaMs的表达,而钙调素拮抗剂W7与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则会抑制其表达。本研究结果对阐明茶树抗寒性的分子机理有一定理论意义,为茶树的抗寒性育种提供参考。
黄玉婷钱文俊王玉春曹红利王璐郝心愿王新超杨亚军
关键词:茶树钙调素低温胁迫
茶树CsAIL的克隆及在不同休眠阶段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从茶树不同休眠状态腋芽转录组中筛选出一条差异表达基因,经全长克隆和同源性分析证实该基因为与多年生植物休眠的形成和解除密切相关的AINTEGUMEN-LIKE(AIL)的同源基因,命名为CsAIL。生物信息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1个1 87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3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9.2kD,理论等电点为6.6,是一种非分泌性蛋白;该蛋白有两个保守的AP2结构域,是植物中特有的广泛参与生长发育调节的AP2亚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CsAIL蛋白不存在于叶绿体或者线粒体中,可能定位于其他细胞器;经同源性分析,在‘云抗十号’和‘舒茶早’全基因水平上分别鉴定了11个和12个AIL同源基因。系统进化树及序列保守性分析显示,Cs AIL与‘云抗十号’CSA001743.1和‘舒茶早’TEA027750.1的进化关系最近,与已知的拟南芥AIL蛋白处于不同分支,但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和已知的重要氨基酸位点。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可能受生理节律、光及多种激素等信号共同调控。CsAIL在茶树顶芽、腋芽和茎中的表达量较高,叶片中较低,花中几乎不表达。在茶树冬季类休眠和生理休眠阶段,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叶和越冬芽中均逐渐下调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生态休眠及萌动阶段显著上调。分析其可能的下游调控基因CsCYCD3.2和CsCYCD6.1的表达,二者与Cs AIL的表达模式高度一致,与越冬芽的休眠状态存在高度关联。本研究表明,CsAIL可能是参与茶树休眠调控的关键基因,与CsCYCDs共同在茶树年休眠—生长循环中发挥作用。
张伟富刘莹孙冷雪王璐曾建明杨亚军王新超韦朝领郝心愿
关键词:茶树休眠越冬芽
茶树坏死环斑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坏死环斑病毒及其全基因序列,以及茶树坏死环斑病毒的检测方法,所述的茶树坏死环斑病毒基因组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根据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出4对引物,并建立了病毒的定性和定量检...
郝心愿张伟富王新超杨亚军
茶树根系吸收硒的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茶树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但其吸收硒的生理特性仍不明确。以‘中茶108’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pH、培养时间、硒浓度以及能量代谢、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对茶树根系摄取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影响。pH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随着pH升高而降低,在pH 3.0时最高,在pH 4.0~7.0间保持稳定。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摄取均存在累积效应,根系总硒含量在亚硒酸盐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递增,在硒酸盐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硒浓度的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与硒浓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且对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硒酸盐。为明确茶树根系吸收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途径,在pH 5.0,硒浓度5μmol·L-1培养条件下进行抑制剂添加试验。结果表明,能量代谢抑制剂CCCP和DNP,以及水通道蛋白抑制剂AgNO3均能显著抑制茶树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说明硒酸盐和亚硒酸盐进入茶树体内依赖于能量代谢参与的主动运输以及水通道蛋白运输。阴离子通道抑制剂NPPB显著抑制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但并不影响对硒酸盐的吸收,表明阴离子通道也是亚硒酸盐进入茶树体内的途径之一。
郭丽娜王璐郝心愿祁蒙李晓嫚王新超曾建明
关键词:茶树硒酸盐亚硒酸盐吸收速率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