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洪波

作品数:124 被引量:1,02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7篇长江
  • 18篇新生代
  • 14篇盆地
  • 13篇同位素
  • 13篇全新世
  • 13篇季风
  • 11篇第四纪
  • 11篇碎屑
  • 11篇青藏高原
  • 10篇东亚季风
  • 10篇长江流域
  • 9篇地貌
  • 9篇示踪
  • 9篇晚第四纪
  • 9篇晚新生代
  • 9篇长江三角
  • 9篇长江三角洲
  • 9篇沉积物
  • 8篇古气候
  • 7篇碎屑锆石

机构

  • 77篇同济大学
  • 53篇南京大学
  • 3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澳大利亚国立...
  • 4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上海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地质矿产部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阿德莱德大学

作者

  • 123篇郑洪波
  • 20篇王平
  • 15篇黄湘通
  • 15篇何梦颖
  • 14篇谢昕
  • 13篇贾军涛
  • 10篇周斌
  • 9篇罗超
  • 9篇梅西
  • 9篇杨守业
  • 8篇杨文光
  • 8篇王可
  • 7篇陈国成
  • 5篇吴卫华
  • 5篇李前裕
  • 5篇陈宇亮
  • 5篇黄恩清
  • 5篇刘锐
  • 5篇郑妍
  • 5篇王敏杰

传媒

  • 18篇第四纪研究
  • 15篇海洋地质与第...
  • 8篇科学通报
  • 7篇第十届全国第...
  • 6篇沉积学报
  • 6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同济大学学报...
  • 4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国沙漠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6篇2014
  • 10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18篇2010
  • 9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1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2000年来古洪水:水下三角洲沉积与历史记录对比
王敏杰郑洪波谢昕范代读杨守业
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被引量:17
2001年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P ,高原整体缓慢隆升 ;6 0~ 2 5MaBP为过渡性隆升阶段 ;2 \^5MaBP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高原整体隆升高度可能于 4 6MaBP超过海拔 2 0 0 0m ,2 5MaBP超过海拔 30 0 0m。
李孝泽董光荣陈惠中郑洪波靳鹤龄金炯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磨拉石
南海沉积物漫反射光谱反映的220ka以来东亚夏季风变迁被引量:10
2005年
对南海越南岸外“太阳号”95航次17954孔220ka以来的沉积样品进行了漫反射光谱分析,并从中提取F1和F2两个主因子及亮度和红度等漫反射光谱特征值,发现漫反射光谱F1值和亮度反映了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含量,而漫反射光谱F2值和红度反映了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含量,后者可用作东亚夏季风的替代性指标.17954孔沉积物的漫反射光谱F2值显示,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东亚夏季风快速增长时间约在129ka;本次工作还发现东亚夏季风在两次冰消期前的氧同位素2阶段和6阶段晚期各有一个异常强盛的时期.漫反射分析结果显示东亚夏季风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并明显地受低纬地区气候的影响.
刘连文郑洪波翦知湣
关键词:铁氧化物
从新疆叶城剖面砂岩和砾岩组分看西昆仑山的剥蚀历史被引量:17
2002年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沉积序列由中新统乌恰群 ,上新统阿图什组和上新统—更新统西域组构成。乌恰群岩性为细粒泥岩夹砂岩 ,阿图什组为砂岩夹薄层砾岩 ,西域组为粗粒砾岩。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岩和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坡度较小 ,搬运距离较长。叶城剖面碎屑岩粒度总体上是沿剖面向上逐渐变粗 ,到上新统的阿图什组时 ,开始出现砾石沉积 ,砂岩的岩屑成分增加 ,成熟度降低 ,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组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西域组砾石成分在剖面下部以沉积岩为主 ,向上过渡为沉积岩和深变质岩为主 ,反映了源区的沉积盖层首先被剥蚀 ,随着山系的隆升 ,基底岩石 (深变质岩和侵入岩 )也被暴露和剥蚀。
郑洪波
关键词:砂岩砾岩晚新生代沉积岩沉积环境
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原理及其在地表过程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地表岩石中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含量是侵蚀速率和辐射时间的函数,通过对岩石中10Be和26Al含量的测定能反映较长时间(103~107a)和较大空间尺度上的侵蚀作用大小和过程.根据10Be含量估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侵蚀速率为30~60m·Ma-1,攀枝花至三峡长江流域内地表平均侵蚀速率为200m·Ma-1.
黄湘通郑洪波John Chappell
关键词:侵蚀速率长江
全新世东海古地磁场长期变特征
<正>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已有资料表明,全球范围内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变化基本一致,证明地磁场偶极子是控制地磁场强度变化的首要因素。因此,古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可以用于相...
郑妍郑洪波Catherine KisselCarlo Laj邓成龙
文献传递
IODP中的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作用被引量:11
2003年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于2003年10月启动。与大洋钻探计划(ODP)相比,IODP规模更大,钻探和研究范围更宽,囊括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涉及海底生物圈、地球壳幔结构、俯冲工厂和地震活动、古环境记录和海底资源等。从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我国地球科学,尤其是新生代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中国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别具特色,如宏观地形格局的变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扩张,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等,这些特色成为中国科学家参与IODP科学研究计划的优势。
郑洪波
关键词:海陆相互作用海陆对比
长江流域宇宙成因核素10Be与侵蚀速率估算研究进展
在构造地貌演化、岩石风化、沉积物搬运与沉积等一系列地质过程中,地表侵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定量或半定量确定侵蚀作用的速率对于理解上述过程十分关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加速质谱技术在地球科学的普遍应用,岩石...
黄湘通郑洪波John Chappell王平
最近6.5~2.2Ma黄土高原粉尘通量变化及其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演化和亚洲干旱化被引量:17
2003年
黄土高原红粘土沉积与北太平洋885/886孔深海沉积记录的亚洲粉尘沉积通量对比显示,海陆风尘记录万年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指示了6 5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冬季风环流变化的历史:6 5MaBP粉尘源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干旱化,粉尘通量增加,为红粘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5 2~3 6MaBP源区气候较为湿润,冬季风环流偏弱,导致粉尘通量大幅下降;3 6~2 6MaBP,由于青藏高原加速隆升,导致源区气候迅速干旱,冬季风环流发展,粉尘通量急剧增加。但海陆粉尘通量变化也存在差异,显示出区域及半球或全球尺度上粉尘输送方式的不同。
曹军骥张小曳安芷生郑洪波
关键词:季风演化黄土高原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有孔虫证据被引量:12
2009年
对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及其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应用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外陆架)种的丰度,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oides.ruber的丰度及其稳定同位素记录,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10.6cal.kaBP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9cal.kaBP)、内陆架外缘(9.9~8.1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7~7.2cal.kaBP)。台湾暖流在8.0cal.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6.0~2.8和0.7~0cal.kaBP两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采用浮游有孔虫G.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5.1cal.kaBP之前较弱,之后显著增强,其中在5.1~2.8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赵泉鸿翦知湣张在秀成鑫荣王可郑洪波
关键词:古环境有孔虫全新世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