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芙蓉

作品数:149 被引量:586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医药卫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9篇污染
  • 49篇颗粒物
  • 27篇空气污染
  • 26篇细胞
  • 23篇细颗粒
  • 23篇细颗粒物
  • 15篇健康
  • 11篇皮肤
  • 11篇纳米
  • 10篇PM
  • 9篇儿童
  • 9篇肺功
  • 9篇肺功能
  • 8篇心率
  • 8篇心率变异
  • 8篇心率变异性
  • 8篇污染物
  • 8篇纳米银
  • 8篇疾病
  • 7篇血管

机构

  • 125篇北京大学
  • 20篇威海市文登中...
  • 6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环...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上海市建筑科...
  • 1篇茂名市妇幼保...
  • 1篇北京市怀柔区...

作者

  • 149篇邓芙蓉
  • 100篇郭新彪
  • 30篇吴少伟
  • 18篇李宏宇
  • 15篇杨玄
  • 14篇潘璐
  • 13篇刘红
  • 13篇许珺辉
  • 13篇董伟
  • 10篇魏红英
  • 10篇杨迪
  • 8篇于海燕
  • 8篇王欣
  • 8篇单娇
  • 7篇陈亚红
  • 6篇倪洋
  • 6篇金昱
  • 5篇秦宇
  • 5篇夏萍萍
  • 4篇姜淑君

传媒

  • 20篇环境与健康杂...
  • 16篇北京大学学报...
  • 11篇环境与职业医...
  • 7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中国医药
  • 3篇卫生研究
  • 3篇中国临床医生...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药理学与...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首都公共卫生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2017环境...
  • 2篇2018环境...
  • 1篇辽宁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年份

  • 2篇2023
  • 8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10篇2018
  • 1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17篇2011
  • 5篇2010
  • 16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空气颗粒物监测仪监测结果比较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3种型号的光散射工作原理颗粒物监测仪的室内细颗粒物监测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分别采用A、B、C3种颗粒物监测仪对室内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同时采用膜称重法进行监测;采样同时,对室内采样点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同步监测;连续监测2d,每天连续监测24h。结果尽管3种仪器监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r值分别为0.965,0.988,0.984),但监测结果差别较大,A、B和C仪器监测的PM2.5的24h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3.83±16.64),(64.76±29.24)和(27.13±12.17)μg/m3,膜称重的PM2.5质量浓度为50.12μg/m3。3种仪器中,以B仪器的监测结果为最高,C仪器的监测结果最低,其中A仪器监测结果与膜称重法结果最为接近。研究未发现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监测结果有明显影响。结论不同型号的颗粒物监测仪监测结果可能会有差别,温度和相对湿度可能不是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邓芙蓉王欣吴少伟郭新彪
关键词:细颗粒物空气污染光散射温度
某社区老年人冬季PM2.5和CO及O_3暴露水平评价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评价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冬季 PM2.5、CO 和 O_3三种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方法于2007年11月28日-2008年1月17日,采用 PM2.5、CO 和 O_3个体采样器,对北京某社区老年人的10处主要活动场所(室内地点:居室、厨房、医院、菜市场、超市;室外地点:社区内室外、社区小花园、社区操场、交通要道旁、街边公园)进行污染物浓度监测,并采用活动日志收集该社区30名老年人的24 h 活动模式,对老年人 PM2.5、CO 和 O_3的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老年人 PM2.5、CO 和 O_3的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146.54±6.60)μg/m^3,(2.67±0.18)mg/m^3和(32.30±2.79)μg/m^3;不同性别老年人 CO 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PM2.5和 O_3 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社区老年人冬季 PM2.5的24 h 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较高,而 CO 和 O_3的24 h个体平均暴露浓度较低,提示大气 PM2.5可能是冬季影响该社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污染物。
吴少伟邓芙蓉郭新彪谢永珍苏会娟
关键词:空气污染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老年人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维持细胞稳态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GJIC由连接蛋白(Cx)构成,许多外源性化学物质均可通过作用于Cx而影响GJIC的功能。该文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综述了GJIC的缓慢调节和快速调节机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秦宇郭新彪邓芙蓉
关键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连接蛋白
两种工艺处理北方农村生活污水的对比研究
邓芙蓉
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
北京市某社区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对北京市某社区冬季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并采集每日气象数据,对不同时期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进行比较,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监测期间该地区的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57.18&#177;...
倪洋涂星莹朱一丹郭新彪邓芙蓉
关键词:颗粒物影响因素
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元素分析被引量:28
2008年
目的了解大气颗粒物PM10与PM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元素的主要组成及其浓度。方法在北京市城区设置1个采样点,于2006年6月16—18日和6月20—22日采集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PM10和PM2.5中8种水溶性离子(SO42-、NO3-、Cl-、NH4+、K+、Na+、Ca2+和Mg2+)的浓度;采用"酸提"法测定其中Ca、Mg、Al、As、Zn、Pb、Cu、V、Mn、Co、Fe、Se、Mo、Ni、Cr和Cd的浓度;采用"水提"法测定其中Zn、Pb、Cu、V、Mn、Co、Fe、Ni、Cr和Cd的浓度。结果PM2.5和PM10中8种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44~9.16μg/m3和0.69~12.61μg/m3。PM2.5中SO42-和NO3-浓度分别占离子总浓度的30.2%和26.5%。PM10中SO42-和NO3-浓度分别占离子总浓度的29.7%和25.6%。PM2.5和PM10中,"酸提"元素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06~6607.30ng/m3和1.92~12455.50ng/m3;"水提"元素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1~189.80ng/m3和0.48~187.45ng/m3。结论水溶性离子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值得关注。
崔蓉郭新彪邓芙蓉刘红
关键词:空气污染颗粒物水溶性离子
空气污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暴露、健康影响和干预策略
2023年
空气污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即使低水平的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会对慢阻肺患者的心肺功能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应用为深入阐明空气污染影响慢阻肺患者健康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机遇。在未来空气污染与慢阻肺的研究中,基于个体暴露监测或者内暴露标志物测量的暴露评价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准确的暴露—反应关系。在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积极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降低群体或个体的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对于减轻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张文楼陈亚红邓芙蓉
关键词:空气污染健康干预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被引量:3
2022年
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_(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_(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_(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_(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_(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_(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_(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_(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_(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_(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_(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_(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_(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_(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_(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施小明段广才陈晨李淞淞齐金蕾杨汀刘芳超陈仁杰张晓敏邓芙蓉王琼杨海燕
关键词:空气污染细颗粒物
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及其金属组分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关联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均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但其化学组分与慢阻肺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关联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室内细颗粒物(PM_(2.5))和粗颗粒物(PM_(2.5-10))及其金属组分与慢阻肺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43名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对每名研究对象进行24 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包括NN间期标准差指数(SDNNI)、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LF/HF。在健康测量前连续24 h收集室内PM_(2.5)和PM_(2.5-10),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颗粒物样品中的20种金属组分,并依据主要的地壳元素浓度估算颗粒物的地壳成分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室内PM_(2.5)和PM_(2.5-10)及其金属组分与慢阻肺患者HRV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室内PM_(2.5)和PM_(2.5-10)的质量浓度(后称浓度)分别为(69.24±76.63)μg·m^(-3)和(34.19±24.10)μg·m^(-3)。研究未观察到室内PM_(2.5)和PM_(2.5-10)与慢阻肺患者HRV指标改变之间存在关联,但发现室内PM_(2.5-10)的地壳成分浓度每升高9.67μg·m^(-3),患者LF/HF的改变量为-2.20(95%CI:-4.12~-0.28)。对颗粒物金属组分与HRV指标的关联分析发现:在室内PM_(2.5)中,Cd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浓度(1.59ng·m^(-3)),慢阻肺患者LF的改变量为-21.19%(95%CI:-35.65%~-3.49%);在PM_(2.5-10)中,观察到Mg、Ca和Sr每升高1个IQR浓度(分别为0.27、1.36μg·m^(-3)和5.30ng·m^(-3)),慢阻肺患者HF分别升高36.64%(95%CI:3.51%~80.36%)、69.62%(95%CI:20.15%~139.48%)和49.74%(95%CI:3.54%~116.56%);Na、Mg、Ca、V和Sr每升高1个IQR浓度(分别为0.19、0.27、1.36μg·m^(-3),及0.98、5.30ng·m^(-3)),患者LF/HF的改变量分别为-4.93(95%CI:-8.00~-1.86)、-3.50(95%CI:-5.96~-1.04)、-5.20(95%CI:-8.32~-2.08)、-2.12(95%CI:-4.13~-0.10)和-4.29(95%CI:-7.61~-0.97)
张文楼李宏宇潘璐张雪芹许珺辉杨玄董伟单娇吴少伟陈亚红郭新彪邓芙蓉
关键词:室内颗粒物金属组分心率变异性细颗粒物
室内颗粒物污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健康关联的研究进展
2021年
人的一生中约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颗粒物污染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等敏感人群。本文对国内外室内颗粒物污染特征(包括质量浓度、粒径、化学组分和来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健康之间的关联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开展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张文楼邓芙蓉
关键词:室内颗粒物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