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建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医药卫生科研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阻塞性
  • 5篇阻塞性肺疾病
  • 5篇慢性
  • 5篇慢性阻塞性
  • 5篇慢性阻塞性肺...
  • 5篇降钙素
  • 5篇降钙素原
  • 5篇肺疾病
  • 4篇疾病
  • 4篇肺炎
  • 2篇药物
  • 2篇支气管
  • 2篇社区获得性
  • 2篇社区获得性肺...
  • 2篇受体
  • 2篇死因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细胞
  • 2篇气管
  • 2篇肿瘤

机构

  • 10篇湖南省第二人...
  • 6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2篇邓建华
  • 7篇陈平
  • 6篇曾祥伯
  • 4篇贵建平
  • 4篇诸兰艳
  • 4篇刘绍坤
  • 4篇李娜
  • 4篇何东
  • 2篇向旭东
  • 2篇陈剑波
  • 2篇陈剑波
  • 2篇蔡珊
  • 1篇罗曼
  • 1篇张程
  • 1篇吴杰
  • 1篇张亦文
  • 1篇左晟

传媒

  • 5篇临床肺科杂志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研究COPD患者及烟雾暴露COPD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肺功能和肺气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分别采集COPD患者(13例)和对照患者(12例)及烟雾暴露80d大鼠(11只)和对照大鼠(12只)的肺组织标本,用HE染色评估肺部病理改变,用平均内衬间隔(MH)与平均肺泡数(MAN)评估大鼠肺气肿程度;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进行定量检测,分析这两种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其与肺功能和肺气肿指标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OPD患者和大鼠均出现明显肺气肿病理改变。COPD患者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13.2±2.6)%和(28.9±3.1)%]明显高于对照患者[(5.6±1.5)%和(5.8±1.2)%]。COPD患者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28.9±3.1)%]明显高于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13.2±2.6)%],二者间呈正相关(r=0.60,P〈0.05);COPD患者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与FEV,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3和-0.69,均P〈0.05),与FEV1/FV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5和-0.71,均P〈0.05),与残气容积/肺总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和0.70,均P〈0.05)。COPD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4.1±0.4)%和(10.0±1.0)%]明显高于对照大鼠[(0.2±0.1)%和(2.1±0.4)%],COPD大鼠肺组织MH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59,P〈0.05),MAN与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r=-0.81,P〈0.05)
刘绍坤陈平陈剑波向旭东蔡珊邓建华
关键词: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细胞凋亡
吸烟、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引量:2
2008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清。外界环境的刺激导致气道和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失平衡可能与COPD的发生相关。其中吸烟致细胞因子、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增多,气道和肺实质慢性炎症,导致气道损伤和重构,最终导致气流受限,在肺气肿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是重要的炎症因子,通过其主要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参与COPD的形成,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邓建华陈平
关键词: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E-选择素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E-选择素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OPD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COPD组大鼠采用单纯烟熏法制备COPD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PD组和对照组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组织匀浆中MIP-2的含量。结果所建大鼠模型的病理及肺功能测定基本符合人类COPD的特点。COPD组大鼠模型中E-选择素在支气管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809,P<0.01);MIP-2在BALF及肺组织匀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均与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3和0.716,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E-选择素和MIP-2可能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过程。
罗曼陈平蔡珊张程邓建华刘绍坤陈剑波吴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E-选择素
联合检测sTREM-1、PCT在早期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炎症标志物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细菌性肺炎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符合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诊断条件患者60例次,20例次急性支气管炎志愿者。入选后当天测定血清CRP,分别于入院第1、4、7 d抽取4 ml静脉血30 min内离心(4000 r/min,10 min)留血清-7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法)在同一条件下测定血清sTREM-1、PCT、CPR的表达。结果治疗组第1、4、7 d血清sTREM-1、PCT、CP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第4、7 d血清sTREM-1、PCT值分别低于治疗组第1 d(P<0.05),治疗组第7 d血清sTREM-1、PCT值分别与治疗组第4 d比较降低(P<0.05);治疗组第4 d血清CRP值与第1 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第7 d血清CPR水平分别与第1 d、第4 d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sTREM-1作为新发现的诊断早期细菌性肺炎的炎症标志物,当sTREM-1大于2.1 ng/L时能够进一步支持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与PCT一样亦可以成为临床上停用抗生素的指标。
邓建华诸兰艳陈平曾祥伯
关键词: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肺炎
sTREM-1、PC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receptorexpressed on myeloidcells-1,sTREM-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8例CAP住院患者(其中重症肺炎8例)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24小时内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法)测定其血清sTREM-1、PCT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二者对CAP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院后24小时内,普通肺炎患者、重症肺炎患者血清sTREM-1、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重症肺炎组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诊断C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788,联合二者诊断C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结论:sTREM-1、PCT均可作为CAP早期诊断有价值的参考标志物,sTREM-1比PCT更有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血清sTREM-1、PCT水平对CAP的早期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
曾祥伯贵建平邓建华何东李娜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降钙素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及受体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吸烟大鼠COPD模型,测定大鼠的肺功能及其血清和BALF的细胞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和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和平均肺泡数(MAN)评估肺气肿的程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及TNFR1的表达。结果COPD组BALF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数增高。COPD组肺功能指标FEV0.3、FEV0.3/FVC%和PEF分别为(1.86±0.22)ml、(65.06±8.40)%、(18.84±1.56)ml/s,比正常组(4.20±0.25)ml、(85.56±5.85)%、(47.24±7.28)ml/s下降。COPD组MLI、MAN分别为(77.32±28.73)um/个、(232.00±97.18)个/mm2而正常组为(43.96±7.16)um/个、(392.84±24.41)个/mm2,COPD组MLI增加而MAN减少;COPD组血清和BALF的TNF-α、TN-FR1表达增高,分别为TNF-α(117.98±33.82)pg/ml、(155.10±27.60)pg/ml而TNFR1为(85.00±16.34)pg/ml、(98.13±11.97)pg/ml而正常组为TNF-α(73.98±16.41)pg/ml、(79.20±27.70)pg/ml,TNFR1为(58.82±24.57)pg/ml、(61.89±26.25)pg/ml。COPD组BALF的TNFR1表达与MLI呈正相关(r=0.79,P=0.004)与MAN呈负相关(r=-0.626,P=0.039)。两组间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NF-α、TNFR1作为炎症介质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邓建华陈平诸兰艳蔡珊罗曼刘绍坤向旭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降钙素原指导AECOPD抗菌药物使用与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e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AECOPD)使用和终止抗菌药物治疗时机的可行性。方法:120例AECOP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在入院后24小时内采血进行血清PCT检查,当实验组患者血清PCT>0.5 ng/m L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且PCT>0.5 ng/m L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予以隔日采血检查血清PCT水平,如果PCT<0.5 ng/m L或者下降超过峰值的80%时就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医生临床判断决定使用和停用抗菌药物时机。结果:共118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实验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AECOPD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PCT可能是判断AECOPD抗菌药物治疗使用与终止时机的良好指征,此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具有临床可行性。
曾祥伯邓建华贵建平何东李娜
关键词:降钙素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菌药物
降钙素原指导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治疗终止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利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终止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的可行性。方法 220例CAP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0例,对照组80例。实验组在入院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清进行PCT检查,血清PCT>0.5 ng/ml者隔日进行采血检查,当PCT<0.5 ng/ml或者下降超过峰值的80%时停用抗菌药物;对照组则根据医生临床判断决定停用抗菌药物时机。结果共207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实验组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6.7±1.3、7.2±1.4 vs 8.6±1.7、9.1±1.6),(P<0.05);实验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4531±708.3 vs 6067±912.7),(P<0.05);两组肺炎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 PCT是判断CAP抗菌治疗终止时机的良好指征,此方法具有临床可行性。
曾祥伯邓建华贵建平何东陈剑波李娜
关键词:降钙素原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
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观察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治疗后血气指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2h、24h、48h的血气指标(PH,PaO2,PaCO2)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天后生理指标改善明显。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邓建华诸兰艳彭梅刘绍坤陈平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无创正压通气
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对患者呼吸与循环的影响。方法60例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分两组:常规支气管镜组(Ⅰ组30例)和无痛支气管镜组(Ⅱ组30例),Ⅰ组为单用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组,Ⅱ组为用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用SPSS13.0进行t检验。结果Ⅱ组麻醉后患者能在无知觉和无痛苦中接受检查,两组在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心率、呼吸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麻醉下行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效果好,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麻醉方法。
陈剑波贵建平邓建华左晟曾祥伯何东李娜张亦文
关键词:丙泊酚支气管镜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