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伟东
- 作品数:33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同治西北战争的一个侧面:战争波及人群的心理创伤及长远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同治西北战争研究表明:战时西北小民普遍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战后的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遗忘是小民在内心受到创伤之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的心理创伤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结构,并固化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等之中,在今后长期的个体和群体社会行为方式中顽强地表现出来,并对下一代甚至更多代的人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路伟东
- 关键词:同治创伤后应激障碍
- 明清以来淮安清口闸坝体系考辨被引量:4
- 2020年
- 淮安清口是明清大运河与黄、淮的交汇点。明代后期以来,历任河臣在此推行不同的治河方略,逐渐产生了以闸坝为核心的复杂水利体系,由此催生出成序列和多版本的河工图。本文利用河工图信息,结合相关文献,高精度还原了清口地区闸坝设施演替的细节,发现并纠正了已往研究的部分错讹,对官方闸坝命名权与民间闸坝解读权间存在的重大差异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 张鹏程路伟东
- 关键词:大运河
- 羊头会、乡绅、讼师与官吏:同治以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与协调机制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回、汉两个族群社会生活场景的勾画,展现了同治西北战争爆发之前双方矛盾不断积聚并最终激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战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主要体现在地畔、宗教文化、商业利益及日常生活琐事等诸多方面。乡村士绅阶层在冲突的解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肢体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冲突,冲突、解决、再冲突与再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化、军事化的过程。
- 路伟东
- 关键词:乡绅讼师
- 重商民族幻象:人口史视角下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的基本框架被引量:2
- 2017年
- 从人口史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清代西北回族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结构,梳理"重商民族"这一普遍认识来源与实质,构建清代回族经济的基本框架。研究表明:清代西北回族有95%左右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是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的主体,也是绝大多数回族人口赖以生存的根本,商贸只是传统农耕经济之外极为有限的补充。回族"重商民族"的普遍认知只是一种幻象,其产生与回族先民经商传统有关,更与其现实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和生产、生活状态有关。
- 路伟东
- 关键词:回族幻象人口结构
- GIS支持下的小人口基数小概率历史事件研究——以清代回族进士规模与空间分布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本文使用GIS手段绘制了清代回族进士空间分布等级符号化地图和标准差椭圆地图,研究表明,通过合并多年的统计数据,生成一个较长时段内相对稳定的事件发生率,可以有效实现回族进士这种小概率历史人口事件空间可视化。杨大业先生考证的清代回族进士人数虽然与实际相差较多,但空间分布较均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路伟东
- 关键词:清代回族进士GIS
- 战国上党郡考
-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都在上党地区占有部分土地,这一地区遂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其战略地位也随之加强.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同时设置有三个郡,这在战国时期是比较少见的.有关三国上党郡的不少问题,如设置的时间、沿革以及辖区等等,至...
- 路伟东
- 关键词:战国时期辖区
- 文献传递
- 城居与防守:战争状态下民众避祸逃生的一个侧面——以同治西北战争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同治西北战争期间,大批民众从乡村聚落迁移到城堡之中避祸逃生。本文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复原了战时民众在城内的粮需、饮水、住房等生活场景,梳理了城堡攻防的过程和饷银、武器等影响城防的因素。逃难人口集居城堡为防御提供了一定的有生力量,但也造成了资源的紧张;防守严密的城堡看似安全,实际上却是极危险的处所;战时大量城堡被攻破,是造成同治西北人口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 路伟东
- 关键词:同治
- 认知转型:近代黄土高原梯田水保功能的认知与早期实践
- 2024年
- 人们对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的属性认知,近代出现了一次显著转型——在其本质“农田属性”外,扩展出新的“水土保持属性”。这种认知的来源,除传统治黄思想中对中上游农田田制的关注外,近代实验农学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但受近代中国动荡时局的影响,此项技术其时的推广并未达预期。尽管如此,近代知识分子进行的梯田水保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的工程建设与普及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乔沁路伟东
-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 战国郡考
- 该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述郡缘起的内在动因;第二间分国考证楚、韩、赵、魏、燕五国郡的情况;第三章考证据秦国郡的情况.关于郡的缘起,作者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县的军事职能的丧失及其地位的衰弱是郡产生的直接的内...
- 路伟东
- 关键词:战国
- 守土与离乡:同治西北战争期间战区人口的外迁
- 2019年
- 本文以同治西北战争为例,通过文献梳理和史料挖掘,系统探讨了战争状态下战区人口向外迁移的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战争期间,区域人口外迁数量较少,迁移主体是那些拥有政治资本和丰富社会关系网络的士绅阶层,拥有较多财富资本和远行经历的财主、富商阶层,以及拥有强健体力、不凡胆识和一定生存技能的乡村强人、能人等。战时区域人口向外迁移遵循就近原则,与战区毗邻的诸省,尤其是山西、内蒙古等省区是西北人口最主要的避难目的地。从微观上看,战区人口由战争中心区往边缘区域的迁移呈现出被动的水溢式的特点。从宏观上看,随着战事从东往西推进,并不断反复,整个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又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往西的潮汐式特征。总体来看,传统战争状态下,除了少数拥有逃生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士绅、商贾和乡村强人、能人等精英群体外,绝大部分徘徊在守土与离乡之间的普通民众,几乎没有选择的能力,也缺乏逃生的机会,只能聚居在战区内部,毫无计划地东躲西藏,最终死于战火,沦为战争的牺牲品。这是中国历史上战时人口大规模迁移和人口剧烈波动背景下的一个侧面。
- 路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