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彬
- 作品数:35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观察
- 2019年
- 目的 :探讨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30例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然后,观察这30例患者治疗前后其矫正视力的水平、黄斑的厚度、治疗后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这30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其矫正视力的水平较前明显改善,其黄斑的厚度较前明显变薄。与治疗前相比,这30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其矫正视力的水平和黄斑的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这30例患者33只患眼黄斑裂孔的闭合率为96.67%。这30例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结论: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樊芳赵智华马清敏赵晓彬李科军贾志旸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黄斑厚度
- 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效果观察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74例,其中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睑板腺压榨法治疗,4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随访2个月。治疗前后,行眼表面疾病指数(OSDI)、睑板腺积分评价及泪液分泌试验(SIT),采用滤纸条检查泪膜破碎时间(BUT),结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FL)评价结膜病变;采用印迹细胞法于压榨处的下眼睑结膜面取材,PAS染色后观察压榨处结膜损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不适感。结果两组治疗后,BUT、SIT较治疗前提高,OSDI、睑板腺积分及F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BUT、SIT高于对照组,OSDI、睑板腺积分及F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睑结膜上皮损伤1级30例、2级12例,对照组睑结膜上皮损伤3级13例、4级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2.6±0.7)min,短于对照组的(14.9±3.3)min(P<0.01)。观察组20例诉有眼部刺激感,其中9例为明显刺激感、11例为轻度刺激感;对照组32例术后均诉眼部有刺激感,其中25例主诉有明显刺激感、7例诉有轻度刺激感;两组术后不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好、损伤小。
- 赵晓彬樊芳李科军马清敏贾志旸
-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
- 内眼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原因分析
- 目的:分析内眼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内眼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原发病、手术方式及手术次数.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共施行内眼手术14...
- 赵晓彬
- 关键词:内眼手术角膜内皮失代偿
- 糖尿病患者脉络膜血液循环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脉络膜血液循环及其供血血管的血流状态,探讨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改变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5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并选择同期健康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同步进行荧光素眼底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CDFI)测量睫状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以及阻力指数(RI),分析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参数与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各组患者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睫状后动脉PSV与EDV均明显慢于对照组(P均<0.05),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PDR组PSV与EDV均明显慢于NDR组、NPDR组(P均<0.05),阻力指数明显高于NDR组、NPDR组(P均<0.05);NDR组与NPDR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与睫状后动脉PSV呈负相关(r=-0.844,P<0.05),与EDV及R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之前,脉络膜动脉的血流减慢,阻力增大,整个脉络膜的氧供和血供相应减少,这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李科军赵晓彬赵智华樊芳贾志旸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病变血液循环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拟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散光眼患者45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LASIK。观察术后6mo两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结果:两种切削模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相似。术后6mo,两组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幅小于波前像差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彗差的增幅无统计学差异(P=0.657)。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引导组除低空间频率外,其余空间频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可更好地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改善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 赵晓彬李科军樊芳
-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近视
- 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角膜球面像差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角膜球面像差情况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岁以上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8例,按年龄分为:A组(60~69岁)141例、B组(70~79岁)240例及C组(80~90岁)117例。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入选患者白内障手术前的角膜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Zernike分析计算中心为角膜顶点,直径为6 mm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总角膜球面像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498例患者的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495只眼(99.39%)的角膜前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为正值,3只眼(0.61%)为负值;494只眼的(99.19%)的后表面球差值为负值,4只眼(0.81%)为正值;单样本K-S检验,前表面膜球差、后表面膜球差、总角膜球差均呈正态分布;三组角膜屈光力值、后表面屈光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差异显著(P〈0.05);年龄与角膜屈光力值、后表面屈光力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403例双眼入选患者的左右眼之间后表面屈光力值之间差异显著(P〈0.01);两眼间各参数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60岁以上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的角膜球面像差均值大于普通人群,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前表面及总角膜球差逐渐增大,后表面负性球差逐渐减小,各角膜球面像差参数在双眼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 赵晓彬李科军樊芳赵智华贾志旸
- 关键词:白内障
-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及脉络膜病变特征分析
- 李科军赵晓彬马清敏贾志旸
- 该项研究利用眼底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同时观察了糖尿病人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糖尿病患者脉络膜的供血管血管睫状后动脉的血流改变,结果发现,在糖尿病各组中,视网膜中央动脉充盈时间正常,而脉...
- 关键词: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超声检查
- 波前像差技术在白内障及人工晶体中的应用
- 赵晓彬李科军马清敏贾志旸董素婷
- 课题利用波前像差技术,系统的观察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的大小及分布、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全眼球差的可预测性,以及术后不同全眼球差下视觉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球差较...
- 关键词:
-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体波前像差仪
- 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全眼球差的可预测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不同球差的非球面人工晶体(IOL)后全眼球差的可预测性。方法收集2013年1—5月拟行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8例(58眼),随机分为3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分别植入非球面IOL。Tecnis组20例植入Tecnis Z9003,IQ组19例植入ArcySof IQ,PY-60AD组19例植入PY-60AD。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6.0 mm瞳孔直径时的角膜及全眼球差。结果术后3个月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手术诱导的角膜球差、预测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后角膜球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全眼球差的预测值与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不同球差的非球面IOL,术后假晶体眼全眼球差的可预测性较好,为非球面IOL的个性化植入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赵晓彬贾志旸董素婷
-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白内障球差
- 波前像差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赵晓彬李科军赵智华贾志旸
-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