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克良

作品数:31 被引量:18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7篇生物学
  • 7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气候
  • 9篇花粉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遗址
  • 4篇植被
  • 4篇气候变化
  • 4篇花粉记录
  • 4篇化石
  • 3篇地球化学记录
  • 3篇石器
  • 3篇农业
  • 3篇农业活动
  • 3篇全新世
  • 3篇晚更新世
  • 3篇更新世
  • 3篇河西走廊
  • 3篇哺乳动物
  • 2篇地球化学元素
  • 2篇动物化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31篇赵克良
  • 24篇周新郢
  • 24篇李小强
  • 9篇孙楠
  • 8篇杨青
  • 6篇纪明
  • 3篇同号文
  • 2篇王建
  • 2篇王元
  • 2篇尚雪
  • 2篇陈曦
  • 2篇张贝
  • 2篇刘汉斌
  • 1篇张恩楼
  • 1篇刘平妹
  • 1篇王文娟
  • 1篇于革
  • 1篇倪健
  • 1篇唐领余
  • 1篇杨振京

传媒

  • 8篇人类学学报
  • 7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被引量:23
2011年
通过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2处文化层剖面及5处文化点的花粉、炭屑、种子的综合研究,重建了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显示,陇东地区早期农业经历了由单一黍作农业向黍、粟混作,并结合水稻、大豆等多样化农业发展过程.旱作农作物黍在仰韶文化早,中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粟在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明显增加,在齐家文化时期达到最大值.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大豆开始栽培,稻作农业在陇东地区出现不晚于4800cal a BP,并延续到约4000cal a BP的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陇东黄土高原塬面以灌丛草原植被为主,沟谷地带存在云杉-铁杉-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新石器时代农业活动减少自然植被盖度,促使灌丛草原趋向于单一的蒿属草原.农业活动减弱或消退后,以沙棘、蔷薇科、麻黄、豆科、蒿属、藜科为主的灌丛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周新郢李小强赵克良DODSON John孙楠杨青
关键词:环境效应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3阶段的植被与环境被引量:7
2014年
鄂尔多斯高原拥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是系统研究东亚现代人演化及动因的重要地区。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岸,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炭屑,遗存埋藏的^14C年代在41.4~33.1calkaBP之间,属MIS3阶段中期。花粉和木炭化石记录显示,早期为灌丛.草原,晚期为典型草原植被,气候温凉偏干,较现今相对温暖湿润,胡颓子属和霸王属等小乔木和灌木作为先民使用的薪材。MIS3阶段相对暖湿气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扩散和交流,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大量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
李小强高强侯亚梅赵克良孙楠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周新郢
关键词:MIS植被
广西旧石器晚期考古遗址新发现赭石的科技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赭石的使用是现代人行为的标志之一,旧石器时代现代人对赭石的使用显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现代人的认知能力。为更好研究中国区域考古遗址赭石的科学信息,本研究应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能谱分析,对广西新近发现的2个考古遗址(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中的8个赭石样品开展了科学分析。中山遗址AMS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约1.4万年,2个考古遗址石制品特征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样品峰值主要在221,290,608和662 cm^(-1),显示样品中包含有赤铁矿;偏光显微分析显示所有赭石样品成分包含赤铁矿,未发现有朱砂等红色颜料;能谱分析显示样品化学元素组成中三氧化二铁为主,显示样品主要成分为赤铁矿。总体来看,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所发现的赭石成分以赤铁矿为主,未见其他红色颜料。对广西旧石器晚期新发现的赭石样品进行科学分析,中国南方古人类利用赭石的年代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追溯至距今约1.4万年前(中山遗址)。该研究不仅为中国区域旧石器晚期赭石的科技分析数据提供了依据,也肯定了肉眼判断赭石原料的可靠性,为现代人行为与赭石利用的细致研究及利用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潜在价值,同时为中国区域赭石的国际化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素材和科学数据。
李大伟周广超付倩丽张尚欣赵克良王朝文
关键词:旧石器晚期赭石拉曼能谱
甘肃东灰山遗址3700~3400 cal BP人类活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东灰山遗址含文化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和考古资料,重建河西走廊地区3700~3400 cal BP期间人类活动特征。铜(Cu)、锌(Zn)、铅(Pb)、锶(Sr)和铷(Rb)元素以及Rb/Sr比值显示,东灰山地区3710~3690 cal BP间人类活动强度不大,农业和青铜铸造活动主要出现在3690~3500 cal BP时段,35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强度减弱。Rb/Sr比值可作为早期人类活动替代指标,与人类活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
李小强纪明周新郢赵克良孙楠杨青
关键词:BP元素地球化学
河西走廊4200年以来青铜冶炼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2
2010年
金属的使用与冶炼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革命性事件。河西走廊地区全新世条湖湖相沉积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显示,10500-9500cal aBP和8000-7200cal aBP时段Cu、Pb、Zn、Ni元素含量高值区,分别对应了早全新世增温期冰川融水量增加和全新世适宜期季风降水的增强。Cu、As、Pb、Zn、Ni含量在4200-3700cal aBP时段出现最高峰值,另外Cu、Pb、Zn、Ni4种元素在3000-2700和2100-1900cal aBP时段出现较高峰值。4200-3700cal aBP时段元素异常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青铜冶炼,As元素是这一时期青铜合金的主要成份。另外,西周时期(3000-2700cal aBP)和汉代(2100-1900cal aBP)Cu、Pb、Zn、Ni元素峰值,可能是先民青铜冶炼的结果。元素地球化学记录不仅可以判定早期青铜冶炼的起迄时间,也提供了甄别不同时代青铜合金元素组成变化的信息。
李小强纪明Dodson J.周新郢赵克良孙楠杨青
关键词:河西走廊元素地球化学
MIS 3阶段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区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1年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类型;MIS 3晚期-末次盛冰期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末次冰消期为干草原植被类型;全新世高温期为草甸草原植被类型。沙漠/黄土过渡区MIS 3阶段以来植被演替显示,增温阶段和高温期有助于草原植被发育和植被盖度的增加,同时,全新世高温期有利于植物多样性增加。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刘汉斌赵克良孙楠
关键词:MIS
辽西城子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被引量:20
2011年
以辽西城子山文化遗存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花粉、炭屑、炭化种子和果壳等指标,重建城子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显示城子山原生植被主要为松属针叶林,先民采用"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原生植被消失以及次生榛属灌丛和杂草增加。城子山剖面中禾本科花粉含量峰值与炭屑浓度峰值相对应,表明先民高强度或频度用火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长期耕作活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先民弃耕是后期农业活动衰弱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剖面记录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可能经历了毁林开荒期、定居耕作期、弃耕期和原生植被恢复期4个阶段。
赵克良李小强周新郢孙楠
关键词:夏家店下层文化农业活动环境效应花粉
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花粉及菌孢子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考古遗址中动物粪化石中的微体植物遗存是重建过去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材料,然而对于能够指示人类活动的粪化石孢粉组合类型及其特征仍然缺乏清楚的认识。本文研究了山羊(Capra aegagrus)、绵羊(Ovis aries)、牛(Bos taurus)、骆驼(Camelus)、牦牛(Bos grunniens)和马(Equus caballus)等几种中国常见的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中的主要孢粉和真菌孢子类型。通过分析这些动物粪便的花粉组合特征,探讨了花粉和菌孢子等微体植物遗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花粉种类丰度低、一些特征种属花粉(如禾本科、藜科)含量高是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花粉组合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指示人类的饲养行为。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粪生真菌孢子类型主要有Sporormiella,Sodaria,Pleospora,Coniochaeta,Thecaphora and Dictyosporium。研究表明真菌孢子的分布主要受到动物活动范围的影响,这使得利用粪生菌孢子(如Sporormiella)并结合其他记录来反映人类的饲养或游牧活动成为可能。
张雅平赵克良周新郢周新郢贾伟明李小强
关键词:绵羊古生态
抚仙湖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特征与风险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对抚仙湖不同湖区9根沉积短岩芯中重金属含量、粒度以及磁化率的分析,结合典型岩芯(FX12)^(210)Pb和^(137)Cs定年结果,研究了重金属含量、污染和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粒度组成以黏土(<4μm)及细粉砂(4~16μm)为主.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Zn、Pb和Cd含量在北部和南部湖区较高,Hg、Cu和As含量在南部湖区呈现高值,其中FX4岩芯中元素含量总体较高,与其较高的黏土含量和人为污染有关.不同湖区沉积岩芯中金属元素含量垂向变化规律相似,1950年之前,沉积岩芯中金属元素含量较为稳定;1950年以来,Al、Cr、Ni和Cu含量逐渐降低,而As、Hg、Zn、Pb和Cd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根据富集系数结果,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元素为As、Cd、Pb和Zn,污染开始于1980年左右并逐渐加重,其中近表层沉积物中Cd达较强污染水平.沉积岩芯中As、Cd、Hg、Pb和Zn的人为污染累积量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其中As污染累积量在中部和南部湖区相对较高.由于人为污染输入,沉积物中重金属由低生态风险上升为中等生态风险;近表层沉积物中Hg和Cd具有中高生态风险,其余元素为低生态风险.
白广一赵克良刘恩峰张恩楼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
江西萍乡上栗县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发现被引量:10
2016年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邹松林陈曦张贝赵克良文军邓里同号文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晚更新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