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亚男

作品数:38 被引量:312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岩溶
  • 11篇地下河
  • 9篇土地利用
  • 6篇岩溶地下
  • 6篇土壤
  • 5篇地下河流域
  • 5篇土地利用方式
  • 5篇河流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4篇岩溶地下河
  • 4篇岩溶区
  • 4篇岩溶水
  • 4篇水质
  • 4篇污染
  • 3篇地下水
  • 3篇盐污染
  • 3篇有机氯
  • 3篇有机氯农药
  • 3篇运移

机构

  • 27篇西南大学
  • 11篇西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吉林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作者

  • 38篇贾亚男
  • 5篇袁道先
  • 4篇薛倩倩
  • 4篇付允
  • 4篇王开然
  • 4篇王勇
  • 3篇何多兴
  • 3篇沈立成
  • 3篇李静文
  • 3篇孙玉川
  • 3篇毛海红
  • 3篇颜赫
  • 2篇张强
  • 1篇刘敏
  • 1篇李靖
  • 1篇蒋勇军
  • 1篇杨平恒
  • 1篇熊平生
  • 1篇胡大超
  • 1篇刁承泰

传媒

  • 3篇中国岩溶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3篇岩溶水文地质...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国土开发与整...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四川师范学院...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伊犁师范学院...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1
  • 4篇200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下河流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2010年10月,在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采集样品17个,采用GC-ECD的方法,对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了分析,以揭示青木关地下河流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中的OCPs的含量范围是7...
付允孙玉川毛海红沈立成贾亚男
关键词:地下河流域土壤有机氯农药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07年
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贵州水城岩溶盆地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时空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时空上的变异有很好的一致性。盆地中工业区往往成为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高值中心,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林区则基本保持了原始状况成为低值中心。因此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对保护土壤和岩溶地下水免受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贾亚男袁道先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地统计学方法
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质的影响
论文选择了贵州水城盆地(裸露型高原岩溶区)、桂林东区(覆盖型峰林平原岩溶区)和重庆涪陵(埋藏型垄脊槽谷岩溶区)三个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岩溶区,采用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
贾亚男
关键词:土地整理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采用土壤微团聚体类、水稳性团聚体类及有机质含量作为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破坏率、>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破坏率、平均重量直径和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4指标;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灌丛地>草地>竹林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提高土壤抗蚀性;运用微团聚体类指标和水稳性团聚体类及有机质指标分别进行土壤抗蚀性评价时,得到相反的结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评价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这与研究区特殊的成土过程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耕作侵蚀使坡耕地土壤主要性质产生坡面分异,进而产生土壤抗蚀性的坡面分异。坡耕地不同部位土壤抗蚀性强弱为:上部>下部>底部>顶部,这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坡面分异一致,证明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抗蚀性特性。
付允贾亚男蓝家程
关键词:岩溶区耕作侵蚀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西南岩溶区暴雨条件下表层岩溶水化学动态变化研究--以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河为例
利用HOBO小型自动气象站,WGZ2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和CTDP300型在线水质检测仪,对典型岩溶槽谷地下河系统暴雨条件下水文水化学动态进行了连续监测,运用WATSPAC软件计算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CO2分压(PC...
薛倩倩贾亚男
关键词:岩溶水化学特征水质检测
文献传递
气象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夏岩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揭示岩溶作用对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变化的响应,在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选取地质背景相同的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退耕林,荒草地,杉竹混交林,竹林),利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得到各样点冬、夏两季单位面积溶蚀数据。并用自动气象站降水、气温,各样点土壤水、土壤CO2、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数据对溶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是:(1),夏季各样点壤中平均溶蚀量为冬季的3.87倍,且最大溶蚀量从夏季-80cm处上升为冬季-20—-50cm处;(2),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的旱地、水田溶蚀量大于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削弱的退耕林、旱地,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山竹混交林、竹林溶蚀量最小。且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夏季三者之间差值较大。分析认为:水分、热量与溶蚀的季节变动存较好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溶蚀的最基础因素;土壤CO2在降水量大的夏季才能更好地促进溶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pH反相关,二者协同影响溶蚀,在有机质含量高、pH偏低的表层对溶蚀影响大,其它层位影响较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反映的土壤质地对溶蚀的影响是双向的,偏黏土持水性好而渗透性差,可促进降水少的冬季的溶蚀,如荒草地;砂土则渗透性好而持水性差,对降水多的夏季溶蚀有利,如旱地。另外,农业活动中用到的农家肥、化肥含NO-3、SO2-4,也会促进溶蚀。研究成果可为更科学准确地评估岩溶碳汇效应提供参考。
刘文刘文张强
关键词:降水气温土壤岩溶作用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生态脆弱性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脆弱性特征,其脆弱性评价研究也比其他地区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查阅和整理了近几年的相关期刊中关于岩溶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文献,回顾和总结了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岩溶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出了岩溶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指出要加强人地系统对区域及全球极端自然灾害的响应研究,特别是利用合适的生态模型对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和模拟,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苑涛贾亚男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
浅议岩溶地下水水质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以桂林东区为例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桂林市是我国半覆盖型岩溶分布区的一个旅游城市,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岩溶地下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岩溶水文系统...
贾亚男袁道先何多兴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文献传递
晋祠景区游客满意度探析被引量:3
2013年
游客满意度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形象感知、推荐、投诉以及重游意愿等。经过考察,选定太原市的晋祠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游客的人口学特征、消费行为特征和晋祠游客总体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满意度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并采用IPA定位分析法对构成总体满意度的各项指标进行定位分析,从而找出影响晋祠景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提出该景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建议。
颜赫贾亚男刘敏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人口学特征IPA分析法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实践被引量:12
2021年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如何在理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思政教育非常值得深入的全新探索方向。文章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总结了《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通过对课程教授环节、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中国地理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传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以期对同类“课程思政”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亚男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地理》教学实践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