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炳昌

作品数:10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酶活性
  • 5篇土壤酶
  • 5篇土壤酶活
  • 5篇土壤酶活性
  • 4篇马尾松
  • 2篇施肥
  • 2篇施肥条件
  • 2篇人工林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林下土壤
  • 2篇减量施肥
  • 2篇红壤
  • 1篇氮磷
  • 1篇氮素
  • 1篇动态特征
  • 1篇养分
  • 1篇有机碳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樊剑波
  • 10篇谭炳昌
  • 10篇何园球
  • 9篇屠人凤
  • 7篇赵汝东
  • 7篇宋春丽
  • 3篇吴俊
  • 2篇许小伟
  • 2篇徐欢

传媒

  • 4篇土壤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四纪红黏土区退化马尾松皆伐迹地短期恢复效果研究
2011年
以退化马尾松皆伐迹地表层(0-20 cm)土壤为对象,通过临近设置样地的方法,分别从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学性质对3种乡土植被(灌木丛、芒萁和白茅)的短期恢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茅可明显提高皆伐迹地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中磷、钾含量,但3种植被对土壤酸化改良效果均不明显。各恢复措施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生化强度,其中灌木丛和芒萁效果较明显,但白茅可提供较高质量的有机质而有利于有机碳积累,从而可能改善微生物区系。因此,白茅可作为研究区退化马尾松皆伐迹地土壤改良的选择性植被,而芒萁不宜长期种植。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关键词:马尾松植被恢复酶活性
不同减量施肥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损失研究被引量:55
2012年
采用过量施用化肥获得高产已成为近年来太湖地区的普遍现象,而由此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贡献值也越来越大。通过对苕溪流域地区的田间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减量施肥处理条件下,稻田田面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径流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1)各处理铵氮浓度在施肥后迅速上升,1~3 d达到最大值,而总氮在施肥后第1天便达到峰值,之后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铵氮、总氮浓度在一周之后均降至较低水平。(2)田面水中铵氮/总氮比在施肥后3~7 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3)田间任何1次的径流排水均会造成田面水氮素的流失,径流排水发生的时间与施肥时间间隔越小氮素的流失负荷就越大。(4)各减量化施肥处理年度累计流失负荷较常规施肥处理下降6%~53%,当季稻田氮素流失率在1.4%~2.6%之间。为减少农田氮肥使用量,降低氮素流失量,减缓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吴俊樊剑波何园球屠人凤谭炳昌徐欢许小伟
关键词:减量施肥农田面源污染径流损失
不同母岩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对土壤性质有重要影响。研究马尾松长期种植对该区主要母岩(花岗岩、第四纪红黏土和红砂岩)发育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微生物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花岗岩区较高,但有机碳在第四纪红黏土区矿化相对强烈;0~20 cm土层,花岗岩区和红砂岩区土壤有机碳相对趋向累积,而20~40 cm土层,第四纪红黏土区土壤有机碳相对累积;花岗岩区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稳定,且0~2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较多。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花岗岩和第四纪红黏土区较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第四纪红黏土区显著较高;各母岩区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岗岩区显著较高;因此,在马尾松与土壤长期作用下,花岗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生化强度较高,相对适宜马尾松林种植。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关键词:母岩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
长期施用化肥对我国南方水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meta分析研究水田土地利用方式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表层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00±0.23 g kg-1,是不施肥处理的1.06倍±1.01倍。分析认为施肥处理下,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导致较高的碳输入水平,另外相对充足的养分供应提高土壤固碳效率,这是施肥处理下土壤具有较高有机碳含量的两个原因。但不同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提升作用有差异:稻-稻-旱轮作制下化肥的作用不显著,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的提升作用显著。方差分析发现相同施肥措施下,稻-稻-旱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三种轮作制度中最高,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没有显著差异。尽管施用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评价施用化肥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需要综合考虑化肥生产、运输与施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三要素。
谭炳昌樊剑波何园球
关键词: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恢复措施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本文研究人工林对土壤(0~20和20~40 cm)酶活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短期(13~14年)影响。土壤转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次生天然林和湿地松樟树混交林中高于其他林分。次生天然林和湿地松樟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值较大、有机碳活性较强、土壤微生物基质利用效率较高。因此,短期影响下,湿地松樟树混交林较之针叶纯林和针叶混交林可改善土壤生化强度和微生物活性。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
坡位对马尾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影响被引量:38
2010年
以我国南方花岗岩区退化马尾松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底)马尾松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w(有机质)、w(全氮)、w(碱解氮)和w(速效钾)坡位间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w(有机质)和w(全氮)均表现为坡底>坡中>坡上;而w(全磷)和w(全钾)位间差异不显著;3坡位中坡底土壤w(粘粒)较高容重较小。土壤酶活性坡位间差异不显著,可能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两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强度均为坡底最大,且与有机质和全氮相关性分别达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正相关,但在微生物对碳利用效率、有机碳氮累积程度等方面坡位间差异不显著。所以,对养分瘠薄且易受侵蚀的花岗岩红壤区域,马尾松作为恢复植被须谨慎选择。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关键词:马尾松坡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12年
以退化马尾松林下土壤为对象,通过调查我国红壤丘陵区典型林分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研究林分密度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种林分密度中,1560株/hm^2左右中等林分密度的马尾松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全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等较高,但土壤酸化也较严重;同时,1560株/hm^2左右马尾松林的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较高,但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最低;林分密度对马尾松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适宜林分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该区林下土壤肥力及生化强度。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关键词:马尾松林分密度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退化马尾松林下土壤障碍因子分析及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红壤丘陵区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南方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治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由于其较强适应能力而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栽种,但长期种植马尾松造成林下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林下植物多样性降低甚至马尾松枯死,进而导致林地生态功能失调,水土保持功能下降。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关键词:红砂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障碍因子土壤酶活性
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红壤有效磷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油菜和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红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磷值差异较大,其中以Olsen法测定的有效磷值最小,各方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磷值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相关水平;各方法测得的有效磷值与作物吸磷量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在旱地土壤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水田土壤上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Bray I法测定的值与作物吸磷量及生长相关性最好,建议将Bray I法作为南方酸性土壤的有效磷测定方法。
宋春丽樊剑波何园球赵汝东屠人凤谭炳昌吴俊
关键词:红壤有效磷
苕溪流域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特征及产量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本研究设计了不同肥料和不同施肥管理方式等8种处理,以期通过研究不同减量施肥处理下稻田田面水中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来了解研究区面源污染状况及风险。结果表明,各减量化处理均能有效保证水稻产量,同时不同程度降低了田面水中的氮磷浓度,降低流失潜能。总氮和铵氮分别在施肥后第1天和第3天达到峰值,一周之后降至较低水平,铵氮是田面水中氮素流失预防的主要监测对象。总磷和可溶态磷均在施肥后第1天便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至稳定,5天后总磷浓度降至1 mg/L以下,可溶态磷/总磷基本在0.5以下,田面水中磷素的主要流失形态为悬浮颗粒态磷。此外,后期的施氮行为会引起田面水中可溶态磷/总磷的上升,使可溶态磷相对流失潜能增大。
吴俊樊剑波何园球屠人凤谭炳昌徐欢许小伟
关键词:减量施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