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敏
- 作品数:20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北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保康“丧鼓先生”生存样态与传承研究
- 2013年
- 丧礼是人生四大礼仪之一,更是人生终结的仪式。湖北保康的丧俗仪式中,至今仍活跃着"丧鼓先生"这一行当。正是这些服务于丧俗的人延续了汉民族叙事长诗《黑暗传》的生存空间。文章以"丧鼓先生"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学的视角展现这一仪式传承者的生存样态以及与《黑暗传》传承的互动关系。
- 毛凯谢秀敏
- 关键词:丧俗《黑暗传》
- 多媒体环境中的音乐欣赏教学
- 2006年
-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现代音乐教育模式的确立,使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兴趣教学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从多媒体教学模式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教法不足的补充、目前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等几个方面谈谈多媒体环境中的音乐欣赏教学。
- 谢秀敏
-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欣赏新型教育模式
- 禹州吹打班生存状态调查与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民间鼓吹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以来就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是各种民俗活动及婚嫁、丧葬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音乐演奏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禹州是鼓吹乐十分兴盛的地区,但较之以前。
- 谢秀敏
- 关键词:乐手民族管乐器鼓吹乐班社丧葬仪式
- 地方乡土音乐的保护与拯救——以保康《黑暗传》与皮影戏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地方乡土音乐的保护与拯救工作必须以重建其生存空间为基础,将地方乡土音乐品种放置于当代的语境中,通过官方"大传统"的影响关照相对封闭、稳定的地方"小传统",并且要指导民间艺人提高其职业修养,最后还要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的宣传作用。
- 谢秀敏
- 关键词:《黑暗传》皮影戏拯救
- 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以襄河道坠子艺人郝桂萍为例
- 2014年
- 本文以社会变迁中艺人的文化自觉为视角,以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以襄河道坠子艺人郝桂萍在经历不同社会变迁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自觉为观测点描述其作为民间艺人的艺术生活。通过对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描写与分析,揭示艺人在对民间音乐传承时如何以自身的文化自觉应对社会时代变迁,如何以艺人的个人力量传播与传承自身所继承的民间音乐。
- 谢秀敏
- 关键词:社会变迁文化自觉
- 被阐释的传统——第四代襄河道坠子传承人访谈实录
- 2018年
- 襄河道坠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玉慧是襄河道坠子的第四代传承人。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张玉慧所经历的襄河道坠子的变迁进行描述,观测传统在进行动态传承中融入现实环境的衍化,从而以人的视角阐释传统。
- 谢秀敏
- 关键词:口述史传承
- 移民文化背景下“襄河道坠子”的传播与传承被引量:1
- 2014年
- "襄河道坠子"是河南坠子扎根襄阳并与当地文化融合而生的一个传统曲艺品种,但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这一艺术品种正面临着加速消亡的困境。针对如此现状,本文就"襄河道坠子"的传播与传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 谢秀敏毛凯
- 关键词:移民文化
- “襄河道”坠子变迁的个人记忆与身份建构——坠子姐妹花的口述资料研究
- 2016年
- "襄河道"坠子是河南坠子南下入襄扎根本土后形成的一个坠子流派,其历史可循至清末年间。郝桂萍、郝桂芝两姐妹是祖籍河南生长于襄阳的坠子艺人,不同的人生轨迹让两位七旬老人在身历"襄河道"坠子变迁中有着不同的个人记忆,并与之形成不同的身份建构,呈现官方艺人与民间艺人的互动。文章以两位老人的口述资料为依据,试图观测"襄河道"坠子变迁轨迹、传承方式以及艺人之于坠子艺术的身份建构问题。
- 谢秀敏
- 关键词:口述资料
-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探讨
- 2013年
-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包括理论性毕业论文写作和技巧性音乐会两方面。前者存在论文题目过大、抄袭痕迹严重以及学生答辩缺乏自主性等问题;后者存在曲目过大、表演与伴奏配合不好等问题。针对前者,我们可以拟定"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论文题目;加强监督,推动学生进行"原创"论文写作;模拟答辩现场。针对后者,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曲目,让音乐会"有张有弛";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点对点"辅助钢琴伴奏。
- 谢秀敏毛凯
- 关键词:毕业论文音乐专业论文写作
- “跨界音乐”与音乐的“跨界”——以《我像雪花天上来》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我国的"跨界音乐"实践活动多以形式的跨界为主,虽然已经成为一种音乐潮流,但是仍处于相对简单的层面,国民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需要"跨界音乐"完成音乐的"跨界";《我像雪花天上来》以一度创作为基础,完成了二度创作中音乐的"跨界"。
- 谢秀敏
- 关键词: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