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存

作品数:8 被引量:7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丘陵
  • 5篇丘陵区
  • 5篇川中丘陵
  • 5篇川中丘陵区
  • 4篇干旱
  • 3篇降水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稳定性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变换
  • 2篇季节性干旱
  • 2篇波变换
  • 1篇地区干旱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多时间尺度分...
  • 1篇云模型
  • 1篇墒情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特征及成因分...
  • 1篇土壤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作者

  • 8篇詹存
  • 8篇梁川
  • 5篇赵璐
  • 3篇牛凯杰
  • 1篇张春敏
  • 1篇罗晓丽
  • 1篇王朕
  • 1篇卫仁娟
  • 1篇杨皓翔

传媒

  • 2篇四川环境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云模型的江河源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根据青藏高原江河源区7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月降雨资料,基于云模型,分析了该区域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平均降雨量均小于同时期黄河源区的降雨量;全年、非汛期和月的降雨量比黄河源区集中且稳定,汛期降雨虽比黄河源区集中,但不如黄河源区稳定。江河源区全年降雨比非汛期、汛期和月均降雨量最为分散且最不稳定;非汛期降雨量虽最小,但最集中且最稳定。江河源区汛期和非汛期降雨量和降雨量的熵在空间上分布相似,均表现出了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降雨量的超熵在空间上规律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沱沱河、达日和曲麻莱非汛期和汛期降雨量的超熵显示出了相反的特征。研究成果能为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詹存梁川赵璐牛凯杰
关键词:降雨云模型稳定性
川中丘陵区不同覆盖方式下农田土壤墒情综合评价
2015年
为了研究不同因子对农田土壤墒情影响的重要程度,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农田土壤墒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农田土壤墒情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的覆盖方式可以提高土壤墒情状况。6种覆盖方式下的土壤墒情状况由好到差依次为:全膜覆盖>深挖+秸秆>半膜覆盖、深挖>秸秆>传统耕作。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川中丘陵区防旱抗旱提供科学参考。
罗晓丽梁川詹存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土壤墒情
川中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0
2013年
为了减轻季节性干旱对四川省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根据川中丘陵区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的月降雨资料,基于标准降水指数(SPI)研究了该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干旱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对川中丘陵区影响较大的中旱、重旱及极旱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近52 a来区内各站点的SPI值在9-11月呈下降趋势,宜宾在8-9月的SPI值显著下降(α=0.05);区内四季SPI值的Hurst指数几乎都大于0.5,SPI值有很好的持续性;6月尺度(冬、春季)的SPI值显示出了5、11和28 a的周期,其中11 a的周期震荡最强,为第1周期。同时,一年四季中不同干旱等级的干旱频率也在不同地域上显示出了差异性。通过对月尺度SPI值和影响干旱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PI与降水集中程度、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α=0.01),是影响川中丘陵区干旱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为四川省的防旱减灾提供参考。
詹存梁川赵璐
关键词:干旱降水川中丘陵区
近50年川中丘陵区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季节性干旱对四川省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根据川中丘陵区9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降雨资料,分别运用累计滤波器法和m-k秩次相关法定性和定量地描述了川中丘陵区降水变化趋势,从轮次和极差分析的角度揭示了降水丰、枯和持续性,基于morlet小波和降水集度探讨了该区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降水的m-k秩相关系数均小于0,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降水集度和Hurst指数分别在11.6~14.2和0.54~0.79之间变化,降水呈季节性变化、持续性强;川中丘陵区降水具有5、9、21 a左右的主周期,其中9 a的周期振荡最强,降水时空变化较稳定。
詹存梁川赵璐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降水稳定性
基于SPEI的川中丘陵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根据川中丘陵区11个气象站点1958~2010年气象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趋势法分析干旱趋势,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干旱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川中丘陵区近53 a来整体上呈干旱化趋势;秋旱趋势加重,夏旱趋势减弱,春旱和冬旱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上看,整个区域年度干旱强度多为中旱,高发区为区域中部;冬旱最为频繁,夏旱次之,秋旱和春旱最小;冬旱和夏旱高发区均位于区域北部,南部干旱频率相对较小,冬旱以轻旱为主,夏旱以中旱为主;秋旱和春旱多发区均为绵阳东部丘陵区,春旱强度分布为北部强南部弱,而秋旱强度分布恰好相反,为北部弱南部强。
王朕梁川龙贻东詹存
关键词:干旱MANN-KENDALL检验川中丘陵区
成都市1951~2010年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利用不断加剧,因此准确预测成都市降雨的变化趋势,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小波变换不仅能清晰地呈现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分布情况,而且能分析其主要周期,进而预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小波分析法对成都市1951~2010年的年降水量序列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年降水量在其计算时域内各时间尺度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其中21~35年时间尺度发生区域贯穿整个60年,12~20年的时间尺度主要发生在1955~2010年,8~10年的时间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1960~1973年和1980~2010年,7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1953~1978年。分析趋势表明,未来10多年内成都市的降水量仍会减少。分析小波方差得出成都市年降水量具有4年、7年、14年和27年的主周期,其中27年为第一周期。用Yamamoto检验法检验突变,结果显示近60年来成都市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
牛凯杰梁川赵璐张春敏杨皓翔卫仁娟詹存
关键词:降水量小波变换MORLET小波多时间尺度
西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西南5省40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月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该区年尺度和季尺度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西高东低,且春旱发生频率最高,冬旱、秋旱次之,夏旱为最低;51a来区域性干旱发生最频繁,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冬、秋、夏(与干旱频率相同),且干旱强度多为中旱(偏下);年度和各季节的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都呈逐渐增大趋势;西南5省春、夏二季干旱化趋势下降,秋、冬二季干旱化趋势上升;年尺度上西南整体干旱化趋势上升,尤以四川省最明显。
牛凯杰梁川赵璐詹存
关键词:干旱SPI
近50年川中丘陵区的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近年来川中丘陵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对四川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川中丘陵区8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及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研究川中丘陵区季节性干旱频率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和强度差异大,春冬两季的干旱频率和强度显著大于夏秋两季,干旱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时间上,春旱和秋旱呈加重趋势,夏旱和冬旱呈减轻趋势,其中春旱有3个周期演变规律,冬旱有2个周期演变规律;空间上,春夏两季川中丘陵区中部为干旱高发区,秋冬两季川中丘陵区北部为干旱高发区。该研究可为川中丘陵区制定防旱减灾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龙贻东梁川詹存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干旱小波变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