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光远
- 作品数:30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清末民初的反民主言论试析
- 2015年
- "民主"自传入海内之日起,便与"西化"、"君宪"、"共和"等观念混杂通融,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变革不容忽视的思想力量之一。在中西分化、新旧对立的思想环境中屡遭质疑和反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知识精英针对"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中所显露的弊端持续进行理性思考与建言;二是部分儒生士绅基于传统价值观念而排斥或反对新观念或新思想;三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因"西学东渐"而产生的抵制情绪。这些理性思索与情绪宣泄交织的言论,涉及"民主"的诸多方面,对民主观念在中国的开通前进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任何时候轻视、蔑视甚或无视反民主言论,均不能构成对中国近现代民主发展史的完备研究。因此,就清末民初的反民主言论及其背后的思想因素做必要的综合与分析,用以探查民主在中国举步维艰的历史因缘以及中国民主发展的若干特质。
- 薛光远陈宇翔
- 关键词:清末民初反民主民主
-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社会关怀被引量:1
- 2020年
-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再次成为论争的焦点。无论是改革初年关于清除封建残余的旧题重温,还是全球化浪潮刺激下“文化复兴”的昂扬面世,其背后都蕴涵着中国人在追求现代生活中的殷切期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找到中国文化的真正出路,厘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坐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社会共识表明,至近代开始的中国文化转型,已经接近完成。它既立足于民族本位又放眼世界、既植根于传统又面向未来、既着眼于文化又沟通现代实践,指明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道路与前景,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薛光远
-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书写与连贯叙事
- 2024年
- 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需要以“历史共同体”为叙事主题,植根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历程,把中国历史的曲折与发展视为这一“历史共同体”内部各民族彼此相依、守望相助、融为一体的过程。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融为“一体”的深层根源和历史表现,既能够在历时性上充分展现各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风貌,又能够在共时性上揭示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从而在历史连续叙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内容。
- 薛光远刘子涵
- 关键词:历史叙事
- 到唯物史观之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唯物史观思想路径解读
- 2022年
- 社会进化论和唯物论科学主义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服膺“阶级斗争”学说、接受唯物史观的两条重要思想路径。正是通过这两条路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20世纪初众多思想资源纳入唯物史观的框架,进行选择性的理解与吸纳,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聚丛,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
- 薛光远李敏
- 关键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进化论科学主义
- 发挥党史文化优势,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
- 2013年
- 党史文化是当下中国文化领域一道独特的先进文化风景,本身蕴含着诸多优秀特质。文化软实力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其作为引领发展方向、促进持续扩展的文化支撑,并不断用党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鲜明特色塑造、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价值皈依和思想基础。
- 薛光远陈宇翔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文化文化软实力
-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述论
- 2019年
-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文化和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客观存在。在经历了意识形态前提的确立、普遍政治认同的实现和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十八大以后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觉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塑造,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呈现出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 薛光远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试论革命文化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被引量:1
- 2018年
- 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形态,它生成于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变革,融合于中国文化更新再造的历史脉络,植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文化土壤。重视和传承革命文化,既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要遵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只有重视革命文化的历史脉络,才能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何以生成;只有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才能真正确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薛光远岳甜甜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逻辑理路
- 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文化研究的历史进程被引量:5
- 2019年
-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革命文化因社会重点问题的更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断进行"价值阐释"和"价值发现",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各有新诠的强烈的现实关照。这种现实关怀既是革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思想品质的现实反映,透视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脉络;同时也是研究者作为思想个体对于传承革命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能动反应,是革命文化研究必然呈现的学术风貌。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文化研究的历史进路,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术研究的内涵和范畴,更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做管中窥豹的探求和检讨。
- 薛光远岳甜甜
- 关键词:新中国革命文化历史过程
- “纲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被引量:1
- 2023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纲要”课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契合点、价值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在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内涵、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形成以历史梳理为根基、以理论阐释为主线、以价值塑造为目标、以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多维立体教学“矩阵”,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 薛光远李敏
- 关键词:时代新人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
- 2021年
- 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大学作为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对于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纲要”课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指导下,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重点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 薛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