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俊英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牙科医疗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口腔
  • 6篇细胞
  • 4篇念珠
  • 4篇念珠菌
  • 4篇感染者
  • 4篇白色念珠菌
  • 4篇HIV感染
  • 4篇HIV感染者
  • 3篇黏膜
  • 3篇细胞癌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 3篇口腔白色念珠...
  • 3篇口腔黏膜
  • 2篇体外
  • 2篇体外研究
  • 2篇光滑念珠菌
  • 2篇癌变
  • 2篇癌变过程

机构

  • 9篇广东省口腔医...
  • 8篇深圳牙科医疗...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广州市第八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董俊英
  • 9篇罗刚
  • 5篇徐平平
  • 4篇杨梅
  • 3篇张里君
  • 3篇王雅静
  • 3篇陈谦明
  • 3篇李秉琦
  • 3篇柯昌文
  • 2篇蔡卫平
  • 2篇陆晓璐
  • 2篇何浩岚
  • 2篇贾卫东
  • 1篇张超
  • 1篇曾曙光
  • 1篇薛国初
  • 1篇郑建伟
  • 1篇杨德群
  • 1篇曾宪丽
  • 1篇杨晓瑜

传媒

  • 5篇广东牙病防治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溶血性的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分离株的溶血性,及其与宿主机体免疫力(用CD4细胞计数表示)的关系。方法:40株白色念珠菌和40株光滑念珠菌按单一感染或是否与光滑(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及CD4细胞计数的高低进行分组,采用羊血培养基法检测其溶血活性,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0株白色念珠菌和40株光滑念珠菌溶血活性均为阳性(100%),且光滑念珠菌的溶血性高于白色念珠菌。结论:溶血性是念珠菌的重要毒力因子,HIV感染者口腔光滑念珠菌溶血性高于白色念珠菌。
罗刚徐平平董俊英
关键词:溶血性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CD4细胞
构建以RACK1为核心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网路被引量:6
2015年
背景:RACK1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肿瘤的发生发展不是一个基因或蛋白决定的,是多基因、多分子呈网络结构,多步骤、多阶段共同作用的长期复杂过程,各肿瘤基因之间相互协同作用促使肿瘤细胞形成和发展。因此要揭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作用机制将不能局限于单个蛋白或基因,而要着眼于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蛋白或基因相关的信号网络通路,研究整个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或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而分析研究这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目的:筛选出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差异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构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为后续实验提供线索。方法:根据作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经典蛋白组学实验结果和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的数据结果,选择表达一致且差异相对较大的基因作为实验的差异基因。将筛选的差异基因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基因对应蛋白之间的可能作用关系,构建相互作用网络结构图。结果与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19个差异基因对应蛋白相互间构成一个复杂的作用网络,各差异蛋白间通过多条相互作用通路进行调节,RACK1蛋白是整个网络的节点蛋白。GNB2L1的编码蛋白RACK1蛋白通过WD40重复蛋白亚基(编号COG2319)和β-G蛋白亚基(编号KOG0279)与其他差异蛋白的亚基间相互作用。其中WD40重复蛋白(编号COG2319)与其中5个差异蛋白直接作用并构建了10条相互作用通路,β亚基G蛋白(编号KOG0279)与其中8个差异蛋白直接作用并构建了11条相互作用通路。说明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构建了这19个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构网络图发现RACK1蛋白的2个亚基共与8个相关差异蛋白直接作用,产生18条相互作用通路。在这个网络结构中RACK1蛋白是中心,提示其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一个关键节点蛋白。
郑建伟利小平董俊英曾宪丽梁友龙韩帮峰杨德群罗刚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基因差异蛋白RACK1网络调节
细胞周期素D1过表达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2011年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在口腔黏膜癌前损害及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方法选取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单纯增生及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及其相应转移淋巴结石蜡组织标本共55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原位杂交检测Cyclin D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yclin D1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和上皮单纯增生中无过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和浸润癌中出现Cyclin D1过表达并随病程演进而逐渐增强;随机抽取用于组织原位杂交研究的14例组织中CyclinD1 mRNA的表达规律与Cyclin D1蛋白表达规律一致。结论 Cyclin D1的过表达与口腔黏膜癌前损害的发生发展相关。
罗刚董俊英陈谦明李秉琦
关键词:CYCLIND1口腔黏膜癌前损害
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的驻菌情况。方法:取82例HIV感染者口腔含漱液并以形态学、酵母菌鉴定系统及45℃生长试验等方法进行分型鉴定,计算不同念珠菌的检出率。结果:82例HIV感染者中60例可培养出念珠菌,检出率73.17%,其中白色念珠菌42例(51.22%),非白色念珠菌48例(58.54%)。共分离出211株念珠菌,其中光滑念珠菌103株(48.82%),白色念珠菌95株(45.02%),热带念珠菌4株(1.90%),近平滑念珠菌4株(1.90%),菌膜念珠菌2株(0.95%),其他3株(1.42%)。29例患者检出单一菌株(12例为白色念珠菌,15例为光滑念珠菌,1例为热带念珠菌,1例为近平滑念珠菌),占51.7%;31例检出多种菌株(30例为2种菌株,1例为3种菌株),占48.3%。结论:HIV感染者口腔的主要菌种是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并且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共存的比例大于单一菌株的比例。
杨梅徐平平董俊英蔡卫平何浩岚贾卫东张里君王雅静柯昌文罗刚
关键词:菌群分布光滑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
CyclinD1 mR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导入对颊癌细胞株BcaCD885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CyclinD1 mR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导入对颊癌细胞株BcaCD885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验证CyclinD1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差示PCR技术检测颊癌细胞株BcaCD885中CyclinD1编码基因的扩增,并以脂质体为载体,将CyclinD1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转染肿瘤细胞,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增殖速度、体外集落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BcaCD885细胞株中出现CCND1基因扩增,扩增倍率6.9;转染CyclinD1mRNA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体外集落形成能力下降。结论转染CyclinD1 mR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部分抑制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恶性表型。
罗刚董俊英陈谦明李秉琦
关键词:口腔黏膜CYCLIND1CCND1鳞状细胞癌
异时性多原发性口腔癌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
2009年
报道异时性多原发性口腔癌1例,患者于2003~2008年在口腔不同部位5次发生原发癌。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回顾分析其特点、治疗及预后。多原发性口腔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其预后相对较好。
董俊英徐平平薛国初曾曙光
关键词:多原发性癌口腔癌
氟康唑对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抗真菌后效应的体外研究
2011年
目的评估氟康唑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检测暴露于小剂量氟康唑后白色念珠菌口腔分离株的抗真菌后效应(post-antifungal effect,PAFE)。方法将白色念珠菌标准株和10株临床分离株分别暴露于4×MIC和6×MIC的氟康唑后,使用自动化的浊度分析测量法检测白色念珠菌PAFE的存在。结果由4×MIC和6×MIC的氟康唑在RPMI 1640液体培养基中诱导的白色念珠菌标准株产生的PAFE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0.12 h和3.14 h;诱导的10株临床分离株产生的PAFE持续时间平均分别为(0.19±0.24)h和(2.08±0.25)h。其中6×MIC氟康唑的PAFE在临床菌株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4×MIC氟康唑的PAFE在临床菌株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29)。结论氟康唑能有效地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在白色念珠菌中引起PAFE。
陆晓璐徐平平罗刚杨梅董俊英张里君王雅静柯昌文
关键词:氟康唑白色念珠菌
口腔粘膜癌变过程中CCND1扩增的检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CCND1基因在口腔黏膜癌前损害及癌变中的变化规律,以期明确该基因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口腔粘膜,上皮单纯增生,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其相应转移淋巴结石蜡组织标本共55例,提取DNA,采用差示PCR技术检测CCND1基因的扩增,并通过直接序列分析验证差示PCR产物的确切性。结果差示PCR扩增显示,上皮单纯增生组无CCND1基因扩增倍率,与正常粘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645)。上皮异常增生组19例中7例出现CCND1基因的扩增,平均扩增倍率为正常粘膜组的4.2倍,与上皮单纯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上皮异常增生各组中,以重度异常增生最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16例中9例出现CCND1扩增,平均扩增倍率为6.2倍,与上皮单纯增生组和异常增生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癌和非转移癌的扩增率和平均扩增倍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ND1基因的扩增与口腔粘膜癌前损害的发生发展相关。
罗刚董俊英陈谦明李秉琦杨晓瑜
关键词:CCND1口腔粘膜癌前损害鳞状细胞癌
超声雾化辅助治疗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的护理体会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超声雾化辅助治疗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的护理配合。方法对62例口腔黏膜糜烂溃疡患者行超声雾化辅助治疗1个疗程,总结超声雾化治疗的护理方法和经验,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 62例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满意。设备使用无故障。结论在完善的护理配合下,超声雾化辅助治疗黏膜糜烂溃疡副作用小,效果满意。
利小平董俊英黄舜钿罗刚
关键词:护理口腔黏膜病超声雾化器
vitapex糊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Vitapex糊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颗牙根未发育成熟的年轻恒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组使用Vitapex糊剂,对照组使用氢氧化钙糊剂,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成功例数为68颗,改善为9颗,失败为3颗,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成功例数为68颗,改善为9颗,失败为3颗,总有效率为80%,对比后发现,Vitapex糊剂用于根尖诱导的疗效显著优于氢氧化钙糊剂,P<0.01,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Vitapex糊剂是临床上一种较理想的新型根尖诱导剂,可显著提高根尖诱导成形术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根管感染,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张超丘洪添董俊英杨梅
关键词:VITAPEX糊剂根尖诱导成形术临床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