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宪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房
  • 6篇心房颤动
  • 6篇房颤
  • 5篇消融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血脂
  • 2篇阵发
  • 2篇阵发性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术后
  • 2篇体质量
  • 2篇体质量指数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机构

  • 13篇河南省人民医...
  • 7篇河南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5篇范宪伟
  • 13篇杨海涛
  • 13篇吴金涛
  • 12篇王山岭
  • 11篇严丽洁
  • 9篇刘静静
  • 4篇胡娟
  • 4篇张雷明
  • 3篇钱鹏
  • 3篇王婷
  • 2篇段红艳
  • 2篇韩战营
  • 2篇邱春光
  • 1篇陈晓杰
  • 1篇徐先静
  • 1篇楚英杰
  • 1篇吴蕊
  • 1篇胡光玲
  • 1篇卢文杰
  • 1篇王山领

传媒

  • 4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导管消融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的危险因素以及AF导管消融对FMR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到我院心律失常科就诊的首次行AF导管消融的患者中,连续入选合并中、重度FMR的患者88例,无或轻度FMR患者27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F合并中、重度FMR的危险因素。依据AF合并中、重度FMR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F复发分为维持窦律组与AF复发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随访心脏彩超结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5%CI:1.03~1.10;P<0.001)、持续性AF(OR=4.92,95%CI:2.72~8.93,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OR=0.95,95%CI:0.92~0.99,P=0.009)和左房直径(LAD)(OR=1.15,95%CI:1.09~1.22,P<0.001)是AF合并中、重度FM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F合并中、重度FMR组患者进行随访(23.3±6.7)个月,与术前相比,维持窦律患者LAD明显减小[(44.1±5.1)mm∶(41.6±5.6)mm,P=0.002],FMR程度明显改善(P=0.001)。而AF复发患者FMR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8),LAD亦未见明显降低(P>0.05)。结论:年龄、持续性AF、LVEF及LAD是AF合并中、重度FMR的独立危险因素,AF合并中、重度FMR患者经导管消融维持窦性心律能显著改善FMR程度。
赵丹清张付涛刘晓洁吴金涛吴金涛张雷明胡娟范宪伟杨海涛严丽洁刘静静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价老年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疗效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价老年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反应性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CRT的10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CRT后6个月是否有反应分为无反应组42例和有反应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RT后无反应性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预测CRT后无反应性的价值。 结果与有反应性组比较,无反应性组基线资料中初始QRS波宽度、血肌酐、尿酸水平较高(P<0.05);两组CRT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YHA心功能分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反应组CRT后6个月时LVEDD、NYHA心功能分级、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均高于有反应组,LVEF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有反应组(P<0.05);无反应组CRT后6个月与CRT前的NLR差值(ΔNLR)高于有反应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T后6个月时NLR(OR=1.895,95%CI:1.538~5.284,P=0.031)、ΔNLR(OR=2.579,95%CI:2.110~8.329,P=0.005)是CRT后无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NLR差值(ΔNLR)预测CRT后无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95%CI:0.832~0.937),高于CRT后6个月时NLR的面积0.813(95%CI:0.765~0.8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2,P<0.05)。 结论CRT后NLR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无反应性的早期预警信号,应当加强对NLR的动态检测以评估患者预后。
范宪伟王山岭杨海涛吴金涛严丽洁刘静静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心力衰竭
体质量指数、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与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分析他汀类药物对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高脂血症患者肝脏安全性有无影响。方法入选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首次诊断的高脂血症患者130人,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三组,即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8周、24周时的血脂及肝脏转氨酶水平,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的高脂血症患者在他汀治疗时肝脏安全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基线转氨酶轻中度升高者有无影响。结果治疗前超重患者转氨酶轻中度升高发生率高于较正常体质量指数患者(4.6%vs1.5%),不同体质量指数组间转氨酶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治疗前转氨酶轻度升高患者在治疗24周后恢复正常水平,另外有6个治疗前转氨酶正常患者在治疗24周后出现轻中度升高。结论临床常用剂量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对肥胖及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高脂血症患者肝脏功能无影响。
范宪伟王山领杨海涛钱鹏严丽洁吴金涛段红艳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转氨酶他汀
心房颤动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导管消融或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患者经导管消融或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导管消融治疗对该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F合并中、重度功能性MR的患者151例,根据其住院期间治疗方案分为导管消融组与药物治疗组。为避免两组基线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采用倾向性匹配方法,校正年龄、CHA_(2)DS_(2)-VASc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后,最终纳入43对共86例患者。观察指标为随访期间心力衰竭(心衰)相关住院及复合事件[心衰相关住院、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导管消融组心衰相关住院年发生率4.9%,卒中/TIA年发生率0%,复合事件年发生率4.9%;药物治疗组心衰相关住院年发生率15.3%,卒中/TIA年发生率1.4%,复合事件年发生率16.7%。随访21.5±8.8(3~36)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导管消融组心衰相关住院发生率(log-rank检验,P=0.043)及复合事件发生率(log-rank检验,P=0.026)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导管消融治疗(HR=0.27;95%CI:0.09~0.84;P=0.024)及基线存在心衰(HR=3.84;95%CI:1.07~13.74;P=0.038)是随访期间复合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F合并中、重度功能性MR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临床事件发生率。
赵丹清张付涛刘晓洁吴金涛吴金涛张雷明胡娟范宪伟杨海涛严丽洁刘静静王山岭
关键词:心房颤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导管消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8例A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48例和窦性心律(SR)组41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治疗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MI患者发生NOAF的相关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的价值。结果与SR组相比,NOAF组的患者年龄更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患者更多,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左心房内径较高,淋巴细胞计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右冠状动脉闭塞者较多(均为P<0.05);而在性别、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血脂异常、住院时间、其他冠状动脉闭塞和治疗方法上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NLR升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AMI患者发生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95%CI:0.673~0.758,P<0.001),灵敏度68.8%,特异度67.8%。结论本研究提示在AMI患者中,NLR水平与NOAF独立相关,高水平的NLR对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智文王山岭刘静静吴金涛王婷赵丹清范宪伟杨海涛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
青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脂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关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究青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脂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就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青年冠心病的关系做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青年冠心病患者48例为观察组,分别将青年冠心病患者的胆红素的各成份与血脂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与冠脉病变积分为作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青年冠心病患者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05和0.315,均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235和-0.264,直接胆红素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203,以上P均<0.05;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88,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脂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总胆红素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青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杨海涛王山岭钱鹏吴金涛严丽洁范宪伟
关键词:血清胆红素青年冠心病血脂冠脉病变程度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对患者进行超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予以尼可地尔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的变化以及心肌缺血的情况。结果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心肌缺血时间明显比治疗前心肌缺血时间减少,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以及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较未治疗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且方法简单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严丽洁杨海涛段红艳吴金涛钱鹏范宪伟王山岭
关键词:心电图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
射频消融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2012年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8岁。因发作性心慌6年。
范宪伟邱春光韩战营
关键词: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心律失常
体质量指数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及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根据BMI及服用氯吡格雷剂量不同将其分为A组(BMI≥25kg/m2标准剂量氯吡格雷)27例、B纽(BMI≥25kg/m2+双倍剂量氯吡格雷)26例、C组(BMI〈25kg/m2+标准剂量氯吡格雷)47例。以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血小板聚集的激动剂,测定每组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计算其前后差值为么聚集率(△A),以△聚集率〈10%作为氯吡格雷抵抗阳性标准。结果100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A〈10%者18例,总的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18.0%,其中A组有9例(占33.3%),B组有4例(占15.4%),C组5例(占10.6%)。A与B组间、A与C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13),B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即A组BMI≥25kg/m2者的氯吡格雷抵抗率较C组BMI〈25kg/m2者高;对于BMI相同者,B组(双倍剂量组)的氯吡格雷抵抗率较A组(标准剂量组)低。结论BMI≥25kg/m2患者中存在较高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减少其抵抗发生。
范宪伟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陈晓杰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体质量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急性冠脉综合征
家族性血脂异常LPL基因新突变位点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收集的1例血脂异常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其突变基因位点。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例血脂异常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相关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与血脂异常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并筛查患者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人,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使用Polyphen2、MutationTaster、SIFT和Provean这4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检测,并利用Swiss-Mode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结果:在受检人样品中检测到LPL基因的纯合变异c.1322+1G>A(编码区第1322+1位核苷酸由G变为A),在其子女样品中检测到LPL基因同位点的杂合变异。4种预测软件均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Swiss-Model软件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导致442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剪切和活化功能。结论:本研究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一血脂异常家系中发现LPL基因新的突变位点:LPL c.1322+1G>A。该突变可能是患者家系发生高三酰甘油血症的致病因素,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冠心病。此位点目前在我国人群中少见文献报道。
张智文王山岭刘静静吴金涛王婷赵丹清范宪伟杨海涛
关键词:家族性血脂异常基因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