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晨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内皮
  • 6篇祖细胞
  • 5篇内皮祖细胞
  • 4篇血压
  • 4篇细胞
  • 4篇高血压
  • 3篇动脉
  • 3篇皮损伤
  • 3篇内皮功能
  • 3篇内皮损伤
  • 2篇动脉弹性
  • 2篇循环内皮祖细...
  • 2篇切应力
  • 2篇微颗粒
  • 2篇内皮微颗粒
  • 2篇高血压病
  • 1篇电图
  • 1篇动脉弹性功能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信宜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苏晨
  • 8篇陶军
  • 7篇夏文豪
  • 4篇李琰
  • 3篇陈龙
  • 3篇杨震
  • 3篇吴芳
  • 2篇王洁梅
  • 2篇王妍
  • 2篇张小宇
  • 2篇梁建文
  • 2篇张小勤
  • 1篇刘丹
  • 1篇罗初凡
  • 1篇刘志豪
  • 1篇王星
  • 1篇涂昌
  • 1篇陈艺莉
  • 1篇张媛媛
  • 1篇李德昶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血管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15 dy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的EPC不同时间(0,6,12,24 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志愿者EPC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EPC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切应力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上调其颈动脉内皮损伤再内皮化能力(干预前:34%±6%;干预后:51%±8%;P<0.01)。而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干预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干预前:1.0;干预后:2.8±0.3;P<0.01)。【结论】体外流体切应力干预可能部分通过上调EPC表面CXCR4信号通路表达,提高其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
夏文豪张小勤贾敏苏晨李琰陶军
关键词:切应力内皮损伤内皮化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人群以及高血压人群中不同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共入选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患者406例,其中高血压病例286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并设对照组120例。全部病例均在监测动态血压的同时记录动态心电图,并分析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和Triangular Index值均比杓型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其中,反杓型组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结论不同血压昼夜模式的高血压病患者HRV指标有明显差别,血压昼夜模式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刘丹王星苏晨陈艺莉黄慧玲
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高血压病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
高血压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和动脉弹性的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变化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检测20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年龄匹配血压正常者的大动脉弹性(C1)和小动脉弹性(C2)。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结果】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C1和C2减退,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功能明显下降,但是两组患者内皮祖细数量无明显差别。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或增殖功能和C1或C2呈明显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或增殖功能是C1或C2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血压动脉弹性下降与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提示内源性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是高血压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
杨震夏文豪罗初凡张媛媛苏晨陈龙廖新学陶军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祖细胞动脉弹性血管损伤
运动提高健康老年男性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运动对健康老年男性内皮祖细胞(EPC)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52名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临床证据、未服用任何药物的健康老年男性,随机分为对照组[24人,年龄(67.8±3.8)岁]和试验组[28人,年龄(68.9±4.1)岁]。试验组参与12周改良布鲁斯平板运动试验(每周3次,30min/次),对照组不参与运动试验。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采用改良Boyden小室法检测运动前后EPC体外迁移能力;观察运动前后荧光标记的EPC黏附到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数量,分析其体外黏附能力;通过裸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探讨运动前后EPC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同时检测运动前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12周的运动锻炼后,试验组老年受试者FMD升高[运动后(8.6±2.2)%比运动前(6.7±1.4)%;P<0.01],其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增强,在体的内皮损伤血管再内皮化面积增大[运动后(53.4±9.1)%比运动前(35.9±4.9)%;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改善的FMD与EPC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提高呈正相关(r=0.88,P<0.01),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育运动明显改善健康老年男性血管内皮功能,其机制与内源性EPC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增强相关。
夏文豪张小勤苏晨梁建文李琰张小宇余冰波陶军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内皮修复血管内皮功能
流体切应力对衰老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EPC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C表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老年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0.15mN/cm2体外切应力干预24h能提高EPC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能力[干预前:(33.1±5.9)%;干预后:(49.1±7.1)%,P<0.01]。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EPC表面的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流体切应力干预显著改善老年志愿者EPC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曹政夏文豪佟新竹苏晨何江李琰陶军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疾病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
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动脉弹性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972.6±116.2)比(1920.3±152.0)个/μl,P<0.001];高血压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369.3±147.3)比(1793.0±328.3)cm/s,P<0.001]。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42,P<0.001),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升高且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循环内皮微颗粒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循环内皮微颗粒加速了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王妍苏晨陶军王洁梅黄奕俊陈龙吴芳杨震涂昌
关键词:高血压病内皮微颗粒动脉
急性运动后健康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与NO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运动后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动态观察急性运动前以及运动后30min、3h、6h、12h和24h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同时检测运动前后血浆NO水平的变化。【结果】急性运动后30min,健康志愿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上升至最高峰,运动后3h已开始逐渐下降,运动后24h回落至正常水平,这种变化与血浆NO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血浆NO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呈直线相关回归关系。【结论】急性运动上调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维持时间较为短暂,可能与血浆NO水平的下降有关。提示需要长期运动锻炼以维持对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上调作用。
杨震李德昶夏文豪刘志豪廖燕红吴芳苏晨王洁梅陈龙陶军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一氧化氮内皮功能
增龄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增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32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实验组(老年组)和30例健康青年人为对照组(青年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内皮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两组志愿者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体外培养7 d后,分别检测两组志愿者内皮祖细胞体外迁移及黏附能力;通过裸鼠颈动脉拉脱模型,比较内皮祖细胞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检测两组志愿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1),体外迁移、黏附(P<0.01)及在体再内皮化功能均明显受损。减少的在体再内皮化面积与下降的FMD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增龄导致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受损与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夏文豪张斌梁建文苏晨张小宇李琰陶军
关键词:增龄内皮损伤内皮功能内皮祖细胞
急性中等强度运动对血压达标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急性运动对血压达标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EMPs)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血压控制达标的男性高血压患者14例[高血压组,年龄(56.4±5.0)岁]及男性正常血压志愿者12人[对照组,年龄(55.3±7.2)岁],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EMPs水平。采用改良的Bruce's运动方案,高血压组进行单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持续30min,观察运动前后循环EMPs水平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循环EMPs水平明显升高[(1842.4±308.3)比(922.5±136.4)个/μL,P<0.01]。与运动前比较,高血压组运动后循环EMPs水平降低[(1668.8±264.5)比(1842.4±308.3)个/μL,P<0.05]。结论血压达标高血压患者循环EMPs水平高于正常血压志愿者,运动后循环EMPs水平较运动前降低,提示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药物控制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
吴芳王妍夏文豪苏晨黄奕俊陶军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微颗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