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香英

作品数:24 被引量:206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中医
  • 4篇肿瘤
  • 4篇慢性
  • 3篇登革热
  • 3篇新型冠状病毒
  • 3篇通光散
  • 3篇中西医
  • 3篇中西医结合
  • 3篇甾体
  • 3篇细胞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抗肿瘤
  • 3篇冠状
  • 3篇冠状病毒
  • 3篇病毒
  • 2篇药物

机构

  • 17篇广州市第八人...
  • 10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艾香英
  • 11篇林路平
  • 11篇谭行华
  • 10篇谢敏
  • 8篇范慧敏
  • 5篇符林春
  • 4篇罗纯
  • 3篇胡英杰
  • 3篇沈小玲
  • 3篇刘领弟
  • 3篇朱瑞静
  • 3篇田汝华
  • 3篇张艳平
  • 2篇贾士杰
  • 2篇戴琳玲
  • 2篇张爱民
  • 2篇谭颖
  • 1篇蔡卫平
  • 1篇冯凯
  • 1篇朱敏

传媒

  • 3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中国肿瘤
  • 1篇新中医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医学报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23
  • 8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苦豆碱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T细胞表达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苦豆碱干预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后,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及T细胞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苦豆碱治疗艾滋病的机制。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0名艾滋病患者作为试验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离试验者外周血PBMC,分别加入苦豆碱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干预培养,干预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45^(+)和Foxp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苦豆碱对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GSK-3β,p-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β-连环蛋白(phospho-β-catenin,p-β-catenin),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和叉头转录因子(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p 3,Foxp3)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过苦豆碱的干预,实验组CD3^(+),CD4^(+)和Foxp3^(+),CD4^(+)/CD8^(+)比值上升,CD8^(+)表达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豆碱干预后,实验组p-GSK-3β,β-catenin,PP2A和Foxp3蛋白水平上升,GSK-3β和p-β-catenin水平下降(P<0.05,P<0.05)。结论苦豆碱能有效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艾滋病患者外周血PBMC的CD4^(+)T和Foxp3^(+)细胞表达,有助于临床治疗,PP2A可能是治疗靶标。
傅晓霞艾香英黄继德姚淳肖文剑
关键词:苦豆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3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返院患者的病例特点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复阳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30例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而再次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复阳前后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患者复阳返院时临床症状少,复阳后无一例出现发热;发热、咳嗽、咽干咽痛临床症状,患者复阳前后首诊主要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阳患者再次入院后的实验室指标大多正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LAC)患者复阳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阳后胸部CT正常者无变化,有肺炎者均较前吸收、改善。复阳后再次住院时间短于首次住院时间[(6.93±3.84)d VS(17.73±7.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者病情继续改善,复阳并不等于再次发病,未见人传人现象,未引起严重公共危害,但复阳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艾香英傅晓霞林路平范慧敏谭行华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特点
登革热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登革热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343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3例登革热患者中,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及溶血等其他原因可能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者,共293例。登革热病例显示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ALT异常占76.03%,AST异常占88.40%,该组患者ALT、AST达到峰值的病程天数分别为(8.59±2.56)d、(7.5±2.24)d。年龄小于20岁登革热患者占4.5%,20岁至40岁之间登革热患者占26.4%,40岁至60岁之间登革热患者占28.4%,60岁以上占16.8%。结论登革热并发肝损害发生率高,主要表现在转氨酶升高,以轻中度多见,且转氨酶升高多处于病程中后期,以成年人为主,中青年患者比例高,经过积极护肝降酶治疗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罗纯艾香英范慧敏谢敏刘领弟谭行华
关键词:登革热肝损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广州29例境外输入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广州境外输入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症状、临床检查结果与病情的相关性,为下一阶段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20年3月11~21日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集中收治的29例境外输入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集其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免疫指标、CT等结果,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轻型与普通型患者比较:轻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及CD8^+水平更高(P<0.05),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加重者与非加重者比较:CT加重者的血淋巴细胞计数(LYM)、CD4^+、CD8^+水平更低(P<0.05),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mer)水平更高(P<0.05),而超敏C反应蛋白(HPCRP)、C反应蛋白(CRP)虽未见统计学差异,但也是CT加重者高于未加重者;患者的年龄与CT加重亦呈相关性,年龄越大者CT越容易出现加重(P<0.05);两组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境外输入病例以轻症为主,患者的年龄越大,PCT及D-dimer越高,LYM、ALB、CD4^+、CD8^+越低,提示病情越重,需警惕向重型及危重型进展的可能,而临床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不能作为病情的评估指标。
艾香英谢敏林路平谭行华
2002~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被引量:90
2014年
[目的]分析中国2002-2011年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公开发表的2002-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1年全国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在137.1/10万-156.1/10万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肺癌、肝癌和胃癌是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三者约占总恶性肿瘤死亡率的60%;肺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APC=2.79%,Z=4.03,P=0.004),肝癌和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2.53%,Z=-3.60,P=0.007;APC=-3.32%,Z=-10.58,P〈0.001)。农村总恶性肿瘤、肝癌以及胃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肺癌死亡率略低于城市;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结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总体保持稳定,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性别以及年龄阶段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贾士杰范慧敏刘伟谢敏林路平艾香英罗纯高倩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确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发病期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止咳化痰等治疗,恢复期不给予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发病期给予“肺炎一号方”中药颗粒、恢复期给予“肺炎恢复方”中药颗粒。对两组患者发病初期(第1周)及恢复期(第4周)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病初期下降、恢复期上升。观察组的CD3^+、CD4^+细胞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CD8^+上升,对照组下降,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调控T淋巴细胞的表达,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是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方法。
艾香英林路平谢敏谭行华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T淋巴细胞亚群
通光散C_(21)甾体成分增强紫杉醇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揭示中药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增强紫杉醇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 MTT法测定紫杉醇单独,或在无细胞毒浓度的通光散单体成分存在下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荷瘤裸鼠模型上测试紫杉醇单独、或与通光散单体成分联用时对肿瘤的抑制效果。结果通光散的5个C21甾体去氧糖苷[通光散新苷C(Tenacissimoside C,M-12)、Marsdenoside A(M-13)、Marsdenoside C(M-17),通光散新苷A(Tenacissimoside A,M-18)和Tenacissoside E(M-21)]、6个C21甾体苷元[11α-O-Tigloyl-12β-O-acetyl tenacigenin B(M-3)、11α-O-Benz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 B(M-4)、11α-O-2-Methylbutanoyl-12β-Otigloyl-tenacigenin B(M-5)、11α-O-2-Methylbutanoyl-12β-O-benzoyl-tenacigenin B(M-9)、11α-O-2-Methylbutan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 B(M-11)和11α,12β-Di-O-tigloyl-tenacigenin B(M-19)]都能明显降低紫杉醇对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结肠癌细胞HCT-15、人鼻咽癌细胞CNE、人肝癌细胞Hep G2的IC50值,但3个无酯基取代的C21甾体苷元通光散苷元乙(Tenacigenin B,A-1)、17β-通光散苷元乙(17β-Tenacigenin B,A-2)和通光散苷元甲(Tenacigenin A,A-3)无体外化疗增效活性;在HeLa移植瘤裸鼠模型上,通光散苷元M-11和通光散苷M-13能够明显增强紫杉醇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论通光散中的Tenacigenin B酯类衍生物具有增强紫杉醇的抗肿瘤作用,苷元C-11位和C-12位的酯基取代对其增强抗肿瘤作用必不可少。
戴铃林田汝华艾香英张艳平周娟朱瑞静胡英杰沈小玲
关键词:通光散C21甾体紫杉醇肿瘤
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复方茵陈方加减汤口服,疗程8周,24周时随访。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0.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4周随访时,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前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改善肝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上,治疗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治疗组3项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仅丙氨酸转氨酶(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确切。
艾香英符林春谭行华张爱民范慧敏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左俊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经验被引量:2
2018年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在全球尤其在中国为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于常人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机体未能及时、完全清除病毒,导致病毒持续存在,引起肝脏的慢性免疫性损害。
刘宏先谢蓝艾香英左俊岭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谭行华教授从毒瘀论治登革热经验介绍被引量:3
2016年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也不断扩大^([1^2])。2014年广东省出现登革热疫情爆发,截至2014年10月31日,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2358例,其中接近90%病例发生在广州市~[3]。谭行华主任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林路平艾香英贾士杰谭颖
关键词:登革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