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琦

作品数:48 被引量:51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7篇气候
  • 11篇华北平原
  • 10篇气候变化
  • 8篇玉米
  • 7篇生长季
  • 7篇热量资源
  • 7篇干旱
  • 6篇气候变化背景
  • 6篇作物
  • 6篇夏玉米
  • 6篇小麦
  • 5篇蒸散
  • 5篇气象
  • 5篇马铃薯
  • 5篇降水
  • 4篇蒸散量
  • 4篇时空变化特征
  • 4篇资源分布
  • 4篇作物生长
  • 4篇作物蒸散量

机构

  • 48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农业博物...

作者

  • 48篇胡琦
  • 39篇潘学标
  • 14篇王靖
  • 9篇潘志华
  • 9篇邵长秀
  • 8篇黄彬香
  • 8篇胡莉婷
  • 7篇何奇瑾
  • 6篇王潇潇
  • 5篇魏培
  • 4篇张丹
  • 4篇徐琳
  • 4篇杨宁
  • 4篇董蓓
  • 3篇李扬
  • 3篇李秋月
  • 3篇韦潇宇
  • 2篇姜会飞
  • 2篇刘媛媛
  • 2篇乔宇

传媒

  • 10篇中国农业气象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干旱气象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棉花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饲料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古今农业

年份

  • 8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保育型农业内涵、实施途径与研究趋势被引量:1
2022年
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导致农田土壤变瘦、变薄、变酸、变干,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文章论述了生态保育型农业产生的背景,综述了农田生态保育的研究进展,明确了生态保育型农业的内涵及实施的技术途径,并提出了当前生态保育型农业亟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文章认为,生态保育型农业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源增进、环境改善、生产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制度与技术体系;以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为根本特征,重点关注环境资源要素之间的平衡、适度投入与合理利用、生产能力与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平衡与生态改善等4个方面的关系。实施生态保育型农业的途径包括水分保育、养分保育、固沙保育、适度投入、综合保育等,具体技术体系包括:合理选择作物及品种,合理布局;实施轮作、休耕、免耕、少耕等耕作措施,蓄水保墒,保土保肥;科学施肥,增加地表覆盖等等。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农业生产能力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同提升、生态保育机制及其区域化途径等是当前生态保育型农业亟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黄彬香潘志华潘志华胡琦王靖潘学标
关键词:生态系统平衡土壤养分土壤水分
1961-2010年中国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被引量:89
2014年
利用全国50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GIS方法研究了近50a全国尺度热量资源分布,并比较分析1961-1980年(Ⅰ)和1981-2010年(Ⅱ)两个时段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热量资源分布不均匀,总体特征为南多北少,东部主要受纬度的影响,西部则受地形影响。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平均温度0℃、10℃和15℃等值线均存在北移现象;日平均气温≥0℃和≥10℃的持续日数平均增加5.5d和4.7d;日平均气温≥0℃和≥10℃积温分布和变化趋势相似,华南地区5500~6100℃·d(≥0℃积温)和5300~6500℃·d(≥10℃积温)积温带面积分别增加5.32×104km2和1.92×103km2。1961-2010年,平均温度气候倾向率为0.27℃/10a,增暖趋势显著,且北方增暖趋势较南方明显;最低、最高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7℃/10a和0.21℃/10a。≥0℃积温和≥10℃积温增加趋势大体一致,约为70℃·d/10a。近50a,全国热量资源(平均温度、最高、最低温度和积温)呈增加趋势,且最低温度变化幅度高于最高温度,对气候增暖起主要作用。气候增暖将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使基于原来指标和气候确定的农业气候区划边界与当前气候现实存在偏离,研究热量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对合理利用热量资源,确定合适的农业气候指标和作物种植区域具有指导意义。
胡琦潘学标邵长秀张丹王潇潇韦潇宇
关键词:热量资源温度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50年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
利用中国50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0年全国尺度热量资源的分布特征,并比较分析了两个时段(时段Ι:1961-1980年;时段Ⅱ:1961-2010年)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
胡琦潘学标邵长秀张丹韦潇宇
关键词:气候变化热量资源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1961-2014年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62
2017年
利用全国70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基于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近54a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干湿气候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全国气候在3个时间段(时段1:1961-1980;时段2:1981-2000;时段3:2001-2014)中经历了变湿到变干的过程;不同地区干湿状况变化差异很大,干旱趋势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ET_0呈显著下降的趋势,61.6%的站点出现"蒸发悖论"现象。南方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的西北部由于降水量增加和ET_0减少,气候变湿;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减少和ET_0增加,气候呈显著变干的趋势。ET_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风速的负贡献率是引起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时段内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对ET_0的负效应超过温度上升对ET_0的增大作用,导致全国ET_0总体呈下降趋势。
胡琦董蓓潘学标姜会飞潘志华乔宇邵长秀丁梦琳尹紫薇胡莉婷
关键词: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湿润指数贡献率
适宜播期提高农牧交错带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明确农牧交错带播种期对春小麦的产量、生育期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从2011年到2012年在内蒙古进行了小麦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5个播种期,从4月26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每播期间隔10 d。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5月6日之后播种的各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最后播种的小麦产量相比4月26日播种的减产63.3%~72.3%,对应的收获指数和千粒质量也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麦晚播后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平均温度降低所致。播期导致各生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特别是播种到出苗期产生差异,但全生育期所需要的生理发育时间(发育最低温度Tb为0,最适温度To为20℃)在不同年份和播种期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稳定为95.3个生理日数(当每日平均温度均为最适温度时所需要的发育天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与4月26日播种处理相比,最后播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68.8%~74.3%,主要是晚播小麦麦穗干物质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比例降低,营养体生长过旺,增加了各生育期内的日耗水量。不同播期下,春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累积吸收量为14.0~17.0 g/m2。播种期对春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早播处理小麦的收获指数和产量较高,所以氮素的吸收转化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晚播处理。在农牧交错带适时早播春小麦不但可提高产量,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水氮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这对该区域实现春小麦高产和稳产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杨宁潘学标张立祯王靖董宛麟胡琦李秋月王潇潇唐建昭刘哲赵沛义
关键词:播期春小麦
中国温带地区不同界限温度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被引量:24
2017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对农业生态环境、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温带地区及外延200km范围内840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空间插值,基于偏差法计算了格点尺度稳定通过不同界限温度(≥0℃、5℃、10℃、15℃和20℃)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格局及不同时段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带地区均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积温增加的趋势,≥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不同界限温度初日自南向北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和积温逐渐减小。起止日期和积温年代距平从1990年开始正负转变,1960—1980年与2000年以后差异显著;寒温带持续日数和积温低值区域减少、中温带和暖温带高值范围增大。时段Ⅱ(1990—2015年)温带地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相比时段Ⅰ(1960—1989年)存在不同程度北扩。
张煦庭潘学标徐琳魏培胡琦尹紫薇邵长秀
关键词:温带地区界限温度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太阳能资源多时间尺度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6年
利用东北三省71个气象站196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年代、年、生长季)下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较稳定,年太阳辐射总量年代际递减,变化幅度为-1.1%/10a,主要由春季和夏季太阳辐射减少所致。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生长季延长,导致生长季太阳辐射总量无显著性变化。
胡琦潘学标李秋月邵长秀
基于站点数据分析中国大陆区域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演变被引量:3
2023年
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分布能够影响作物物候和种植区域。利用全国585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0℃和10℃)的积温、初日、终日作为农业热量资源研究指标,基于ANUSPLIN气象插值软件,从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析1961-2020年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热量资源变化对全国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全国热量资源变化幅度较大,东部地区≥0℃、≥10℃积温随纬度变化呈阶梯状分布,而在西部地区主要受海拔影响,总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各地≥0℃和≥10℃积温范围分别为700.0~8960.0℃·d和46.3~8960.0℃·d,≥0℃和≥10℃积温气候倾向率平均为72.8℃·d·10a^(-1)和73.7℃·d·10a^(-1)。60a内,界限温度0℃、10℃初日分别提前9.6d和8.4d,终日分别推迟4.8d和7.8d。界限温度初日的提前和终日推迟使60a内日平均气温≥0℃和≥10℃的持续日数分别增加14.4d和16.2d。2011-2020年是研究时段内最温暖10a,与P1时段(1961-1970年)相比,P6时段(2011-2020年)≥0℃和≥10℃积温平均值分别增加了6.3%和8.2%。P6时段≥0℃积温为6000~7000℃·d的区域面积增加了2.11×10^(5)km^(2);≥10℃积温为5000~6000℃·d的区域面积增加了3.37×10^(5)km^(2)。气候变暖背景下,活动积温增加对农业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生产布局以及种植制度应及时做出调整,充分适应气候变化。
和骅芸胡琦唐书玥赵金媛潘学标潘学标王靖
关键词:气候变化热量资源界限温度活动积温
1961—202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内光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22年
利用华北平原具有1961—2020年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55个常规气象站点及11个辐射观测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从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分析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辐射资源(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值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全年总辐射范围为4 519.26~5 488.30MJ/m^(2);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占全年的58.6%和41.4%;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呈显著下降趋势,1961—2020年研究区周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4.3%(708.24MJ/m^(2)),其中,河南东部以及河北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气候倾向率达-210.67MJ/(m^(2)·10a);研究时段内冬小麦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0.0%和4.7%,与冬小麦相比,夏玉米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的太阳辐射下降幅度更大,分别减少了17.8%和17.7%;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与1961—1980年相比,2001—2020年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减少了9.6%、7.7%和12.1%。综上,华北平原的直接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呈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华北平原辐射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郑诗然胡琦和骅芸邢梦媛高浩然刘媛媛刘媛媛潘学标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长季
1961-2015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影响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利用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区5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依据夏玉米生长季平均气温、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的异常度划分10个气候年型,分析气候年型及其潜在产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对不同气候年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a来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少雨年型发生频次最多,平均为15.8次;多雨年型和寡照年型次之,暖湿年型和高温年型最少。河北中部和山东的中部地区容易出现少雨年型和多雨年型,暖干年型主要出现在华北平原北部地区,寡照年型空间差异性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区正常年型和多雨年型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暖年(暖干年型、暖湿年型和高温年型)和寡照年型显著增加(P<0.05)。降水和光照是限制华北平原夏玉米气候潜在产量的主要因子,与正常年型相比,降水偏少的年型(少雨年型、暖干年型和冷干年型)气候潜在产量减少超过15%,其中暖干年型对潜在产量影响最大;寡照年型下潜在产量减少了12.5%,且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马雪晴胡琦潘学标潘学标胡莉婷王靖黄彬香胡莉婷
关键词:华北平原气候年型夏玉米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