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婉丽

作品数:17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免疫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6篇骨髓
  • 5篇增生
  • 5篇骨髓增生
  • 5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综合征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受体
  • 3篇淋巴
  • 3篇免疫治疗
  • 3篇抗原
  • 3篇抗原受体
  • 2篇血液
  • 2篇血液肿瘤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预后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机构

  • 15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7篇胡婉丽
  • 12篇张连生
  • 10篇柴晔
  • 8篇岳玲玲
  • 8篇曾鹏云
  • 7篇吴重阳
  • 6篇陈慧玲
  • 5篇赵嫄
  • 5篇李亮亮
  • 4篇白俊
  • 4篇李莉娟
  • 4篇郝正栋
  • 2篇陈红鹰
  • 2篇王鑫
  • 1篇冯洁
  • 1篇陈慧玲
  • 1篇郭晓嘉
  • 1篇刘欢
  • 1篇张育榕
  • 1篇郭晓佳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8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的新策略被引量:2
2014年
以嵌合抗原受体(CAR)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目前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兴形式。CAR技术的应用在以下几方面受到密切关注:选择合适的目标抗原;甄选高效、安全的基因转导方法;优化信号分子;筛选最具潜质的免疫细胞。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提高,相信CAR技术会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胡婉丽赵嫄张连生
关键词:肿瘤免疫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疗法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被引量:7
2014年
嵌合抗原受体(CAR)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发展经历了近25年,它已经从一个新兴的复杂的技术转变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随着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信号传导通路的不断研究深入,CAR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并开始为临床服务。而CAR疗法以其在血液肿瘤的中独特优势在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见证了CAR技术成熟的过程。本文主要回顾在血液肿瘤研究中CAR技术的革新、应用现状和前景。
赵嫄胡婉丽张连生
关键词:血液肿瘤免疫疗法T淋巴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CAR)技术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策略被引量:1
2015年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技术作为一种重新定向T淋巴细胞到靶抗原的一种新兴免疫治疗策略,已经从涉及基因工程多个领域的复杂技术转变成为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CAR技术具有使得T细胞突破了HLA-1类分子的限制,增加了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和靶点范围,同时增加了过继输注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回顾CAR技术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获得的改善CAR技术的策略。
赵嫄胡婉丽张连生
关键词: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T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检测在浆细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浆细胞疾病是以血或尿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特点的一组疾病,肿瘤特征显著。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肿瘤负荷及疾病缓解程度相关,是浆细胞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危险分层、疾病监测、预后判断的重要血清学指标。目前,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血清游离轻链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鉴别及分型的重要方法,但上述方法不能精确检测微小残留病灶,而血清重轻链检测对检出微小残留病灶具有高敏感性,成为浆细胞疾病诊疗的新型检测手段。血清重轻链(HLC)检测可特异性测定重链及轻链相关的完整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而推算出HLC比值。本文就HLC比值及“HLC对抑制”对于浆细胞疾病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危险分层、检测微小残留及指导用药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作一综述。
马成成王鑫高英香雪胡婉丽柴晔
关键词:M蛋白预后
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强的松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反应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本研究应用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CsA)及强的松(TCP方案)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观察其临床疗效、免疫学反应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59例低危MDS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TCP方案(A组,n=29)和单用环孢素A(B组,n=30)治疗,评估TCP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免疫学反应及副作用。结果 A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对59例患者中的23例(A组13例为a组,B组10例为b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观察,结果如下:a、b两组IFN-γ水平及CD3+CD4+、CD3+CD8+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组治疗后IL-10水平及CD4+CD25+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b组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均未出现3、4级血液学毒性。共有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A组5例,B组4例;A组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B组0例。所有肝肾功能异常者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TCP方案是治疗MDS的有效组合方案,安全、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莉娟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陈红鹰白俊胡婉丽郝正栋李亮亮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沙利度胺环孢素A免疫学反应
细菌活化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白血病自发缓解中的作用
2014年
白血病自发缓解(spontaneous remission,SR)临床罕见,多认为与严重感染等因素有关,确切机制不详。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是机体调节免疫的重要细胞,分别发挥调节初始免疫和继发免疫的关键作用。在感染诱发的白血病SR患者中观察到pDC数量明显增多并伴有IFN-α水平升高,推测细菌感染激活了pDC,在SR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菌能否活化pDC并观察其功能。选择健康献血员及白血病SR患者,以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应用免疫磁珠阴性选择及流式细胞阳性分选法,得到纯化的人pDC和mDC。将所得pDC分别与不同细菌共培育,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共培育后细胞表面标志(CD40、CD86和HLA-DR)及细胞因子(IFN-α、IL-12、IFN-γ、IL-2、IL-4、IL-10)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能激活pDC分泌大量IFN-α并促使初始CD4+T细胞向Th1分化。经细菌激活的pDC表面分子CD40、CD86表达明显增高,具有较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具有活化pDC的能力,活化的pDC能够产生大量干扰素,发挥初始免疫效应,提示细菌活化的pDC在感染诱导的白血病SR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菌活化pDC的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李莉娟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白俊郝正栋胡婉丽陈慧玲郭晓佳
关键词:白血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细菌
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 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以进行性的骨髓衰竭为特征,且存在向白血病转化的高风险,虽然预后差异较大,但对于中高危患者...
岳玲玲曾鹏云胡婉丽张连生
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价值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用淋巴细胞数与单核细胞数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的变化来反应免疫状态的改变。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治疗方案等临床因素与LMR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亚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通过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来比较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以及LMR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LMR变化的临床因素。结果:在治疗1个月后,ALC的中位数从1.25(0.84-1.81)×10^9/L升高至1.39(1.02-1.9)×10^9/L(P=0.029);AMC的中位数从0.37(0.23-0.47)×10^9/L降低至0.29(0.2-0.44)×10^9/L(P=0.026);LMR的中位数从3.552(2.405-5.208)升高至5.138(3.22-6.471)(P=0.00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LMR的升高(HR 0.459,95%CI 0.241-0.875,P=0.018)和LDH≥240(U/L)(HR 2.368,95%CI 1.123-4.995,P=0.024)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治疗后LMR水平的升高预示初诊MM患者将拥有较长的生存时间。联合LMR不但可以反映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而且可以更好的预测MM患者的预后。
马成成柴晔王鑫香雪高英胡婉丽陈慧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状态免疫重建预后
DNA结合抑制因子4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5年
DNA结合抑制因子4(Id4)是Id转录因子的成员之一,Id4基因的表达受多种调控元件的调控,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Id4蛋白在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及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胡婉丽赵嫄张连生
关键词:甲基化肿瘤
伴特殊皮肤表现的CMML向AML转化1例
2022年
患者女,45岁,皮肤具有坏疽性脓皮病的特征性表现,经皮肤活检后确诊为皮肤白血病(LC)。患者初次就诊时诊断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但在短期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王茵胡婉丽柴晔
关键词:皮肤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坏疽性脓皮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