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诗甫

作品数:217 被引量:907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4篇期刊文章
  • 61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7篇理学
  • 49篇医药卫生
  • 14篇生物学
  • 11篇化学工程
  • 5篇电子电信
  • 4篇机械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4篇光谱
  • 91篇红外
  • 85篇红外光
  • 83篇红外光谱
  • 32篇光谱研究
  • 25篇络合物
  • 24篇FTIR
  • 21篇荧光
  • 20篇稀土
  • 18篇离子
  • 18篇红外光谱研究
  • 18篇发光
  • 17篇配合物
  • 13篇磷脂
  • 12篇肿瘤
  • 12篇相互作用
  • 12篇金属
  • 11篇光谱法
  • 10篇红外光谱法
  • 9篇结石

机构

  • 213篇北京大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内蒙古师范大...
  • 13篇西安交通大学...
  • 9篇北京大学第三...
  • 9篇辽宁中医药大...
  • 7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沈阳度太生物...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217篇翁诗甫
  • 188篇吴瑾光
  • 74篇徐怡庄
  • 68篇杨展澜
  • 39篇杨丽敏
  • 34篇徐端夫
  • 32篇徐光宪
  • 28篇张莉
  • 24篇李维红
  • 20篇张元福
  • 19篇吴红英
  • 19篇王喜贵
  • 19篇许振华
  • 17篇孙颖
  • 17篇赵莹
  • 12篇潘庆华
  • 12篇王凡
  • 11篇刘铭钊
  • 11篇谢大弢
  • 10篇陈呼和

传媒

  • 6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7篇高等学校化学...
  • 12篇物理化学学报
  • 8篇北京大学学报...
  • 7篇中国化学会全...
  • 4篇无机化学学报
  • 4篇中国稀土学报
  • 3篇中国科学(B...
  • 3篇第二届全国化...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第四届全国配...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化学学报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光散射学报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口腔颌面修复...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17篇2004
  • 15篇2003
  • 21篇2002
  • 19篇2001
  • 30篇2000
  • 6篇1999
2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化镧与聚氨酯相互作用的FTIR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将LaCl3 掺入PU制得LaCl3 /PU复合体系。DSC的结果显示LaCl3 的加入使得PU体系的相转变行为发生了变化 ,位于 11 5 8℃的吸热峰消失。通过FTIR研究表明 :La3 + 与PU体系内的羰基发生了络合配位作用 ,使得PU的氢键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峰位分别由 16 33和 3311cm-1蓝移至 16 4 7和 335 5cm-1。远红外光谱的中 2 0 0cm-1峰的出现也进一步证明了La—O键的形成。这为PU与氯化镧的络合作用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刘智刘新海曹赤诚孙贤育翁诗甫徐端夫吴瑾光
关键词:氯化镧聚氨酯相互作用红外光谱络合作用
直肠癌和直肠正常组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23
2003年
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 (FTIR)光纤和ATR技术研究了 2 1例直肠癌病人的正常和癌变组织。对319张光谱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 ,五个相对峰高 (I2 873 I2 854,I1 74 5 I1 6 43,I1 458 I1 40 0 ,I1 2 4 0 I1 31 5和I1 1 6 2 I1 0 82,单位为cm- 1 )的差别可用于区分直肠癌和直肠正常组织。用这一差别分析了距离直肠癌 1cm处组织的光谱 ,发现该组织处于正常和癌变的过渡状态。
王凡凌晓峰杨展澜徐智任予李维红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直肠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癌变组织癌症诊断
红外光谱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用于胃组织癌变的检测(英文)被引量:12
2004年
研究了 2 1例胃组织光谱 ,根据病理检测结果 ,其中 11例为癌变组织 ,10例为正常组织。根据已有的红外光谱判别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病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只有 1例 (第 10号样品 )为过渡态 ,非典型癌症。同时对 2 1条被测光谱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PCA)。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可以用来区别胃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光谱。图 4明确地显示了第 10号样品处于过渡态 ,PCA方法的判别结果与红外光谱解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都可以对良性和恶性胃组织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
Peter R Griffiths杨虎生李庆波凌晓锋王健生杨丽敏徐怡庄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胃组织癌变红外光谱法主成分分析
红外光谱法研究胆红素在溶液中的结构
胆红素IXa是血红素(原卟啉IXa)的正常代谢产物在动物体中胆红素最集中的部位是胆囊。正常情况下胆中游离胆红素很少(在人体胆囊胆汁中游离胆红素的含量小于2mg ' 10 mL’)大部分胆红素以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形式存在溶于...
杨展澜孙颖田文张莉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胆红素极性基团
文献传递
稀土高分子β-双酮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发光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的研究一直是稀土化学研究的热点,在几十年的研究中,人们合成出了大量的稀土配合物,极大的丰富了稀土配位化学的理论与实践。由于能够有效发光的稀土离子仅限于Eu,Tb,Sm,Dy几种,故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选择...
刘铭钊杨展澜陈阳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高分子配合物稀土红外光谱光致发光
文献传递
甘氨脱氧胆酸钠胶束对Ca^2+离子的“缓冲”作用及其机理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浊度滴定、激光光散射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甘氨脱氧胆酸钠(NaGDC)胶束对Ca2+的"缓冲"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NaGDC浓度在CMC以上时,将延缓甘氨脱氧胆酸钙盐的沉淀,浓度越高"缓冲"能力越大。可能的作用机理是当NaGDC浓度小于CMC时,Ca2+直接与GDC-离子作用,形成甘氨脱氧胆酸钙沉淀;当NaGDC浓度大于CMC时,首先,Ca2+与NaGDC胶束亲水面上的羧基作用,使NaGDC小胶束通过Ca2+桥连接形成纤维状的大胶束。而后,随着Ca2+浓度的增加,纤维状胶束中与Ca2+作用的COO-逐渐增多,当胶束中Ca2+/Na+比增大到一定值时,最终形成NanCam(GDC)n+2m沉淀,从而延缓了甘氨脱氧胆酸钙盐的生成。为研究胆汁中表面活性与金属离子的复杂相互作用给出了新思路。
陈呼和于芳汀杨展澜徐怡庄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胶束CA2+
中性第二配体对邻氨基苯甲酸铽络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第二配体对邻氨基苯甲酸铽络合物荧光性能的研究,得到一些重要的结果。
毛煜春陈纬纬夏国尧杨展澜张莉孙颖翁诗甫吴谨光
关键词: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第二配体
文献传递
肿瘤和正常组织的FT-Raman与FT-IR研究被引量:34
1998年
本文运用FT-Raman光谱法研究肠、胃、十二指肠、口腔腮腺等部位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发现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在Raman光谱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别,这一结果与我们先前所得到的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此结果说明Raman光谱亦有潜力发展成为一种活体、原位、无损诊断肿瘤的新方法。
李维红徐怡庄翁诗甫翁诗甫徐智彭卿孙开华徐智吴瑾光
关键词:肿瘤诊断FT-IR光谱
锆(Ⅳ)、铈(Ⅳ)和钍(Ⅳ)与某些β-二酮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1
1989年
制备了四价d°金属离子锆(Ⅳ),铈(Ⅳ)和钍(Ⅳ)与乙酰丙酮(HAA)、苯甲酰丙酮(HBA),二苯甲酰甲烷(HDBM)和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等四种β-二酮(HA)之间的12种MA_4型固体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在4000—100cm^(-1)范围的红外光谱。对配体取代基与中心金属对M-O键伸缩吸收及金属螯整环羰基伸缩吸收等的影响关系作了讨论。
施鼐丁晓春马国领朱羽翁诗甫吴瑾光徐光宪
关键词:Β-二酮红外光谱
协萃络合物结构的研究——二(1-苯基-3-甲基-4-三氟乙酰基吡唑啉酮-5)-(1,10菲啰啉)合钴(Ⅱ)的合成、表征与晶体结构的测定被引量:4
1989年
合成了二(1-苯基-3-甲基-4-三氟乙酰基吡唑啉酮-5)-(1,10菲啰啉)合钴(Ⅱ)混合配体络合物单晶,由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Co(C_(12)H_3F_3O_2N_2)_2·(C_(12)H_8N_2)。通过溶解性、摩尔电导,磁性、中红外光谱、远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研究了该化合物的有关性质。用四园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络合物的分子及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_(l/o)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422(3),b=16,462(2),c=20.678(3),β=75.86(1)°,V=3440.2(1.6)~3,Z=4,F(000)=1580,d_(calc)=1.50g cm^(-3),d_(exp.)=1.492g cm^(-3)。经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偏差因子R=0.0716。配合物中钴的配位数为六,分子中有四个氧来自两个双齿配体PMTFP,两个氮原子由phen所提供。
王科志黄春辉翁诗甫徐光宪韩玉真贺存恒郑启泰
关键词:钴络合物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