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元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平滑肌脂...
  • 5篇脂肪瘤
  • 5篇平滑肌
  • 5篇平滑肌脂肪瘤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4篇肝血
  • 4篇肝血管
  • 4篇肝血管平滑肌...
  • 3篇临床病理观察
  • 3篇肝癌
  • 3篇病理观察
  • 2篇人肝
  • 2篇人肝癌
  • 2篇卡培他滨
  • 1篇蛋白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休克
  • 1篇选择性门静脉...

机构

  • 10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纪元
  • 6篇樊嘉
  • 4篇周俭
  • 3篇谭云山
  • 3篇吴志全
  • 3篇汤钊猷
  • 2篇朱雄增
  • 2篇许建芳
  • 2篇周燕南
  • 2篇鲍卫华
  • 2篇王鲁
  • 1篇林芷英
  • 1篇申明识
  • 1篇陈君雪
  • 1篇薛琼
  • 1篇钦伦秀
  • 1篇纪小龙
  • 1篇马曾辰
  • 1篇张王海
  • 1篇郭津生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Chines...
  • 1篇第八届全国肝...

年份

  • 4篇2001
  • 6篇200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2000年
崔健周信达纪元吴志全樊嘉钦伦秀马曾辰汤钊猷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HAML)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收集 2 1例HAML的临床相关资料 ;采用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HAML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有其特征 ,病理形态学上均显示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 ,血管有厚壁和薄壁两种 ,上皮样细胞分为 4种形态 ,形态与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部分上皮样细胞胞浆PAS染色阳性且抗淀粉酶消化 ,电镜下可见类似前黑色素小体的特殊晶体样结构及密体。结论 HAML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良性肿瘤 ,其特点为actin、HMB45 (+)。HAML因其特殊形态。
纪小龙纪元钟定荣申明识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CTINHMB45临床病理
卡培他滨抑制高转移性人肝癌LCID20生长和转移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观察 5 氟尿嘧啶 (5 Fu)前体物质卡培他滨 (Capecitabine)对高转移潜能肝癌LCID2 0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 1例人肝癌组织中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蛋白水平。 18只裸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LCID2 0于肿瘤种植后第 3天分别采用CAP和 5 Fu治疗。停药后第 3天处死裸鼠 ,测量肿瘤的长短径 ,检测裸鼠肝功能和血浆甲胎蛋白 (AFP)水平 ;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检测肺转移 ;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肝肿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结果  6 1例肝癌和癌周组织中PD ECG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0 .5 %和 47.5 % ,高TNM分期组肝癌组织中PD ECGF蛋白表达阳性率 (81.1% )明显高于低TNM分期组表达率(5 4.2 %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CAP治疗后 ,裸鼠肝肿瘤体积 (2 40± 119)mm3 明显小于对照组 (4 47± 15 9)mm3 和 5 Fu治疗组 (4 42± 81)mm3(P <0 .0 5 ) ;血浆AFP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肺转移率显著降低 (P <0 .0 1) ;肝肿瘤组织中凋亡指数增大 (P <0 .0 1)。结论 CAP治疗能抑制高转移性人肝癌的生长和转移。
周俭汤钊猷樊嘉吴志全纪元王鲁鲍卫华邱双键
关键词:肝细胞癌PD-ECGF卡培他滨脱噬作用
Hepatic angiomyolip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0 cases
2001年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并介绍一种新抗体A10 3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 ,并用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 (包括A10 3) ,其中 3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10例AML中 8例女性 ,2例男性 ,平均年龄 4 4岁。临床无症状 ,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大体上为境界清楚但无包膜的肿块 ;光镜下由三种成分 (厚壁血管、梭形或上皮样平滑肌细胞及脂肪 )混合组成。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均表达A10 3,HMB 4 5及平滑肌标记。随访 10例病人均无复发。结论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三种主要组成成分的比例和分布各异 ,致使组织学形态变化多端。确切的病理诊断还需借助于免疫组化 ,尤其是A10
纪元许建芳谭云山周燕南朱雄增王坚周俭樊嘉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
卡培他滨抑制裸鼠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依赖的化疗药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对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8例LCI D2 0裸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中肝癌和肺转移灶中的PD ECGF表达。用 2 4只LCI D2 0裸鼠 ,于肝癌组织原位种植后第 10天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 ,术后第 3天分别采用CAP和 5 氟尿嘧啶治疗。停药后第 3天处死裸鼠 ,观察肝内有无肿瘤复发。若有则测量复发灶的长短径。检测裸鼠肝功能和血浆甲胎蛋白(AFP)水平 ,并用HE染色检测肺转移。 结果  18例肝癌和肺转移灶组织中均表达PD ECGF。CAP治疗后 ,肝内复发癌灶体积 [(16 8± 2 0 6 )mm3 ]以及AFP水平 [(10 7± 90 )ng/ml]明显小于对照组肝癌体积 [(316 2± 6 90 )mm3 ]以及AFP水平 [(15 19± 80 7)ng/ml],P <0 0 5 ;裸鼠肝内复发率和肺转移率也明显下降 ,P <0 0 5。而 5 氟尿嘧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CAP治疗能抑制高转移性人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
周俭汤钊猷吴志全樊嘉纪元王鲁薛琼鲍卫华
关键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复发肝切除术卡培他滨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6例临床病理观察
<正>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临床资料复习,并用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2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26例AML中19例女性,7例男...
纪元许建芳朱雄增周俭樊嘉
文献传递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吴晓凤樊嘉林芷英纪元
关键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0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8
2000年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复习 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ml)临床资料 ,并用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 ,2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10例Aml中 8例女性 ,2例男性 ,平均年龄44岁。临床无症状 ,而是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大体上为境界清楚但无包膜的肿块。光镜下由 3种成分即厚壁血管、上皮样或梭形平滑肌细胞及脂肪混合组成 ,偶尔还可见髓外造血成分。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表达A10 3、HMB45及平滑肌标记。结论 :Aml组织学形态变化多样 ,3种主要成分的比例和分布各异。检测A10 3和HMB45有助于确诊。
纪元朱雄增王坚周俭李晓平樊嘉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AML
热休克蛋白47在人肝癌癌周组织和大鼠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47(HSP47)在人肝癌癌周组织以及大鼠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并讨论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6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及乙酸诱导后不同时间大鼠胃溃疡组织标本内HSP47的表达和定位。结果 人肝癌包膜、癌旁肝纤维化纤维间隔内的纤维细胞以及在纤维间隔附近肝细胞周围的星状细胞表达HSP47蛋白。大鼠胃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均有HSP47蛋白的表达。溃疡基底肉芽组织内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小血管内皮细胞表现HSP47蛋白强阳性染色。结论 HSP47作为一种胶原特异的分子伴随 ,不仅参与纤维化 /硬化疾病的形成 。
郭津生王吉耀纪元谭云山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47肝癌肝纤维化胃溃疡肉芽组织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留癌组织的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留癌组织变性区病理形态特点,为正确评价该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技术以及细胞凋亡检测技术(PCD)进行分析。结果:10例导管浸润癌中有2例未找到残留癌组织,1例仅见少量残留癌组织,7例有不同程度癌组织残留。残留癌组织分为变性癌组织区(DCC)和非变性癌组织区(ND-CC)。比较两者癌细胞的PCNA表达,NDCC明显高于DCC,而PCD检测DCC阳性癌细胞高于NDCC。浸润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10例中有4例32个腋窝淋巴结发生癌转移,其中20个出现了DCC改变。结论:新辅助化疗乳腺癌后残留癌组织DCC变化是反映其疗效的一种形态变化,它可以通过启动细胞凋亡途径使癌细胞坏死以及使细胞增殖能力降低,激发局部组织抗肿瘤的细胞免疫能力,杀死部分淋巴结转移的癌细胞。
谭云山陈君雪纪元周燕南张王海亓发芝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病理学残留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