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米兰

作品数:10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黄斑
  • 7篇光学相干
  • 6篇相干
  • 6篇光学
  • 4篇断层扫描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相干断层扫描
  • 2篇眼底
  • 2篇影像
  • 2篇诊断显像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青光
  • 2篇青光眼
  • 2篇显像
  • 2篇老年性黄斑
  • 2篇老年性黄斑变...
  • 2篇黄斑变性
  • 2篇光相干断层扫...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0篇米兰
  • 9篇刘杏
  • 8篇肖辉
  • 4篇钟毅敏
  • 3篇徐晓宇
  • 3篇杨莎莎
  • 3篇郭歆星
  • 2篇李媚
  • 1篇文峰
  • 1篇张雄泽
  • 1篇毛真
  • 1篇吴明星
  • 1篇黄时洲
  • 1篇吉宇莹
  • 1篇李妙玲
  • 1篇彭宇婷
  • 1篇刘兵
  • 1篇郝琳琳
  • 1篇廖玲玲

传媒

  • 7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活体筛板厚度和筛板前表面深度的比较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筛板厚度(LCT)和筛板前表面深度(ALCSD).方法 临床确诊的POAG患者73例73只眼(POAG组)、CPACG患者64例64只眼(CPACG组)以及正常人40名4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3组受检者之间性别构成比(x2=2.07)、年龄(F=0.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眼之间眼压、眼轴长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值及平均视野缺损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7、21.15、44.40、27.99,P<0.05).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以20°扫描角度对视盘中央行放射状扫描,每只受检眼获得6条高分辨率的筛板B扫描图像,分别测量6幅图像中央、旁中央LCT和ALCSD,以6幅图像中央、旁中央LCT和ALCSD平均值记为平均LCT(MLCT)、ALCSD(MALCSD);比较青光眼与正常受检眼以及POAG与CPACG患眼之间MLCT及MALCSD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POAG组、CPACG组受检眼MLCT值分别为(211.48±12.07)、(145.43±34.33)、(156.79±33.66) μm.POAG组、CPACG组受检眼与对照组受检眼MLCT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6、-9.88,P<0.01);POAG组受检眼与CPACG组受检眼MLCT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3).3组受检眼MALCSD值分别为(390.73±84.40)、(558.51±176.66)、(539.39±177.30) μm.POAG组、CPACG组受检眼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MALCSD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4.96,P<0.01);POAG组受检眼与CPACG组受检眼MALCSD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49).结论 POAG、CPACG患眼较正常眼LCT薄,ALCSD加深;相同视野缺损和RNFL损害情况下,POAG患眼较CPACG患眼的LCT更薄.
郝琳琳肖辉陈翔熙米兰廖玲玲刘杏
老年性黄斑变性双眼病变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双侧眼底病变类型的构成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141例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3组:双眼玻璃膜疣组(A组)、1只眼玻璃膜疣另1眼渗出型AMD组(B组)及双眼渗出型AMD组(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高血压病史以及超重患者的构成比情况。结果141例AMD患者中双眼患病者124例占87.9%,单眼患者17例占12.1%。双眼病变类型一致者72例占51.1%,其中双眼玻璃膜疣、渗出型AMD和地图状萎缩分别为42例(29.8%)、22例(15.6%)和8例(5.7%);双眼病变类型不一致者52例占36.8%,其中1只眼玻璃膜疣,另1只眼渗出型AMD者46例(32.6%),地图状萎缩者3例(2.1%);1只眼地图状萎缩,另1只眼渗出型AMD者3例(2.1%)。A、B、C三组的年龄和吸烟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和0.044)。A组与C组吸烟患者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AMD双眼病变一致者约占50%,最常见的眼底病变类型是1眼玻璃膜疣,另1眼渗出型AMD。年龄大,有吸烟史的单眼渗出型AMD患者,更需密切随访对侧眼。
杨莎莎肖辉米兰徐晓宇刘杏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表型对称性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眼底及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观察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的眼底及影像特征。方法 确诊为MacTel 2的8例患者1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9.88±7.85)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黄斑色素密度(MPOD)检查;2例4只眼同时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由两名医师对影像检查结果进行独立阅片并对患眼进行分期。所有患眼均随访观察1~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00±8.91)个月。随访观察患眼的眼底及分期进展情况。结果 患眼BCVA为0.07~0.8。16只眼中,1期1只眼,2期1只眼,3期6只眼,4期8只眼。双眼病变程度对称5例,双眼病变不对称3例。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16只眼中,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灰色,颞侧为重14只眼,占87.50%;可见色素沉着9只眼,占56.25%;中心凹旁小血管直角走形14只眼,占87.50%;类似黄斑裂孔的暗红色病灶5只眼,占31.25%。FFA检查发现,16只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早期黄斑中心凹旁小血管扩张,晚期弥漫性强荧光。频域OCT检查发现,16只眼中,视网膜内外层结构缺失,空腔形成7只眼,占43.75%;外层视网膜萎缩,内层视网膜水肿,外层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不均匀强反射信号9只眼,占56.25%。AF检查发现,16只眼中,黄斑中心正常暗区结构消失12只眼,占75.00%;黄斑中心凹反射信号增强9只眼,占56.25%。MPOD检查发现,16只眼均存在MPOD下降,MPOD模式眼底像可见颞侧局部区域的色素缺失。OCTA检查发现,患眼黄斑中心凹旁浅、深层血管丛破坏,血管间隙增大,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血管变形,深层血管为著。随访期间,1例患者1只眼从4期进展到5期,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吉宇莹张雄泽李妙玲彭宇婷叶佰康米兰刘兵文峰
关键词:疾病特征
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正常眼黄斑区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Cirrus HD-OCT)测量正常眼黄斑区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54名正常者10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名52只眼,女性28名56只眼.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6.2±16.5)岁.两名检查者采用Cirrus HD-OCT黄斑容积512×128扫描程序对受检者双眼黄斑区扫描3次;再由一名检查者以黄斑容积200×200扫描程序对受检者右眼黄斑区扫描3次.测量受检眼平均、最小、颞上方、上方、鼻上方、鼻下方、下方及颞下方GCIPL厚度.计算同一检查者内和不同检查者间、同一扫描程序内与不同扫描程序间的类内相关系数(ICC)值,分析测量的一致性.随机选取10名受检者,由一名检查者采用黄斑容积512×128扫描程序对其左眼黄斑区连续扫描10次,计算其GCIPL厚度值变异系数(CV),评估其重复性与测量精度.结果 两名检查者以黄斑容积512×128扫描程序测得受检者双眼黄斑区GCIPL厚度的ICC值分别为0.959-0.995、0.955-0.997;两名检查者之间相应的ICC值为0.944-0.993.同一检查内及不同检查者之间,其ICC值均>0.800;ICC值最高者为平均GCIPL厚度,ICC值最低者为最小GCIPL厚度.一名检查者分别以黄斑容积512×128、200×200扫描程序测得受检者右眼黄斑区GCIPL厚度的ICC值分别为0.984-0.996、0.927-0.997;两种扫描程序之间相应的ICC值为0.966-0.994.同一扫描程序及不同扫描程序之间,其ICC值均>0.800.一名检查者以黄斑容积512×128扫描程序测得10只受试眼黄斑区GCIPL厚度值的CV为(0.70±0.31)%-(1.35±0.86)%.结论 Cirrus HD-OCT测量正常眼黄斑区GCIPL厚度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好.
徐晓宇肖辉米兰钟毅敏杨莎莎黄洁蕾刘杏
恶性青光眼黄斑及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观察恶性青光眼(MG)患眼黄斑、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探讨脉络膜厚度与MG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检查确诊的MG患者16例32只眼(MG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 31例31只眼(CPACG组)纳入研究.其中,MG组中又分为MG患眼与对侧非MG患眼进行观察.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名32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和距黄斑中心凹1、3 mm处以及视盘周围的脉络膜厚度.测量经0°和90°黄斑中心凹扫描脉络膜厚度并取其平均值;取距黄斑中心凹1、3 mm处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脉络膜厚度平均值作为相应部位的脉络膜厚度值.取视盘周围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脉络膜厚度平均值作为视盘周围平均脉络膜厚度.比较MG组、CPACG组、正常对照组及MG组中MG患眼与对侧非MG患眼间脉络膜厚度差异.结果 校正年龄因素后,MG组黄斑中心凹,距黄斑中心凹1、3 mm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CPACG组、正常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1);CPACG组黄斑中心凹,距黄斑中心凹1、3 mm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4).MG组视盘周围颞侧、上方、下方的平均脉络膜厚度较CPACG组、正常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CPACG组与正常对照组视盘周围各方位的平均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0.935).MG患眼、对侧非MG患眼黄斑中心凹、距黄斑中心凹1、3 mm平均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盘周围各方位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9--0.130,P=0.32-0.90).结论 MG患眼黄斑及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较CPACG和正常人增厚;黄斑及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可能是MG发生的解剖基础之一.
陈翔熙肖辉郭歆星米兰黄洁蕾刘杏
关键词:黄斑视盘
白内障手术后急性一过性黄斑水肿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2例被引量:8
2015年
黄斑囊样水肿是白内障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手术后4~12周,约80%的有症状患者3~l2个月后可自行改善[1-3]。其发生可能与手术类型、光毒性、炎症介质、玻璃体黄斑牵引或手术中并发症有关[4]。推测其机制主要足手术后房水及前列腺素等玻璃体内炎症介质的上调,打破了血房水屏障及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嗜酸性渗出液聚积在视网膜内核层及外丛状层形成视网膜囊腔[5,6]。然而,我们近年遇见一组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品状体植入手术后第1天即出现黄斑水肿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并于手术后第7天即尽本恢复的患者。所有患眼手术中均不慎注入了高于推荐剂量的头孢呋辛约2~3mg,推测其手术后急性黄斑水肿的产生可能与此有关。现将其报道如下。
米兰黄洁蕾吴明星刘杏
真性小眼球患者眼底改变及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真性小眼球患者眼底改变及其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12例(23只眼)真性小眼球(眼轴≤20.0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23名(23只眼)健康人资料。行常规眼部检查、眼压测量、眼轴测定、前房深度测量、屈光度检查、免散瞳眼底照相及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分析真性小眼球患者的视网膜和视乳头的OCT图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健康人与真性小眼球者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和无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眼轴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2例真性小眼球患者平均年龄(25.0±13.1)岁,平均眼轴(17.30士1.66)mm。t3只眼继发青光眼,平均眼压为(28.62±9.18)mmHg(1mmHg=0.133kPa);10只未继发青光眼者平均眼压为(14.96±3.21)mmHg。OCT图像显示,真性小眼球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增厚,中心凹处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和外丛状层,外核层增宽;5只眼黄斑区视网膜局部褶皱形成突向玻璃体腔,视网膜内小囊形成;3只眼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浅脱离,其中2只眼浅脱离下方视网膜色素上皮散在点状小突起。10只单纯真性小眼球眼和4只继发早期青光眼者视乳头呈拥挤状,周围视网膜增厚,9只继发晚期青光眼者则表现为视杯扩大加深。真性小眼球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35.65±91.45)斗m]较健康人[(192.72±11.18)肛m]明显增加(t=10.50,P=0.000);继发青光眼者的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23.70±104.09)μm]较单纯真性小眼球者[(403.50±130.24)恤m]薄;23只眼黄斑中心凹�
肖辉刘杏钟毅敏郭歆星米兰李媚
关键词:小眼眼底光学相干
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对视力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 观察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的患者(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31例31只眼和年龄、屈光度匹配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30名30只眼纳入研究。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31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全层缺损22只眼(全层缺损组),光感受器外节缺损9只眼(外节缺损组)。所有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和SD-OCT检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平均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之间的差异;光感受器内外节全层缺损和外节缺损患者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BCVA、平均CFT、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平均缺损面积、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高度及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正常对照组平均CFT分别为(225.32±19.70)、(240.02±10.70) μm,两组平均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6,P>0.05)。全层缺损组、外节缺损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2±0.31、0.32±0.43;平均CFT分别为(224.09±20.57)、(228.33±18.17) μm;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分别为(131.32±108.18)、(143.22±66.93) μm;平均缺损面积分别为(0.022±0.054)、(0.019±0.019)mm2;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高度分别为(77.41±6.62)、(44.89±4.26) μm;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分别为(87.00±20.31)、(128.33±23.54) μm。两组患者在平均logMAR BCVA、平均CFT、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缺损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0.538、-0.305、0.166,P>0.05);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高度、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4.91,P<0.05)。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缺损面积与B
刘杏肖辉钟毅敏米兰毛真李媚
关键词:中央凹诊断显像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端(COST)线的完整性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3-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IERM连续病例5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对侧眼均为正常眼.纳入的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05±6.58)岁.患者双眼均接受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黄斑立体程序及高清5线扫描模式进行扫描,记录双眼黄斑厚度地形图中央区(<1 mm直径)、内环区(1~3 mm直径)、外环区(>3~6 mm直径)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COST线状态,比较双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中心凹显微结构的差异,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比较IERM患者患眼中COST线完整组与缺失组患者年龄、视力、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结果 SD-OCT检查发现IERM患者患眼黄斑中心凹的凹陷变浅或消失,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46±89)、(418±64)、(328±34)μm,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眼相应区域的(250±22)、(319±17)、(279±1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0、9.523、7.769,均P=0.000).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视力均呈负相关(r=-0.686、-0.653、-0.417,P<0.05).IERM眼中COST线完整者20例,缺失者36例.与COST线完整组患者比较,COST线缺失组患者年龄大,视力差,黄斑各区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9;t=-4.093,P=0.000;t=6.669,P=0.000;t=5.376,P=0.000;t=4.247,P=0.000).56例患者的正常对侧眼均未发现COST线缺失. 结论 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COST线缺失均可反映IERM眼视功能的损�
米兰黄时洲肖辉刘杏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前膜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视力
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玻璃膜疣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患者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黄斑区玻璃膜疣的萎缩型AMD患者54例84只眼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56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84只萎缩型AMD患眼中,玻璃膜疣累及黄斑中心小凹500 μm内42只眼(D1组),玻璃膜疣距离黄斑中心小凹500~3000 μm 42只眼(D2组).采用SD-OCT检查获取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 mm×6 mm区域的视网膜断层图像,测量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FRT);观察患眼玻璃膜疣的大小、形状、内部反射性密度、内部反射性是否均一以及玻璃膜疣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 D1组、D2组及对照组FRT分别为(160.90±38.47)、(194.21±26.11)、(222.42±19.29) μm,3组间F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8,P=0.00).SD-OCT于84只眼中检出1124个玻璃膜疣,平均每只眼检出玻璃膜疣10.84个.1124个玻璃膜疣中,小玻璃膜疣34个,占3.0%;中等大小玻璃膜疣140个,占12.5%;大玻璃膜疣950个,占84.5%.形状为圆顶形635个,占56.6%;尖形160个,占14.2%;锯齿形229个,占20.4%;扁平形99个,占8.8%.内部反射性密度为弱反射性192个,占17.1%;中等反射性646个,占57.5%;强反射性286个,占25.4%.内部反射性表现为反射均质737个,占65.6%;反射非均质无核356个,占31.7%;反射非均质有核31个,占2.8%.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害388个,占34.5%;不伴RPE损害736个,占65.5%.伴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损害279个,占24.8%;不伴IS/OS损害845个,占75.2%.84只眼中,最常见的玻璃膜疣类型为圆顶形、内部反射性密度为中等反射、内部反射性为反射均质,不伴RPE或IS/OS损害的玻璃膜疣,共68只眼,占81.0%.结论 萎缩型AMD玻璃膜疣患者的FRT变薄,玻璃膜疣类型最常见的为圆顶形、内部反射性密度为中等反射、内部反射性为反射均质,不伴RPE或IS/OS损害的玻璃�
杨莎莎钟毅敏肖辉徐晓宇郭歆星米兰刘杏
关键词:黄斑变性诊断显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