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光磊

作品数:50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脑性
  • 29篇脑性瘫
  • 29篇脑性瘫痪
  • 15篇康复
  • 15篇患儿
  • 13篇痉挛
  • 12篇脑瘫
  • 11篇痉挛型
  • 9篇儿童
  • 9篇粗大运动
  • 7篇动功
  • 7篇小儿
  • 7篇脑瘫患儿
  • 7篇粗大运动功能
  • 6篇康复训练
  • 6篇成像
  • 6篇磁共振
  • 5篇新生儿
  • 5篇张量成像
  • 5篇小儿脑性瘫痪

机构

  • 37篇安徽省立儿童...
  • 14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合肥市妇幼保...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50篇童光磊
  • 20篇李红
  • 16篇张敏
  • 10篇李司南
  • 9篇周陶成
  • 6篇吴建贤
  • 4篇李红
  • 4篇蔡云飞
  • 3篇赵敬璞
  • 3篇黄金华
  • 3篇徐梅
  • 3篇李飞
  • 3篇易昕
  • 3篇汪国宏
  • 3篇鲍劲松
  • 2篇倪虹
  • 2篇吴成
  • 2篇徐艳红
  • 1篇丁浩
  • 1篇周书芹

传媒

  • 5篇中医药临床杂...
  • 3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国儿童保健...
  • 3篇安徽卫生职业...
  • 3篇中文科技期刊...
  • 2篇工企医刊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原医刊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医药前沿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2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患儿病因检测的应用
2021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不明原因ID/DD患儿遗传学病因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ID/DD患儿共149例,通过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患儿进行拷贝数分析,并整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149例患儿中,检测出致病性CNV共36例,阳性率24.2%,临床意义不明CNV共48例,占32.2%,可能致病性CNV有6例,良性CNV28例,可能良性CNV8例,阴性23例。其中有26例属于已知明确的微重复/微缺失综合征,包含2例罕见Kleefstra综合征。结论:CMA作为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的一线分子遗传学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诊断率远高于传统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对于所有ID/DD的儿童,应将CMA检测作为第一临床诊断测试。
汤镇川童光磊李红周陶成徐艳红
脑性瘫痪的临床与MRI表现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MRI的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年龄、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脑瘫患儿的临床与MRI表现。【结果】184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88.6%,早产和足月儿组MRI异常率分别为95.9%和83.6%。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肌张力低下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脑瘫MRI异常率分别为82.1%、100%、100%、80.6%、80.0%、100%和81.8%。各类型脑瘫的MRI异常表现不同:痉挛性四肢瘫的异常MRI表现广泛、弥漫的两侧脑损伤,痉挛性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为主(56.7%),不随意运动型多有基底节区病变(75%),共济失调型均有小脑发育不良,偏瘫型多为单侧脑损伤(90%)。不同出生胎龄的MRI特点不同,早产儿脑损伤以PVL多见(71.6%);足月儿脑损伤表现多样性且病变广泛。在不同年龄段中,1岁以内的患儿MRI异常率最高(93.6%),头颅MRI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高危因素中MRI异常率较高的依次是:出生低体重、早产、缺氧窒息。【结论】MRI影像改变与脑瘫类型、胎龄、年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周陶成童光磊张敏李司南李红
关键词:脑性瘫痪磁共振成像胎龄年龄高危因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诊断探讨
1998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诊断探讨童光磊安徽省立儿童医院(23005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及造成各种后遗症的常见疾病。本文总结1994年10月~1997年9月我院新生儿...
童光磊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CT新生儿
表面肌电图在定量评定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肉痉挛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表面肌电图(sEMG)值均方根(RMS)值与改良版Ashworth分级(MAS)之间的相关性,探究表面肌电图在定量评定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肉痉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8例,由同一治疗师对其腓肠肌进行MAS评估,同时记录静息状态及被动牵伸状态时腓肠肌表面肌电图的均方根(RMS)值,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腓肠肌静息及被动牵伸状态下,其表面肌电图的RMS值与MAS分级均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静息状态下,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与MAS相关(P<0.05);被动牵伸状态下,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与MAS相关(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无论处于静息还是被动牵伸状态,其表面肌电图的RMS值与MAS分级均呈正相关;表面肌电图可量化评估肌肉痉挛程度,为临床评价与治疗脑瘫患儿肌肉痉挛提供客观、量化的参考依据。
刘艳梅童光磊曹鸿垚汤镇川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表面肌电图康复评估
新生儿加强医疗单元的费用分析被引量:3
1998年
新生儿加强医疗单元的费用分析童光磊作者单位:230054合肥市,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医教处自本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首次提出“加强医疗单元”(intensivecareunit,ICU)的构想以来,ICU迅速在全球各大医院得到了普及,并逐渐向各专业学科发...
童光磊
关键词:加强医疗病房ICU新生儿NICU
维生素B_1缺乏症的诊治体会——附138例临床分析
1997年
维生素B_1缺乏症又称脚气病,目前在我国虽不多见,但由于受生活习俗的影响,本病仍时有发生,我们从1975~1995年共收治13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8例中,男82例,女56例,男:女=1.46:1。年龄分布以1~9月龄的婴儿为主。
童光磊倪虹陆文燕
关键词:维生素B1缺乏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3—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疗效分析
2023年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症状的有效性,为ASD患儿康复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以 2021年6月-2022年3月安徽省儿童医院首诊收治的72例年龄为3-6岁ASD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进行ASD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训练同时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的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治疗3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ATEC各领域分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ARS分值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DQ、GDS-C分值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3-6岁ASD患儿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以改善临床症状。
张琛宇童光磊马其舟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治疗
超声定位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的疗效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下肢肌肉痉挛的脑性瘫痪患儿75例,分为超声定位BTX-A注射治疗组37例(注射组)和单纯康复治疗组38例(对照组)。其中注射组在超声定位后予BTX-A 注射患儿下肢痉挛肌群,注射后次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行相关评价。结果 注射组在注射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肌肉痉挛的改善及GMFM 评分均优于注射前(P均〈0.01),且痉挛程度在注射2周、1个月改善最明显。注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注射组3个月和6个月 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TX-A 注射有时效性,6个月后可重复注射。结论 采用超声定位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肉痉挛,定位准确、安全,患儿依从性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李红童光磊易昕蔡云飞温祖芳肖昕
关键词:肉毒毒素超声定位脑性瘫痪下肢痉挛
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李司南童光磊张敏周陶成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神经肌肉电刺激粗大运动功能
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周陶成李飞童光磊张敏李司南李红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型针刺康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