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赞红

作品数:22 被引量:466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颗粒物
  • 8篇大气颗粒
  • 8篇大气颗粒物
  • 4篇粒度
  • 4篇降尘
  • 4篇城市
  • 3篇大叶
  • 3篇大叶黄杨
  • 3篇近地
  • 3篇近地面
  • 3篇可吸入颗粒
  • 3篇可吸入颗粒物
  • 2篇单颗粒
  • 2篇单颗粒物
  • 2篇植物
  • 2篇气溶胶
  • 2篇球粒
  • 2篇污染
  • 2篇污染城市
  • 2篇粒度特征

机构

  • 16篇河北师范大学
  • 8篇北京大学
  • 3篇石家庄市环境...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北省气象与...
  • 1篇河北省国土资...

作者

  • 22篇王赞红
  • 5篇赵宙
  • 4篇张灵芝
  • 3篇张素敏
  • 3篇张玉亮
  • 3篇李纪标
  • 2篇夏正楷
  • 2篇许清海
  • 1篇曹军
  • 1篇赵青春
  • 1篇赵东宇
  • 1篇孙志强
  • 1篇楚蕾
  • 1篇刘志刚
  • 1篇刘久萌
  • 1篇王云秀
  • 1篇王保民
  • 1篇崔鹏飞

传媒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环境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建设资源节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颗粒物碳成分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近年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逐年下降,影响其下降因素的报道罕见.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从影响能见度下降的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两方面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基于首次利用数码图像技术对石家庄市大气透明度观测的结果,划分能见度等级.在能见度最好的春季和较差的夏季,于不同能见度等级下采集PM10样品,运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总碳组分.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好,夏冬季最差.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有较好的负相关,与PM10质量浓度秋冬季相关性较大,春夏季相关性最小.总碳质量浓度水平中等偏高,且春季小于夏季,春季在去除采暖期影响后,总碳质量浓度值更低.总体上,能见度差时,总碳质量浓度偏大;能见度好时,总碳质量浓度偏小.
张素敏王赞红张荣英赵宙张玉亮王云秀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大气颗粒物数码图像
无动力大气颗粒物综合取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动力大气颗粒物综合取样装置,结构中包括支架,在支架上部固定有轴承,轴承外侧连接有通过轴承以支架为转轴转动的套环,在套环上设有两条旋转臂,其中一条旋转臂外端部垂直固定有连接臂,连接臂的两端设有滤料夹,在...
王赞红许清海赵宙
文献传递
北京2002年3月20~21日尘暴过程的降尘量与降尘粒度特征被引量:49
2004年
本文对 2 0 0 2年 3月 2 0~ 2 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尘暴过程进行了降尘量和降尘粒度的研究。通过对分时段监测取得的 1 3组降尘样品进行降尘量和粒度测定 ,结合风速变化情况 ,可将本次尘暴分为尘暴前期和尘暴后期两个过程。降尘量和粒度参数值在尘暴前期和后期都呈现不同特征。结论认为 ,风速是降尘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当风速进一步增大时 ,降尘量反而有所下降。说明北京地区尘暴降尘量除受本地风速影响外 ,还与粉尘浓度等特征有关。尘暴降尘的粒度基本呈双峰态分布。本次尘暴初始降尘主要为细粒径颗粒 ,尘暴前期降尘粒径随风速而变化 ,尘暴后期降尘粒径基本维持在 5~
王赞红夏正楷
关键词:风速降尘量
现代尘暴降尘与非尘暴降尘的粒度特征被引量:41
2003年
据搬运风力大小和源区差别将大气降尘分为尘暴降尘和非尘暴降尘。选择典型尘暴和非尘暴天气搜集两类降尘,并对其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两类降尘物除外观色泽不同外,粒度特征差别明显。总体上看粒径为5-6准和> 8准的颗粒物是大气降尘的较稳定组分。尘暴降尘粒度比非尘暴降尘偏粗,分选更差。典型非尘暴降尘粒度频率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尘暴降尘呈现双峰态粒度分布特征,其原因是远近距离共同搬运和强烈气流对粗细颗粒的混合搬运共同作用。现代尘暴和非尘暴降尘粒度分布曲线与黄土—古土壤的十分相似,说明现代降尘是地质时代风尘活动的继续,现代风积作用仍在进行。但现代尘暴和非尘暴降尘与黄土—古土壤的粒度参数存在差异,表明降尘堆积物受到环境改造作用的影响,黄土化过程使降尘堆积物丧失一部分风成特征。
王赞红
关键词:粒度特征尘暴降尘
城市街道常绿灌木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滞尘颗粒物形态被引量:177
2006年
城市园林植被中街道常绿灌木受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等多重污染影响,其叶片生长高度恰好接近人体呼吸带,叶片受污染程度可反映人体污染暴露水平,是良好的环境质量代用指标。对于北方城市环境而言,常绿植被叶片的滞尘效应尤其重要。作者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石家庄市为代表,对北方地区园林常用灌木植物大叶黄杨叶片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石市4条主交通干道两旁样点首先对选定的大叶黄杨叶片进行冲洗,5日后取回载尘叶片进行滞尘量测量,重复进行5次,获得5个周期内叶片滞尘量数据;并对叶片表面滞尘颗粒物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晴朗微风天气条件下,大叶黄杨叶片平均滞尘量为0.8614g·m-2·d-1,单叶最大饱和滞尘量为11.6197g·m-2,累积达到叶片饱和滞尘量的时间是15日。大叶黄杨叶片滞尘量大于同时期环境监测的大气降尘量,差额来自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影响,这种影响约占叶片全部滞尘量的34.7%。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滞尘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深度清洗后叶片表面仍滞留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说明大叶黄杨叶片可以固定有害悬浮颗粒物并使之从大气环境中清除。本研究表明大叶黄杨强滞尘能力是城市近地面层环境中清除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机制。
王赞红李纪标
关键词:大叶黄杨滞尘量
现代大气降尘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在风成黄土堆积中的识别
<正>现代气候环境条件下天气降尘由尘暴过程和非尘暴过程带来,分别对应粉尘物质的快慢堆积。北京大学样点的监测结果显示,典型尘暴降尘粒度分布呈双峰态,非尘暴降尘则为偏斜单峰。基于单体正态分布与单一搬运动力相对应的原理,利用S...
王赞红
文献传递
污染城市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形态特征
选择大气污染严重的石家庄市为北方污染城市代表,采集石市PM10颗粒物样品,运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单颗粒物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城市大气PM10以块状颗粒物数量最多,来自表土风蚀的矿物颗粒;次为凝聚状...
王赞红张灵芝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粒度球粒
文献传递
大气降尘监测研究被引量:95
2003年
大气粉尘降落是地球表层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 ,降尘过程有重要的环境指征意义。在沙尘暴事件发生频繁、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得到关注的今天 ,大气降尘的研究更为重要。目前国内外的降尘监测方法各异 ,根据降尘取样器内有无存水可将监测大致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据笔者的监测结果 ,干法取样量为湿法取样量的 76%。干法、湿法各模拟一定的自然降尘过程 ,但两者皆有缺陷。建议统一大气降尘取样器的材质和规格 ,标定取样周期 ,提高监测数据精度 ,并组成全球陆域和海域降尘监测网络。
王赞红
关键词:大气降尘干法监测网络大气监测大气粉尘沉降量
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粒度与粒形特征被引量:18
2007年
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代表性城市石家庄市,利用挂片法采集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样品,在CIS-50粒度粒形仪上进行视频通道测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颗粒表面形态进行观察,得出颗粒物粒度分布、粒形参数及形貌特征.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为连续多峰曲线形态,粒径范围为0.8-120μm,集中于10μm以下,粒度均值变化为4.086 0-7.622 7μm,标准差随粒度均值增大而增大;粒形参数中形状因子均值变化为0.718 3-0.899 3,分维度均值变化为1.041 1-1.072 0.上述数据均呈现在非采暖期间小于采暖期间的特征.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大气颗粒物多为表面粗糙的块状形貌,粒度较大;团聚状次之,并呈粗、细2种团聚形态;球体颗粒粒度最小.分析认为,石家庄市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粒度粒形变化受地面排放影响强烈,采暖期新增颗粒物粒度为5-8μm,粒形为近圆形及圆形,呈聚合体形态;PM5数量比与近方形及正方形颗粒数量比呈较好正相关,r为0.945 8,与近圆形及圆形颗粒数量比呈负相关,r为-0.972 6,PM5在大气颗粒物粒度粒形变化中可能有重要影响.
王赞红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粒形近地面
我国中原地区3500 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被引量:48
2003年
我国中原地区的新寨期(3550~3400aBP)属新石器文化晚期,是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夏文化)过渡的重要时期。通过对河南新寨遗址新寨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是一个异常洪水时期,洪涝灾害给当地的古代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孢粉分析和氧、碳同位素测定表明,相对于龙山期和二里头期干燥-半干燥的气候环境,新寨期气候明显变湿。气候的突然变湿与异常洪水事件同期出现,说明气候的转型可能是导致洪水频发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环境演变的认识,而且由于此时恰好处于华夏文明起源的前夜,因此也为探讨华夏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
关键词:古气候洪涝灾害环境演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