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贺

作品数:49 被引量:78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篇玉米
  • 13篇土壤
  • 10篇施肥
  • 10篇小麦
  • 9篇冬小麦
  • 7篇氮素
  • 6篇光谱
  • 6篇肥料
  • 5篇养分
  • 5篇夏玉米
  • 4篇氮素营养
  • 4篇营养诊断
  • 4篇推荐施肥
  • 4篇农业
  • 4篇潮土
  • 3篇氮素营养诊断
  • 3篇有机质
  • 3篇配方施肥
  • 3篇作物
  • 3篇利用率

机构

  • 4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巍图农业...

作者

  • 49篇王贺
  • 37篇白由路
  • 33篇卢艳丽
  • 31篇杨俐苹
  • 20篇王磊
  • 10篇王磊
  • 8篇王磊
  • 7篇王志勇
  • 5篇王丽伟
  • 5篇王芳
  • 5篇赵林萍
  • 5篇齐群源
  • 4篇杜君
  • 3篇胡昊
  • 2篇董燕
  • 2篇高祥照
  • 2篇程明芳
  • 2篇金继运
  • 2篇陈志强
  • 1篇孙克刚

传媒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农业科研经济...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科技管理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年份

  • 7篇2015
  • 5篇2013
  • 6篇2012
  • 11篇2011
  • 1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高丰度^(15)N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研究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在氮磷钾合理供应前提下,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方法】采用微区试验的方法,供给小麦高丰度的15N,在小麦收获时,测定15N的去向。【结果】冬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26.6%—33.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6%以上。肥料氮施入土壤后,小麦当季利用率为22.1%—32.4%,当季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约占施氮量的29.6%—56.3%,其中60.3%—76.5%集中在0—40 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结论】小麦生育期吸收的氮素66%以上来自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28.2%,约40%的肥料残留在土壤中,成为土壤氮库的补充。
左红娟白由路卢艳丽王磊王贺王志勇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去向氮肥利用率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被引量:27
2011年
利用光谱技术实时、快速、无损监测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是现代农业的研究热点之一。试验根据玉米氮素营养的生理特点,在关键生育期有针对性地选择第6片完全展开叶和第12片完全展开叶(果穗叶)进行光谱监测。结果表明,被考察的19个光谱特征参量中,红边斜率(Dr)、绿峰最大反射率(Rg)、比值植被指数(RNIR/Red)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R(NIR-Red)/(NIR+Red))与叶片氮含量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考虑到诊断模型的简单实用性,选择RNIR/Red与叶片氮含量建立估测模型。根据RNIR/Red在玉米生育前期和后期与不同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确立在玉米生育前期以第6片完全展开叶为诊断对象;在生育后期以第12片完全展开叶(果穗叶)为诊断对象。经过回归分析和验证,RNIR/Red与叶片氮含量建立的对数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在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立玉米生育前期以对数模型,生育后期以指数模型为氮素营养的光谱诊断模型。该结果为研发低成本便携式作物氮素营养光谱诊断仪提供依据。
王磊白由路卢艳丽王贺杨俐苹
关键词:玉米氮素营养
科研院所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被引量:6
2015年
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介绍了该所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状况,分析了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思路与措施,为今后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李玲玲赵林萍王芳王贺王丽伟齐群源
关键词:共享平台
磷、钾肥施用位置对夏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探明磷、钾肥对夏玉米苗期生长的位置效应,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磷、钾肥施用位置对夏玉米苗期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根系生长的影响,施肥位置包括种子侧方5 cm、种子侧方10 cm、种子下方5 cm、种子下方10 c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磷肥施用距离对夏玉米苗期生长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磷肥近距离施用能够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干物质累积量;磷肥施用方位(侧方和下方)对夏玉米苗期生长无明显影响。钾肥不同施用位置对夏玉米苗期干物质累积量和根系长度无明显影响,但对植株根系干重和植株含钾量有一定影响,钾肥近距离施用有减少钾素吸收的趋势。此结果对于玉米苗期的磷、钾养分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磷、钾肥施用位置对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王贺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
关键词:磷肥钾肥夏玉米苗期生长
养分平衡法在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素等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及肥料当季利用率呈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为基础的我国潮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小麦的施肥与生产。
杜君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王贺王志勇
关键词:养分平衡肥料利用率推荐施肥
基于SPAD-502与GreenSeeker的冬小麦氮营养诊断研究被引量:48
2010年
用GreenSeeker和SPAD-502测定了不同氮素处理的冬小麦冠层NDVI与叶片SPAD值,分析了它们与叶片全氮、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抽穗期SPAD值和NDVI值均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除抽穗期和返青期外,SPAD值与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在其余各生育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DVI值与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在拔节期、乳熟期的相关性同SPAD值一致;SPAD值可以进行叶绿素的诊断,NDVI值可以进行氮的诊断。氮营养诊断时期应该选择拔节期。通过回归建立了基于SPAD值、NDVI值的产量估测模型,可以通过SPAD值、NDVI值对冬小麦产量进行估算。
胡昊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王贺王志勇
关键词:冬小麦营养诊断
番茄LeDREB1转录因子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和鉴定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rd29A基因启动子的DRE元件从番茄(丽春)cDNA文库中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得到转录因子基因LeDREB1。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全长1 782 bp,具有900 bp的cDNA开放阅读框序列,编码300个氨基酸。该基因属于AP2/EREBP家族[1],可能调控许多逆境应答基因的表达。运用RNA干扰的思路,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正向和反向基因片段。将LeDREB1正向+反向基因片段插入到pCAMBIA2300-OCS的35s启动子下游,构建干扰载体pCAM-RNAi-LeDREB1,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目的片段与载体片段连接正确。这一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LeDREB1的功能和调控作用机制提供有效的材料与技术支撑。
王迎波单曙光王贺王磊白由路程宪国
关键词:转录因子SIRNA番茄
华北北部沙质潮土区冬小麦需肥特征及施肥技术被引量:2
2011年
华北北部沙质潮土区冬小麦产量较低,为摸清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规律,提高施肥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区域内冬小麦养分吸收动态及不同肥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冬小麦养分吸收速率最快时期出现在拔节期至抽穗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比例相对较低;氮磷钾配合施用不仅可以提高冬小麦的养分吸收量,还可以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运转;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及调节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平衡关系,是提高产量的有效田间管理措施;控制养分投入数量,调整养分投入比例,保持养分持续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对养分投入的缓冲能力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施肥技术。
王贺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
关键词:华北北部冬小麦施肥技术
高效施肥技术在甘南青稞种植中的应用与发展
2015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以青稞为主要农作物的高原地区,青稞是当地民众的主要食粮,青稞单产及总产影响着区域内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受气候环境、地理位置、藏汉双语等影响,甘南地区科技发展较为缓慢,群众科学意识较差,施肥技术水平较低,传统施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明晰现代农业中的高效施肥技术要点,摸清区域内青稞施肥技术应用现状,找出当前施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效施肥技术在青稞种植中的发展前景及推广措施,对甘南藏区青稞高产高效种植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王贺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缓控释肥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39
2011年
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分析了华北平原北部小麦-玉米轮作区缓控释肥不同配比和用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常规用量分次施肥(100%UD)处理,土壤中NO3--N含量在小麦生育后期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并且穗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相对较高;缓控释肥处理土壤中硝态氮(NO3--N)含量与100%UD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产量无显著差异。玉米生长季缓控释肥表现出了明显优势,肥料利用率提高,玉米穗秃尖长度减小;其中减少20%用量的缓控释肥处理(80%SCR)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增产达到18.3%。缓控释肥缓慢释放的特性有利于被作物及时充分吸收,减少了在土壤中因淋失而造成浪费的机会,从而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从小麦、玉米两季的变化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肥料在不同生长季之间的配置,使缓控释肥料发挥其最大潜力,实现小麦玉米产量双高产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步提高。
卢艳丽白由路王磊王贺杜君王志勇
关键词:中低产田缓控释肥硝态氮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