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 作品数:12 被引量:95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组织工程骨技术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新方式,而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包绕组织工程骨技术促进了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的质和量,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超临界骨缺损的方法,虽然利用此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其前景广阔。
- 赵御森王海波孟宪勇张瑛杨新明
- 关键词:骨移植骨缺损组织工程骨
-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 王海波杨新明赵御森
- 关键词: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
- 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被引量:6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34例,患者均经药物治疗后局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经MRI检查有难以吸收的椎旁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破坏的椎间盘或炎性肉芽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或者伴有脊柱不稳定。其中56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A组),78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术后继续规范药物治疗,并辅助高压氧治疗。术前及术后3d、2周、3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术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随访,对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相关并发症。A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21例患者术后8~11个月(平均10个月)植骨愈合,脊柱稳定;35例患者术后植骨不愈合,6例脊柱不稳定;4例出现压疮,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B组随访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5~10个月(平均8个月)植骨均愈合,脊柱稳定,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32例取出脊柱内固定装置,同时取骨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B组改善更明显;术后3、6、12个月时的优良率A组分别为60.71%、85.71%、92.85%,B组分别为92.30%、98.71%、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个时间点B组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有利患者早期康复和治愈病灶,提高临床疗效。
-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张磊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刘肃王燕波
- 关键词: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疗效
-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 关键词:骨髓
- 大段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3年
- 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引起骨质缺如,破坏骨骼的完整性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它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修复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 王海波杨新明张瑛孟宪勇
- 关键词:骨缺损修复先天性疾病大段骨缺损常见病症修复外科
-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用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缺损,比较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前后对成骨作用的影响。为临床以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应用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提供借鉴。 ...
- 王海波
- 关键词: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成骨作用
- 文献传递
- 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的比较被引量:6
- 2011年
- 本研究旨在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工程骨制备: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5只,雌雄不限,年龄4~5个月,体质量2.0~2.5kg,每只兔分点抽取自体红骨髓共8ml,应用淋巴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去除红细胞等纯化处理后,取中间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层,
- 杨新明王耀一张磊孟宪勇阴彦林胡振顺赵御森王海波
- 关键词:诱导成骨作用带蒂筋膜瓣新西兰大白兔密度梯度离心组织工程骨自体红骨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病率较高,具有高致残率、低死亡率的特点。目前主要是靠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SCI的病理改变,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治疗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最佳方法。可供选择的细胞类型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 王海波杨新明张瑛孟宪勇赵御森阴彦林
- 关键词:脊髓损伤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SCI
- 比较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包绕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超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以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不限雌雄,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采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骨缺损区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实验组。两组术中均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4、8、12、16周行实验动物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术后16周实验组髓腔完全贯通,对照组髓腔仍封闭,实验组骨缺损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植入物的降解吸收程度强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骨小梁、软骨组织、成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骨干结构的重塑均优于对照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两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的膜引导成骨作用显著,其联合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疗效明显。
- 赵御森杨新明王海波
- 关键词:带蒂筋膜瓣生物膜骨缺损组织工程骨
- 应用膜引导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再生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2年
- 由创伤、感染、骨肿瘤切除等造成的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超临界骨缺损(exceed critical size defect,ECSD)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更是骨科所面临的难题,因其治疗难度大,骨不愈合率很高,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为骨移植,其移植材料有自体骨、异种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及组织工程骨。
- 赵御森杨新明张瑛王海波孟宪勇
- 关键词:骨缺损区组织工程化骨细胞型免疫排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