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滇西
  • 3篇滇西澜沧
  • 3篇变质
  • 3篇变质带
  • 3篇变质作用
  • 2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多期变质作用
  • 1篇岩带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活动
  • 1篇岩类
  • 1篇岩体
  • 1篇云母
  • 1篇碎裂岩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研究
  • 1篇片岩
  • 1篇青藏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王毅
  • 3篇赵靖
  • 3篇钟大赉
  • 1篇赵中岩
  • 1篇张雯华
  • 1篇潘裕生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3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滇西临沧花岗岩带的成因类型及其物源的讨论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所指的临沧花岗岩带是指沿澜沧江断裂带西侧分布的花岗岩类岩石,包括习称的临沧花岗岩基和南边的小岩体。临沧花岗岩带的成因众说纷纭,我们试图通过对该带花岗岩类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讨论岩浆活动的成因类型、构造环境和物源区。临沧花岗岩带南北长约350km,宽15—45km,总面积达8000km^2。北起昌宁、凤庆,南至中缅边境的勐宋、布朗山。沿澜沧江两侧呈近南北向反“S”形长条状展布,根据本区岩浆活动的空间位置、侵入时代和岩石特征,将本带分为三部分:(Ⅰ)临沧花岗岩基;(Ⅱ)凤庆—昌宁岩体;(Ⅲ)景洪南小岩体群。
张雯华秦元季王毅
关键词:花岗岩类同位素研究岩浆活动小岩体二长花岗岩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被引量:44
1994年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赵靖钟大赉王毅
关键词:变质带变质作用蓝片岩
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路线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被引量:89
1994年
叶城-狮泉河地质路线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全长1056km,它穿过了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东端。中法两国科学家于1989年7月—8月联合考察了这条路线,根据蛇绿岩、古生物、沉积相、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将路线经过地段,自北而南分为5个地体及四条蛇绿岩缝合带,这些地体时代自北而南有逐渐变新的趋势。
潘裕生王毅Ph.MatteP.Tapponnier
关键词:地质特征区域构造演化青藏高原
滇西澜沧变质带中白云母b_0值特征及其多期变质作用意义被引量:3
1993年
滇西澜沧变质带中199件白云母b_0值分析结果表明,b_0值均在0.9020nm以上。与澜沧变质带遭受蓝片岩相高压变质作用的事实相吻合。此外,白云母b_0值的统计规律显示,澜沧变质带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一期为高压变质作用,另一期为中压变质作用,这也与已知的地质现象相符。由此可见,白云母b_0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多期变质作用。
赵靖钟大赉王毅
关键词:滇西澜沧变质带白云母
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20
1994年
研究表明澜沧变质带由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和澜沧变质混杂带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前者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与2期变质作用,形成了呈南北向展布的区域性流劈理S1以及冲断-褶皱构造,主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以蓝闪石、3T多硅白云母及黑硬绿泥石等高压相矿物为特征。后者在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变质变形之前业已普遍发育近东西向的褶皱构造及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尔后又经历了与前者相同的变形与变质历史。二者主期变质与变形作用发生在279—214Ma,与古特提斯构造发育密切相关,并形成了本带如今呈南北向展布的构造格局。
赵靖钟大赉王毅
关键词:变质作用
碎裂岩的分数维分析:理论、方法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4
1992年
理论研究表明具有自相似性的几何分裂体可以用分数维描述,其分数维值 D 的大小取决于碎裂模式。碎裂岩粒度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以用 D 值定量描述。D 值的求法有三种,即粒径法、面积法和体积法。对天然变形的断层岩分数维分析表明,D 值随断层岩形成的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应变量等)变化,如围压增加,D 值增大;应变量增加,D 值增大,并趋向定值。
赵中岩王毅
关键词:碎裂岩分数维地质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