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雪

作品数:434 被引量:2,295H指数:2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0篇期刊文章
  • 14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2篇医药卫生
  • 24篇文化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99篇卒中
  • 95篇缺血
  • 79篇血性
  • 78篇血管
  • 55篇急性
  • 54篇抑郁
  • 52篇预后
  • 52篇缺血性卒中
  • 44篇卒中后
  • 44篇脑血
  • 42篇脑血管
  • 39篇血管病
  • 35篇脑血管病
  • 33篇梗死
  • 29篇脑梗
  • 28篇脑梗死
  • 28篇白质
  • 27篇脑卒中
  • 27篇出血
  • 25篇动脉

机构

  • 42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9篇北京脑重大疾...
  • 1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0篇北京市神经外...
  • 9篇北京大学第六...
  • 7篇四川大学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7篇北京市第六医...
  • 6篇北京护士学校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市精神卫...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4篇北京安定医院

作者

  • 433篇王春雪
  • 226篇王拥军
  • 185篇赵性泉
  • 113篇王伊龙
  • 109篇张宁
  • 70篇刘丽萍
  • 48篇石玉芝
  • 32篇张玉梅
  • 31篇李菁晶
  • 30篇王安心
  • 29篇潘岳松
  • 29篇周永
  • 27篇刘改芬
  • 26篇李子孝
  • 26篇吴硕琳
  • 23篇杨中华
  • 23篇郑华光
  • 21篇王春娟
  • 19篇沈东超
  • 18篇王展

传媒

  • 165篇中国卒中杂志
  • 18篇第一届华北地...
  • 18篇中国脑血管病...
  • 13篇中国脑血管病...
  • 12篇中国康复理论...
  • 1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0篇中华老年心脑...
  • 10篇2014北京...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中华内科杂志
  • 7篇北京医学
  • 6篇世界医学杂志
  • 6篇中国全科医学
  • 6篇2015北京...
  • 5篇2014`中...
  • 4篇中国心理卫生...
  • 4篇国际脑血管病...
  • 4篇中国计划生育...
  • 3篇中华精神科杂...
  • 3篇中国神经免疫...

年份

  • 3篇2023
  • 7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16篇2018
  • 19篇2017
  • 28篇2016
  • 41篇2015
  • 69篇2014
  • 66篇2013
  • 19篇2012
  • 15篇2011
  • 21篇2010
  • 15篇2009
  • 18篇2008
  • 9篇2007
  • 20篇2006
  • 16篇2005
  • 11篇2004
4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4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mg)和拜阿司匹林(每晚100mg),对照组84例,仅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18及24月检测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干预组平均下肢动脉IMT和下肢动脉斑块积分,干预前分别为(1.21±0.17)mm和(3.7±2.3),干预后分别为(0.88±0.14)mm和(2.7±1.1),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均P<0.01)。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季芳李蕾鲁广肃王春雪张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抗血小板聚集药
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通过常用的神经心理测查量表的评定 ,评价血管性痴呆 (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 :采用MMSE ,ADL ,DS ,HIS ,HAMD量表分别对 3 2例脑血管性疾病患者 (VD)和 2 6名对照组进行测评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1)VD组MMSE中时间定向力 (2 44± 1 13 / 4 73± 0 60 ,t =9 15 ,p<0 0 1) ,地点定向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4 0 0± 1 11/ 5 0 0± 0 0 0 ,t =4 6,p <0 0 1) ;语言即刻记忆评分(2 69± 0 5 4/ 3 0 0± 0 0 0 ,t =2 97,p <0 0 1)显著低于对照组 ,注意和计算 (2 0 3± 1 3 1/ 4 42± 0 95 ,t =7 81,p <0 0 1)以及短时记忆能力 (1 5 3± 0 92 / 2 73± 0 45 ,t =6 0 0 ,p <0 0 1)与对照相比明显减退 ;语言复述能力 (0 88± 0 3 4 / 1 0 0± 0 0 0 ,t =1 2 9,p <0 0 5 ;2 5 0± 0 72 / 3 0± 0 0 0 ,t =3 5 4,p < 0 1;0 3 8±0 66/ 0 96± 0 19,t =2 2 5 ,p <0 0 1)也较对照组差 ,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图形描述能力 (0 0 9± 0 2 9/ 1 0 0±0 0 0 ,t =15 5 8)较对照组明显衰退 (p <0 0 1)。 (2 )倒背能力较对照组 (2 44± 1 13 / 4 0 0± 1 2 0 ,t =5 0 5 ,p <0 0 1)明显减退 ;(3 )ADL量表的测查表明VD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衰退 (p <0 0
王春雪龙洁陆菁菁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MMSEADLHISHAMD
谷氨酸与卒中后抑郁被引量:2
2010年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延长了康复治愈的时间,增加了致残率和致死率,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疾病负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主要以抗抑郁的精神药物为主。但是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绝大多数以增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突触利用率为目标。这些抗抑郁药的效果不超过60%~65%,并需要2~4周才能发挥其疗效,近年的研究发现"谷氨酸及其受体"也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本文就卒中后抑郁与谷氨酸及其受体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张宁王拥军武艳王展陈红燕邵春青王春雪
关键词:谷氨酸抑郁卒中后受体谷氨酸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与不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探讨患者焦虑状态和不依从性的患病率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患者进行测评,收集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干体质量(%)、透析前血钾等数据,分析液体限制不依从性、饮食钾限制不依从性、总体不依从性与焦虑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的82例患者中有焦虑状态者占15.9%(13/82),液体限制不依从者占14.6%(12/82),饮食钾限制不依从者占18.3%(15/82),总体不依从者占29.3%(24/82)。焦虑状态患者与非焦虑状态患者相比,液体限制不依从性(38.5%比10.1%,P=0.019)及总体不依从性(53.8%比24.6%, P=0.047)比例均明显偏高。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状态是液体限制不依从性(OR=5.71, 95%CI:1.0730.3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焦虑状态、不依从性并不少见;焦虑状态是液体限制不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关注并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有潜在临床意义。
丁霞耿培宏熊云锦杨洋刘晴程卫华张寅刘婧王冬雪龚勇王春雪周亦伦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焦虑状态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七部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
2016年
(接上期)13心源性因素13.1近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史AMI同时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是2项NINDS阿替普酶试验的排除标准,这些试验均未入组"临床表现符合进行MI的患者"。然而,FDA标识并未将近期(此次前3个月内)MI视为禁忌证或对其加以警示,2013年AHA/ASA指南也近将其视为相对禁忌证。
沈东超王子璇肖伏龙张玮艺张潇潇张宁王春雪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纤维蛋白溶解剂卒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3种评分工具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1年死亡风险评估的验证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 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 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李姝雅赵性泉赵性泉王春雪刘丽萍王伊龙王春雪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心房颤动风险评估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0年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PS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解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因素。本文对以神经递质学及神经解剖学改变为代表的机制学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加深对PSD的理解和认识。
侯晶晶张宁陈立云王春雪
关键词:抑郁卒中后发病机制
护理干预在130例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探讨预防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骨科住院的择期手术的患者2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30例,予以相应的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130例,在相应病种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POCD的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POCD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术后24h、术后5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分及POCD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POC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张莹莹王春雪
关键词:外科学老年人
卒中伴失语患者抑郁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约有1/3的卒中患者由于失语导致交流障碍,对其是否伴有PSD及其程度无法准确评估。评价失语患者是否伴有抑郁情绪及其程度,评价工具和手段是关键。对PSD患者进行抑郁评估的手段有很多,但是尚缺乏公认的统一标准。失语患者抑郁障碍的诊断和评价工具亟待深入研究。
周娟张宁王春雪武艳李菁晶张玉梅王献伟
关键词:卒中失语抑郁障碍
脑白质疏松症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2年
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fall)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2005年预防跌倒欧洲共识将这一概念定义为滑倒(slip)或绊倒(trip),引起当事人失去平衡而使其跌落至地板、地面或更低的平面。值得注意的是跌倒的概念需与跌倒发作(drop attacks)相区别,后者是指患者突然跌倒在地,无预兆亦无发作后症状,过后可立即自行站起,并无意识丧失的发作现象。
沈东超石玉芝王春雪张宁张玉梅王拥军
关键词:老年人跌倒脑白质疏松症跌倒预防癫痫发作跌倒发作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