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宗起

作品数:252 被引量:2,324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2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9篇天文地球
  • 11篇经济管理
  • 9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4篇锆石
  • 38篇地球化
  • 38篇地球化学
  • 38篇地质
  • 38篇年代学
  • 35篇矿床
  • 34篇造山带
  • 33篇山带
  • 30篇南秦岭
  • 30篇成矿
  • 26篇碎屑
  • 25篇矿物
  • 24篇地质意义
  • 20篇岩石
  • 20篇杂岩
  • 20篇化学特征
  • 19篇地球化学特征
  • 19篇同位素
  • 19篇盆地
  • 18篇西秦岭

机构

  • 238篇中国地质科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
  • 34篇北京大学
  • 3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9篇中国地质调查...
  • 27篇桂林理工大学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北京石油化工...
  • 8篇西北大学
  • 8篇西安地质矿产...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合肥工业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地震局
  • 4篇广西区域地质...
  • 3篇南开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地质矿产部
  • 2篇宾夕法尼亚州...
  • 2篇北京离子探针...

作者

  • 252篇王宗起
  • 73篇闫臻
  • 68篇王涛
  • 56篇闫全人
  • 53篇张英利
  • 33篇李秋根
  • 30篇王刚
  • 27篇覃小锋
  • 25篇刘树文
  • 24篇王坤明
  • 22篇陈雷
  • 22篇陈隽璐
  • 21篇武昱东
  • 18篇李继亮
  • 18篇向忠金
  • 17篇王东升
  • 14篇宫江华
  • 14篇姜春发
  • 12篇徐学义
  • 9篇郭现轻

传媒

  • 38篇地质学报
  • 32篇岩石学报
  • 23篇地质通报
  • 12篇2014年中...
  • 10篇地质论评
  • 9篇岩石矿物学杂...
  • 9篇矿床地质
  • 7篇北京大学学报...
  • 6篇地球学报
  • 5篇地学前缘
  • 5篇地球科学与环...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现代地质
  • 4篇中国地质
  • 4篇西北地质
  • 3篇矿产与地质
  • 3篇矿物岩石
  • 3篇矿物学报
  • 3篇地质与勘探
  • 3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7篇2021
  • 6篇2020
  • 10篇2019
  • 15篇2018
  • 14篇2017
  • 17篇2016
  • 11篇2015
  • 46篇2014
  • 13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4篇2010
  • 14篇2009
  • 12篇2008
  • 9篇2007
  • 1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8篇2002
2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大巴山权河口组沉积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本次研究选取权河口组上部砂岩进行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通过砂岩碎屑组成揭示源区特征和演化,反演沉积时的构造背景.权河口组砂岩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图解表明,权河口组砂岩主要为杂砂岩,化学蚀变指数和平均泥岩大致相...
张英利王宗起王刚王坤明
关键词:沉积物
文献传递
东秦岭160~140Ma Cu(Mo)和Mo(W)成矿作用的差异性:来自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及其岩浆源区的证据被引量:4
2015年
东秦岭地区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分别形成了矽卡岩-斑岩型Cu(Mo)矿床和斑岩-矽卡岩型Mo(W)矿床,两者均形成于160~140Ma。通过对不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岩体对比研究发现,Mo(W)矿床主要分布在商丹断裂带北侧的北秦岭和华北板块南缘,主要分布有新太古代至奥陶纪地层,由一系列变质程度不同的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Cu(Mo)矿床主要位于商丹断裂带南侧的南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主要分布古生代地层,由粉砂岩、绢云板岩、灰岩、杂砂岩及白云岩等组成。Mo(W)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斑岩为主,具有高硅、富钾,贫镁铁,较高的岩浆分异程度;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具有低硅、低钾,富镁铁,低分异的特征。Mo(W)成矿岩体亏损Ba,富集U、Nb等元素,Cu(Mo)成矿岩体相对富集Ba,亏损U、Nb等元素;Cu(Mo)成矿岩体∑REE略高于Mo(W)成矿岩体,未表现出明显的Eu异常,而Mo(W)成矿岩体具有负Eu异常。Cu(Mo)和Mo(W)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结晶温度,Mo(W)成矿岩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形成压力和氧化态。Mo(W)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以辉石为残留相,Cu(Mo)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则是以极少量角闪石为残留相。相对于Mo(W)矿床,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较高的εNd(t)值(-28.8^-12.1和-4.75^-2.73)和εHf(t)值(-38^-7.9和-3.79^+1.79),这说明Cu(Mo)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中含有相对较多的地幔物质,而Mo(W)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中含有相对较多地壳物质。由于两种矿化位于不同的构造单元以及成矿岩体在岩石地球化学、温压条件、氧化还原状态和岩浆源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160~140Ma岩浆活动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形成不同矿化类型。
陈雷闫臻王宗起王瑞廷宁磊甘昌简代军治
关键词:成矿岩体东秦岭
桂南钦防构造带西南段印支早期花岗岩的成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被引量:20
2013年
对桂南钦防构造带西南段印支早期花岗岩的地质调查发现,该区存在含变质矿物和不合变质矿物两类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在岩石化学成分上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包括Rb、Th、U、K和Pb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包括Nb、Ta、P和Ti等),并具有较高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_i=0.715 250~0.716 316)和较低的ε_(Nd)(t)值(-10.80^-9.92),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含紫苏辉石花岗斑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8.8±1.9)Ma(MSWD=1.5)和(246.0±3.4)Ma(MSWD=2.2)。结合本区存在有早古生代MORB型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二叠纪弧后扩张中心环境形成的E-MORB型玄武岩的资料,认为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有古生代洋盆的存在。本区印支早期花岗岩很可能是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洋壳岩石圈向北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幔源岩浆诱发俯冲板片中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受到地幔源区岩浆不同比例的交代作用的产物。
覃小锋王宗起曹洁冯佐海胡贵昂潘罗忠
关键词:年代学地球化学岩石成因
南秦岭白水江群变基性火山岩块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6
2011年
在南秦岭白水江群大堡组中出露的变基性火山岩块体,高精度锆石SHRIMPⅡU-Pb定年测得年龄值为778Ma、771Ma和667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含量的TiO_2和P_2O_5,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轻稀土富集、无δ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无明显的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异常,以及具有较低的正ε_(Nd)(t)(1.13~4.61)值,其特征与来自于富集地幔源区的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结合在白水江群中发现的早古生代洋岛型玄武岩,揭示了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南秦岭地区存在着古洋盆。因此,综合在白水江群基质和不同岩块中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勉-略混杂带中的资料,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最终形成于晚古生代。
王涛王宗起闫全人闫臻覃小锋张英利向忠金
关键词:洋岛玄武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南秦岭
西秦岭光头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9
2009年
光头山花岗岩体出露于勉略缝合带北侧,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英云闪长岩表现为片麻状构造,局部英云闪长岩糜棱岩化形成花岗质糜棱岩。而二长花岗岩在糜棱岩带形成之后侵位,含有少量的石榴石,弱的片麻状到块状构造。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光头山岩体为两个阶段侵位,糜棱岩化英云闪长岩(样品GT18-01)的侵位结晶年龄是221±6 Ma,而二长花岗岩(样品GT11-01)的结晶年龄是199±4 Ma,代表了晚期二长花岗岩形成的时代。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特征,早期的英云闪长岩可能在勉略洋盆闭合前的岛弧发育阶段侵位,代表了洋壳俯冲的弧岩浆活动的产物。然后扬子地台与秦岭微陆块拼合,形成勉略缝合带。约199 Ma秦岭主造山期同碰撞岩浆活动形成了晚期(石榴石)二长花岗岩。因此,勉略洋盆闭合和勉略缝合带形成时期大约为221~199 Ma。
吴峰辉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苏犁杨恺张帆闫全人闫臻
关键词:西秦岭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勉略缝合带
秦岭西坝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1
2009年
西坝花岗岩位于南秦岭构造带陕西境内,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原位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西坝岩体侵位于印支期,由二长花岗岩样品(XB01-2)得到了219±1 Ma的年龄,花岗闪长岩样品(XB06-1)给出的年龄是218±1 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约218 Ma代表了西坝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西坝岩体的年龄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以及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它可能是秦岭主造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张帆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杨恺吴峰辉
关键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秦岭造山带
南秦岭构造带十堰—武当地区岩石变质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变质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方滩—王家山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的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44℃~410℃和368℃~431℃,属于低绿片岩相;由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十堰—大木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22℃~440℃和535℃~540℃,属于低—高绿片岩相。结合区域变质变形研究成果,认为十堰—武当地区中低级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洋盆闭合伴生的俯冲-增生过程有关,它使得不同变质级别的岩石发生并置然后一起抬升。
王东升王宗起王刚武昱东杨皓
关键词:变质作用印支期片岩绿片岩相南秦岭
北秦岭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约束、SHRIMP年代及其意义被引量:63
2007年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秦岭斜峪关群基性熔岩的LREE轻度富集,(La/Yb)N=1.31~3.2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22~26.54。草滩沟群基性火山岩LREE中度富集,(La/Yb)N=2.50~2.9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57~10.15。低δEu值(0.62~1.14)暗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初始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程度很低、初始岩浆中斜长石分异作用很弱,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相对N-MORB较低的高场强元素丰度,特别是明显的Ta、Nb低谷,展示了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初始Sr比值为0.703438~0.708329,初始Nd比值为0.511948~0.512327,多集中于0.512003~0.512327间,εNd均为正值(+5.42^+12.81),表明二群火山岩主要来自富集地幔源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混染的富集地幔源区,是俯冲板片熔融和地壳混染的产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表明斜峪关群基性熔岩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472±11Ma),其中的古老捕晶锆石(1294±34Ma)表明斜峪关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存在元古宙地壳混染。
闫全人王宗起陈隽璐闫臻王涛李秋根姜春发张宗清
关键词:火山岩SHRIMP测年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
混杂岩与秦岭造山带疑难地层研究
混杂岩广泛出露于造山带中,代表了一种可标示的地质单元。混杂岩包括不同时代及来源的岩块和泥砂质、蛇纹岩质基质,岩块嵌入基质中而使得混杂岩表现为地层的不连续性且具有混乱的内部结构,是构造、火山、沉积、底辟作用等或其相互作用的...
王宗起闫臻王涛闫全人张英利
关键词:混杂岩造山带
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微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06年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水江群“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带提供了新的依据。
王涛王宗起高联达姜春发闫全人闫臻李秋根
关键词: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