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宇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地闪
  • 6篇闪电
  • 4篇雷达
  • 3篇正地闪
  • 3篇负地闪
  • 2篇电场
  • 2篇电场变化
  • 2篇云闪
  • 2篇闪电定位
  • 2篇雷达回波
  • 2篇回波
  • 1篇大兴安岭林区
  • 1篇电荷
  • 1篇电荷结构
  • 1篇电荷量
  • 1篇多频
  • 1篇多频段
  • 1篇预击穿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9篇郄秀书
  • 9篇王宇
  • 8篇王东方
  • 6篇刘明远
  • 3篇王志超
  • 3篇刘冬霞
  • 2篇武智君
  • 1篇肖现
  • 1篇苏德斌
  • 1篇杨静
  • 1篇刘昆
  • 1篇蒋如斌
  • 1篇沈永海
  • 1篇张鸿波
  • 1篇田野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的闪电观测
自2008年以来,为了研究北京地区的雷暴和闪电活动,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不断发展完善.截至2014年夏季,Blnet发展到15个测站(站点具体布局见图1),网络南北基线长约100公里,东西基线长约95公里.B...
王东方郄秀书王宇刘明远
关键词:雷达地闪云闪
不同类型雷暴系统的闪电活动观测及电荷结构研究
基于建立的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ei Jing NETwork),对发生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不同类型雷暴中的闪电活动进行组网观测。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地面气象资料以及探空等,通过综合组网观测实验对强对流天气系统中闪电活动进行...
刘冬霞郄秀书王宇王东方孙竹玲田野
关键词:地闪云闪雷达回波电荷结构
文献传递
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快电场变化资料的北京地区地闪回击统计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2014年北京闪电网观测到的4站及以上同步高时间分辨率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对北京地区5次雷暴过程中304次正地闪和1467次负地闪的回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回击次数、10%~90%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半峰值宽度、回击间隔、回击峰值电场强度、回击间隔和回击序数的关系等。结果表明,正、负地闪中单回击地闪所占比例分别为91.1%和24.2%,单次负地闪的平均回击次数为3.8次,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可达20次。304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10%~90%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和半峰值宽度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4.2μs、14.5μs和6.2μs;29次正地闪继后回击对应值分别为3.6μs、12.6μs和5.7μs;1467次负首次回击的对应值分别为2.4μs、23.9μs和5.3μs;4109次负继后回击的对应值分别为1.7μs、19.5μs和3.4μs。正、负地闪回击间隔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06 ms和59 ms。负地闪回击间隔呈对数正态分布,平均回击间隔随着回击序数的增加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后,还对70次正回击、421次负首次回击和789次负继后回击峰值电场进行了统计,将其归一化到100 km的平均值分别为11.2 V/m、7.2 V/m和5.0 V/m。平均来看,负地闪首次回击峰值电场比继后回击峰值电场大1.4倍,但是有23.5%的继后回击峰值电场大于其对应的首次回击。
黎勋郄秀书刘昆王宇王东方刘明远孙竹玲张鸿波
关键词:正地闪负地闪
华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上方的Sprite放电现象及其对应的雷达回波和闪电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低光度相机首次观测到了2013年7月31日华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上空产生的中高层Sprite放电现象。结合闪电定位、天气雷达等同步观测,对一次MCS诱发的Sprite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对应的母体闪电和雷暴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除发现了2例圆柱型、3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Sprite外,还发现了2例发光主体发育不完全的Y字型Sprite。估算的Sprite的底部平均高度低于61.8±3.5 km,顶部平均高度为84.3±6.8 km。Sprite持续时间算术平均值为25.7±9.8 ms,几何平均值为24.4 ms。Sprite的母体闪电均为正地闪,峰值电流在+62.5^+106.2 k A之间,算术平均值为+77.1±22.2 k A,是本次MCS所有正地闪平均峰值电流的1.4倍。Sprite母体闪电的脉冲电荷矩变化(i CMC)在+475^+922 C km之间,几何平均值为+571.0 C km。Sprite母体闪电发生在MCS雷达回波25~35 d BZ的层状云降水区,弱回波(<30 d BZ)面积的突然增加对Sprite的产生有重要指示作用。Sprite易发生在MCS成熟—消散阶段正地闪比例(POP)显著增加的时段。在本次MCS消散阶段中,有两个时间段可能有利于产生Sprite。在Sprite集中发生时间段,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探测到的正地闪比例为54.2%,正地闪连续电流比例70.24%,连续电流持续时间为58.17±50.31 ms,有利于Sprite的产生。
王志超杨静陆高鹏刘冬霞王宇肖现郄秀书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正地闪
北京地区负地闪回击转移的电荷量被引量:4
2016年
负地闪是闪电危害的主要来源,其对地转移电荷源特征和电荷量不仅对闪电放电机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雷电防护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研究具有典型城市下垫面环境的北京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和放电强度,利用北京地区2011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多站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同步闪电地面电场变化定量观测资料,在考虑消除场地和环境因素对电场变化观测资料影响的基础上,基于蒙特卡洛数据处理方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反演算法,定量研究了负地闪回击中和的电荷源位置和电荷量,并对回击特征与回击转移电荷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到如下结果:(1)单次回击中和的电荷量为1.1-27.6 C,平均为8.6±5.2 C,不同序数回击转移电荷量的最小值基本不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变化,最大值和均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减小;一次负地闪中和的总电荷量随着回击数的增加而增加。(2)负地闪回击数和回击时间间隔都呈对数正态分布,其中负地闪总数70.4%的多回击负地闪其回击间隔平均为99±95 ms,不同序数回击的时间间隔最小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基本不变,时间间隔最大值和均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减小。(3)回击转移电荷量的均值随回击间隔的增加呈波动形式的逐渐上升;相邻回击转移电荷源的空间距离均值随回击间隔的增加而增大。
武智君郄秀书王东方王宇
关键词:负地闪
正地闪和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的统计分析与对比被引量:7
2014年
2009-2010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利用闪电快、慢电场变化测量仪组成的网络对自然闪电进行了多站同步观测。本文选取2010年夏季3次过境雷暴过程中具有4站以上同步的资料,同时对表现出明显预击穿过程的37次正地闪和56次负地闪的预击穿脉冲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的主要参数包括:脉冲序列的总持续时间(Total Duration),脉冲序列和首次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PB.RSSeparation),预击穿过程到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Pre—RSInterval),单个脉冲持续时间(Individual Pulse Duration),相邻脉冲时间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等。对于负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1ms、55.4ms、56.0ms、8.8μs和111.0μs,几何平均值为3.7ms、35.6ms、36.5ms、7.4μs和98.2μs;对于正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5ms、75.6ms、77.3ms、11.5μs和297.3μs,几何平均值为3.0ms、57.8ms、60.0ms、10.0μs和217.9μs。对比发现,正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相对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持续时间更长,和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更大,其单个脉冲更宽,在整个序列中排列更稀疏。计算了正、负地闪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和首次回击幅值的比值(PB/RS,PB代表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RS代表首次回击幅值),通过和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负地闪有PB/RS随纬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正地闪没有。另外,检验了首次回击前地闪电场波形与BIL模型(BreakdownIntermediateLeader,BIL)的符合情况,发现只有很小比例的电场波形符合BIL模型。
王宇郄秀书王东方刘明远王志超
关键词:大兴安岭林区地闪
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网络构成与初步定位结果被引量:24
2015年
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由10个观测站组成,每个子站主要由闪电快、慢电场变化测量仪(也称快、慢天线)和闪电甚高频(VHF)辐射探测仪构成,实现了对闪电的多频段的综合观测。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BLNET的网络构成,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法对网络的定位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网络内部水平定位误差小于200 m,网络外部100 km处水平定位误差小于3 km,最后利用Chan氏算法和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在2013年7月7日的一次雷暴过程分别进行了地闪和云闪定位,将定位结果和对应时次的雷达回波进行比较,发现地闪和云闪都出现在大于30 d BZ的雷达回波区,表明了探测网络和定位方法的可靠性。
王宇郄秀书王东方刘明远苏德斌沈永海武智君刘冬霞孙竹玲
关键词:误差分析闪电定位
闪电多频段探测观测站及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闪电多频段探测观测站,包括:甚高频辐射源探测仪、宽带快电场变化探测仪、宽带慢电场变化探测仪以及高速数据采集板卡;所述高速数据采集板卡包括至少三个数据采集通道,所述甚高频辐射源探测仪、所述宽带快电场变化探...
郄秀书王宇王东方刘明远
文献传递
北京闪电网的初步定位结果及定位精度检验
本文介绍了2013年夏季北京闪电网(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BLNET)的网络构成及定位算法,利用多站同步的快天线资料,对2013年7月7日至7月8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的地闪和云闪分...
王宇郄秀书王东方刘明远王志超蒋如斌
关键词:闪电定位雷达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