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君霞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泰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6篇弥散
  • 4篇信号
  • 4篇扩散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4篇表观
  • 3篇新生儿
  • 3篇年龄
  • 3篇中脑
  • 3篇弥散加权
  • 3篇弥散系数
  • 3篇脑干
  • 3篇扩散加权
  • 3篇急性梗死
  • 3篇加权成像
  • 3篇表观弥散系数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多层螺旋CT

机构

  • 15篇泰安市中心医...
  • 1篇邹城市人民医...

作者

  • 15篇王君霞
  • 14篇马得廷
  • 10篇谢元忠
  • 8篇张有军
  • 5篇孔庆奎
  • 4篇刘志强
  • 2篇姚国
  • 2篇王昭华
  • 2篇王进述
  • 2篇盛蕾
  • 2篇马振波
  • 2篇吴珂
  • 1篇冯春梅
  • 1篇李钦文
  • 1篇吴化民
  • 1篇公维云
  • 1篇苏慧

传媒

  • 10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肋骨多层螺旋CT长轴面多平面重组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肋骨长轴面多平面重组(MPR)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0例经16层螺旋CT常规容积扫描及薄层重建肋骨的病例,均应用曲面MPR和多向调整 MPR 技术对肋骨进行长轴面重组,并对所有重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胸部病例中,在显示肋骨图像质量方面,第3~9肋骨曲面MPR与多向调整MPR模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第1、2、10~12肋骨曲面MPR优于多向调整MPR模式(P<0.05)。在肋骨成像操作时间上,多向调整MPR技术快于曲面MPR技术(P<0.001)。结论曲面MPR、多向调整MPR技术均能获得的肋骨的长轴面图像,而多向调整MPR技术较曲面MPR技术操作简便,是对肋骨更为有效的一种MPR成像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马得廷王君霞谢元忠孔庆奎
关键词:肋骨
儿童胸骨针灸的潜在危险因素——胸骨骨化中心的MSCT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胸骨发育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为儿童胸骨针灸穿刺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44例患者(男204例,女140例)的MSCT表现,年龄1个月~15岁,平均(5.31±3.92)岁。观察胸骨区华盖穴、紫宫穴、玉堂穴、膻中穴、中庭穴以及鸠尾穴,各穴位对应部位的骨化方式和分布,统计胸骨各部多骨化中心或未骨化者毗邻组织。结果344例胸骨中,华盖穴对应胸骨柄,含有2个以上骨化中心44例(12.8%),后方毗邻胸腺最多,为36例(81.8%),其次为右肺5例(11.4%)。紫宫穴对应胸骨体第一节:含有2个骨化中心仅1例(0.03%),后方毗邻心包。玉堂穴对应胸骨体第二节:含有2个骨化中心15例(4.4%),后方毗邻右肺最多,为6例(40%),其次为胸腺4例(26.7%)。膻中穴对应胸骨体第三节:未骨化8例(2.3%),含有2个骨化中心69例(20.5%),后方毗邻右肺最多,为34例(49.3%),其次为心包33例(47.8%)。中庭穴对应胸骨体第四节:未骨化186例(54.1%),含有2个骨化中心31例(19.6%),后方毗邻心包最多,为146例(69.4%),其次为右肺71例(30.6%)。鸠尾穴对应剑突,未骨化175例(50.9%),后方毗邻心包65例(37.1%),右肺59例(33.7%),膈肌51例(29.1%)。结论儿童胸骨的发育具有多样性,对针灸有潜在的危险。中医师在儿童胸骨针灸过程中应考虑到胸骨骨化中心的发育,有利于避免针灸不当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崔雪王君霞李瑞光马得廷
关键词:胸骨针灸儿童
不同时间窗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的扩散加权成像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不同时间窗内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度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临床确诊为HIE的常规MRI、DWI图像,根据日龄分为2组,其中早期病例组(≤7d)38例、中晚期病例组(8~28d)39例。对两组病例进行T1WI、DWI分度并与临床分度比较。结果与临床分度结果相比较,早期病例中:D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6.25%(9/16)、100%(14/14)和100%(8/8);T1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5%(4/16)、71.43%(10/14)和25%(2/8)。DWI分度与T1WI分度无统计学差异(U=-1.899,P=0.058)。中晚期病例中:D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1/12)、28.57%(6/21)和66.67%(4/6);T1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9/12)、95.24%(20/21)和100%(6/6)。DWI分度与T1WI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U=-3.778,P=0.000)。结论不同时间窗DWI和T1WI对HIE分度评价不同。DWI对早期HIE进行分度可行,并与临床分度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但与T1WI分度无统计学差异;而对中晚期HIEDWI分度明显不及T1WI分度。
马得廷王君霞马振波孔庆奎刘志强谢元忠张有军姚国
脑干急性梗死与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并MRI证实的脑干梗死100例,其中急性期组53例(发病时间<2 d)、亚急性期组47例(发病时间2~14 d)。对照组即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呈高信号40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测定各组受检者 ADC 值。结果脑干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的 ADC 值分别为(344.72±73.96)×10-6 mm2/s、(425.62±92.86)×10-6 mm2/s,对照组小脑上脚交叉区ADC值为(682.02±36.83)×10-6 mm2/s。经统计学处理,各组 ADC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马得廷王君霞张有军谢元忠
关键词:脑干梗死表观弥散系数
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和表观弥散系数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量化比较不同年龄段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探讨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ADC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人群横轴位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30~79岁,平均54.7岁。由一名专家运用感兴趣区(ROI)功能在FA图和ADC图上分别测量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间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双变量相关用于分析年龄对小脑上脚交叉信号的影响或相关性。结果 100例健康成年人中,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0.52±0.04)明显低于小脑上脚的FA值(0.7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18,P=0.000)。其中小脑上脚交叉的男性和女性FA值分别为0.52±0.04和0.51±0.04,无统计学差异(t=1.404,P=0.164)。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r=0.300,P=0.002)。小脑上脚交叉和小脑上脚的ADC值分别为(722.23±38.75)×10^-6 mm^2/s和(759.16±31.23)×10^-6 mm^2/s,有统计学差异(t=-8.047,P=0.000)。小脑上脚交叉的女性ADC值为(725.98±35.04)×10^-6 mm^2/s,虽然高于男性ADC值[(718.48±42.16)×10^-6 mm^2/s],但无统计学差异(t=-0.967,P=0.336)。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小脑上脚交叉的ADC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0.076,P=0.451)。结论在DTI图像中,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均低于小脑上脚,并且均与性别没有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大,FA值呈现增高趋势,ADC值则与年龄无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马得廷王君霞孔庆奎谢元忠
关键词:各向异性表观弥散系数
双侧小脑上脚各向异性分数与年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评估双侧小脑上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探讨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健康受检者DTI图像数据,男54例,女56例,14-79岁,平均50.8岁。由一名专家运用感兴趣区(ROD功能在FA图上测量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FA值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110例健康者中,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分别为0.707±0.050、0.712±0.050,无统计学差异(t=-1.829,P=0.000)。右侧小脑上脚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O.400,P=0.000),左侧小脑上脚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32,P=0.000)。结论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小脑上脚随年龄的生理变化过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吴珂王君霞马得廷张有军谢元忠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各向异性
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干中脑脚间区急性梗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9例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和51例健康受检者(中脑脚间区在DWI上呈高信号)的常规MRI及DW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两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共同进行两次评价,第一次仅对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进行评价,第二次对常规MRI、DWI和ADC图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并比较两次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一致性(Kappa值)以及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评价的一致性分别为低度(K=0.363)和高度(K=0.940)。两次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分别为79.6%和100%(P=0.001),特异性分别为56.9%和94.1%(P=0.000),准确性分别为68.0%和97.0%(P=0.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3.9%和94.2%(P=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和100%(P=0.001)。结论 DWI序列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需与正常扩散高信号鉴别,结合常规MRI可显著提高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一致性、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马得廷王君霞谢元忠张有军
关键词:中脑脑梗死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相位编码方向对脑白质信号变化的扩散加权成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相位编码方向(PED)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脑白质信号强度(SI)和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方法对12例健康成年人(年龄21~42岁,男7例,女5例)分别采用三种PED[从右到左(R■L)、从左到右(L■R)和从前到后(A■P)]进行横轴位DWI扫描(b=0、1000s/mm2),比较两侧大脑半球各叶脑白质SI和ADC值的变化,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在R■L和L■RPED的DWI中,两侧额叶(基底节层面)、颞叶脑白质S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枕叶、顶叶和额叶(半卵圆中心层面)的脑白质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PPED的DWI中,双侧枕叶、顶叶、额叶和颞叶的脑白质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部位双侧脑白质的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中双侧脑白质信号存在差异性,较低层面额叶和颞叶脑白质信号随PED不同而变化,而ADC值不因PED变化而不同。
马得廷王君霞刘志强孔庆奎王昭华马振波谢元忠张有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快速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MR快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最优序列组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10天内由于围产期窒息行MRI,根据日龄分为出生4天以内(Ⅰ组或早期组)和出生4~10天(Ⅱ组或晚期组)两个亚组。两名评估者共同回顾性评估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矢状位T1WI及不同序列组合对HIE的分度,并计算与参考标准一致性(Kappa值),确定MRI对HIE快速评价的最优序列组合。结果与参考标准比较,对新生儿HIE的分度评价,DWI在早期组评价的K值为最高(K=0.783),T1WI在晚期组评价的K值为最高(K=0.704)。横轴位T1WI、T2WI和DWI联合序列评价与参考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K=0.865),依次增加FLAIR和矢状位T1WI序列到T1WI、T2WI和DWI联合其K值不变。结论MRI横轴位T1WI、T2W和DWI联合是快速评估新生儿HIE的最佳序列组合。
吴珂付民峰王君霞马得廷姚国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中脑脚间区弥散加权成像信号与表观弥散系数的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中脑脚间区弥散信号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健康人的横轴位DWI图像[TR/TE=3200 ms/94 ms,4次信号采集,弥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取0和1000 s/mm2,矩阵192×192,层厚5 mm,层距1.5 mm,视野=230 mm],其中男111例,女105例,年龄10~77岁,平均41.1岁。中脑脚间区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对比信噪比(CNR)和ADC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性别之间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中脑脚间区的CNR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中脑脚间区信号明显高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信号(CNR 25.48±7.25 vs.18.79±5.60;t=20.465,P=0.000);男女性别间CNR无统计学差异(t=-1.796,P=0.074)。中脑脚间区CNR与年龄呈轻度正相关(r=0.369,P=0.000)。中脑脚间区的ADC值[(696.23±40.43)×10-6 mm2/s]明显低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ADC 值[(741.28±44.92)×10-6 mm2/s](t=-14.654,P=0.000)。男女性别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t=-1.199,P=0.232)。中脑脚间区的ADC值与年龄没有相关性(r=0.005, P=0.936)。结论正常中脑脚间区在DWI图像中多呈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性别无关,其ADC值与年龄、性别均没有相关性。DWI联合ADC有助于识别中脑脚间区的信号特征。
马得廷王君霞孔庆奎谢元忠
关键词:中脑表观弥散系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