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柱
- 作品数:150 被引量:286H指数:8
-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异常及临床治疗
-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CLL常见染色体异常及其与临床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以4种序列特异性探针P53、D13S25、ATM、RB1和1种着丝粒探针CSP12,采用间期FISH对...
- 徐淑芬白海王存邦张茜葸瑞潘耀柱姬菩忠
-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预后因素
- 文献传递
- R-CHOP与CHOE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R-CHOP与CHOEP两种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比较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法:采用同期(2006-01~2012-06)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3例DLBCL患者分为2组,39例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4~6疗程,34例患者接受CHOEP方案4~6疗程。结果:R-CHOP组39例患者中16例获完全缓解(CR),12例获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CR+PR)为71.8%(28/39);CHOEP组34例,CR 12例,PR 11例,总有效率(CR+PR)67.6%(23/34);R-CHOP组CR+PR率高于CHOE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CR及PR率与临床分期、LDH水平、B细胞来源(GCB型,Non-GCB型)及有无大包块病变有关(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R-CHOP方案治疗后患者28个月的PFS和OS分别为(54.8±5.2)%和(65.4±5.7)%;CHOEP组分别为(47.6±4.5)%和(53.3±4.9)%;两组PFS和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OE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能够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而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 徐淑芬白海王存邦张茜葸瑞周进茂陈燕潘耀柱
- 关键词:淋巴瘤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
- 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报道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APL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APL患者,经改善脑循环、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脑梗死症状加重.结论 对于合并有血栓形成的APL患者,在应用ATRA治疗APL时,对各种凝血异常均需提高警惕,不仅要防止出血,也要高度注意ATRA可能加重的血栓形成.
- 赵丽萍张茜潘耀柱白海程国山
-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
- F118.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
- 徐淑芬白海王存邦张茜葸瑞潘耀柱陈燕赵强
- 文献传递
- 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反应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辐射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的自噬反应。方法应用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0、2、4、8、10GyX线照射后4hhBMMSC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0、8、10Gyx线照射后4h的hBMMSC自噬形态学变化,以经典的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处理组作为阳性对照,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 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MAPLC3,MAPLC3,简称为LC3)mRNA表达。结果在低于8Gy的剂量范围内,hBMMSC的凋亡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坏死率和死亡(凋亡+坏死)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升高幅度较小。当剂量增至10Gy时,凋亡率升至最高,而坏死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幅度增大。并且整体凋亡率变化比坏死率明显。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中偶见自噬泡(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合称为自噬泡)出现,而照射组及阳性对照组中均可见明显自噬泡聚集,8Gy照射组的自噬泡阳性细胞比例为(71.67±7.64)%,高于10Gy照射组的(56.67±7.6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中Beclinl mRNA和LC3mRNA表达水平均很低,而照射组及阳性对照组中两个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且8Gy照射组(0.518±0.005、0.408±0.006)表达水平高于10G照射组(0.441±0.002、0.360±0.019)%。结论辐射应激可以诱导hBMMSC的自噬反应,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自噬可能对hBMMSC有放射保护作用。
- 陈哲白海潘耀柱王存邦赵强胡晓燕马晓慧
- 关键词:自吞噬作用间质干细胞BECLINL细胞凋亡
- 应用G-CSF对不同人群外周血CD_(34)^+细胞和T细胞亚群影响的动态变化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健康人及处于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CD+34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健康人和 16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以G -CSF 15 0 μg 12h ,皮下注射 ,连用 6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4 和T细胞亚群。结果 (1)应用G -CSF前 ,两者的外周血CD+34细胞分别为 (0 .39± 0 .2 7) %和 (0 .4 7± 0 .2 5 ) %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应用 72h后 ,CD+34 细胞分别达(1.2 9± 0 .6 4 ) %和 (1.4 7± 0 .95 ) % ,较前均有明显增加 (P <0 .0 1)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应用 96h后 ,CD+ 34 细胞达高峰 ,分别为 (1.4 1± 0 .73) %和 (1.5 8± 0 .83) %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较应用G -CSF前差异显著 (P <0 .0 1)。 (2 )无论是否应用G -CSF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T细胞亚群比例均处于倒置状态 ,而健康人T细胞亚群则比例正常。随两者应用G -CSF后CD+34 细胞逐渐增加 ,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结论 健康人及处于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在应用G -CSF后 ,外周血CD+ 34 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并于 96h后达到高峰 ,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
- 王存邦欧英贤白海潘耀柱魏亚明欧建锋慕海霞王晓静
-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外周血CD^+34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粒细胞集落剌激因子 (G CSF) 5μg·kg- 1 ·d- 1 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预处理方案为TBI加VEAMC方案 ;输入CD34 + 细胞中位数为 5 .4(3 .2 0~ 9.33)× 1 0 8个 /kg ;用环孢素A加甲氨喋呤或甲基泼尼松龙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 :移植后ANC及PLT中位重建时间分别为 1 5d、1 9d ;1 5例中有 6例发生aGVHD(40 .0 % ) ,有 7例发生cGVHD(46 .6 % ) ;1 5例中有 6例 (40 .0 % )死亡 ,其中死于间质性肺炎 3例 ,因复发死亡 2例 ,死于GVHD引起的肝功能衰竭 1例 ;9例 (60 .0 % )患者无病生存。结论 :allo PBSCT有造血重建快、感染等移植相关死亡发生率低等优点 。
- 欧英贤潘耀柱王存邦白海魏亚明徐淑芬王小靖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被引量:3
- 2015年
- 背景:外周T细胞淋巴瘤亚洲地区发病率高,具有侵袭性,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策略。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4年4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35例,包括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2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8例,间变性大T细胞淋巴瘤ALK(+)3例,ALK(-)1例;所有病例均按WHO 2001年和WHO 2008年分类进行病理分型,均采用VAEMMC+全射照射预处理方案。结果与结论:随访中位时间54个月(9-120个月),28例患者(80%)存活,其中无病存活25例(71%),8例(23%)复发,其中7例死亡,1例尚在治疗中。近期毒性主要为骨髓造血受抑,无明显远期并发症。结果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早期(第1次完全缓解)行移植疗效佳。
- 潘耀柱白海王存邦葸瑞张茜王晓靖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外周干细胞外周T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总生存率
- 混合骨髓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小鼠白血病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有可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目的:观察自体骨髓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对小鼠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Balb/c小鼠经直线加速器照射3Gy后分为白血病模型组、白血病模型照射组、混合移植组、自体骨髓移植组,均尾静脉注射5×105K562(GFP+/NeoR+)或K562(GFP-/NeoR-)细胞。7d后6Gy照射,自体骨髓移植组移植自体骨髓细胞或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混合移植组移植小鼠自体骨髓细胞混合1/10的H-2半相合异体骨髓细胞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4周后行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外周血细胞亚群、GFP及NeoR基因测定,肝、脾匀浆细胞GFP和NeoR基因测定。结果与结论:白血病模型组小鼠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于20d内全部死亡,白血病模型照射组小鼠因造血功能衰竭于14d内全部死亡;自体骨髓移植组、混合移植组均有多少不等小鼠无白血病存活超过28d,且混合骨髓移植后及自体骨髓移植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治疗可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可更进一步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
- 王存邦白海葸瑞张茜周进茂赵强潘耀柱
- 关键词:混合骨髓移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过继免疫治疗
- PD-1/PD-L1通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0年
- 程序性死亡细胞受体-1 (PD-1)被提出已经27年有余。自PD-1首次发现以来,陆续发现其配体PD-L1和PD-L2,以及其他检查点受体如TIM-3和LAG-3,逐步阐明了PD-1/PD-L1通路的作用机理,推动了肿瘤免疫疗法的迅速发展。目前针对PD-1/PD-L1通路的药物已经上市,包括Pembrolizumab、Nivolumab、Atezolizumab、Avelumab、Durvalumab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肾细胞癌及肝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血液系统肿瘤作为人类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疗法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这篇综述主要介绍PD-1/PD-L1通路在血液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并将其近年来在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必要依据。
- 马银娟潘耀柱
- 关键词:PD-1PD-L1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