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灿月

作品数:3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学
  • 8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红楼
  • 6篇红楼梦
  • 5篇教育
  • 4篇隐义
  • 4篇人文
  • 3篇多丽斯·莱辛
  • 3篇学术
  • 3篇意象
  • 3篇自序
  • 3篇文本
  • 3篇小说
  • 3篇科类
  • 3篇课程
  • 3篇高职
  • 3篇工科
  • 3篇工科类
  • 2篇性意识
  • 2篇意象群
  • 2篇院校
  • 2篇张爱玲小说

机构

  • 30篇湖南工业职业...
  • 1篇武陵大学

作者

  • 30篇毛灿月
  • 2篇谢诚诺
  • 2篇王柏林
  • 1篇胡正奎
  • 1篇卢文涛
  • 1篇周梦顺
  • 1篇袁正新

传媒

  • 6篇湖南工业职业...
  • 1篇理论观察
  • 1篇湖南省政法管...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南民族学院...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黑龙江史志
  • 1篇平原大学学报
  • 1篇前沿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贵州工业大学...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当代教育理论...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2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 4篇200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张爱玲《红楼梦魇》的情感向度被引量:1
2008年
作为学术专论的序言,《〈红楼梦魇〉自序》以写实的态度,表述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精神与情感渊源。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
毛灿月
关键词:情感
《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
2008年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毛灿月
关键词:红楼梦隐义
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应开设综合文科课程
2001年
在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综合文科课程 ,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它涉及人才的人文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学习心态 ,社会的就业与创业多元化、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整合 ,学院发展中的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既是受教主体的内在需求 ,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 。
毛灿月
关键词:综合文科课程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文素质
张爱玲的间接诉情文本解读
2008年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毛灿月
关键词:文本
从《红楼梦》到《红楼梦魇》
2008年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
毛灿月谢诚诺
关键词:红楼梦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职业目标的确立和实践被引量:1
2008年
解决高职生职业定向与定位的困惑和职业目标教育的缺失与误区等现实问题,在于强化职业目标意识、构建职业目标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等研究和实践。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需要,是回归职业教育本质目的,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和谐就业,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王柏林毛灿月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就业竞争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
2001年
毛灿月
关键词:课堂语言《梦游天姥吟留别》《故乡的榕树》情感美《天山景物记》《荷塘月色》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群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2008年
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风雨之中,“风雨”成为她的小说中的一个基本意象。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推脱不掉司徒协的手镯,此时小车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之后她终于在风雨之中一步步走向堕落;白流苏(《倾城之恋》)在细雨迷蒙中身着一件绿色的雨衣回到香港做了范柳原的情人;振保(《红玫瑰与白玫瑰》)在雨天赶回家拿雨衣,
毛灿月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意象群《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风雨雨衣
张爱玲男性贬抑书写的荒原意识诉求被引量:3
2009年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毛灿月
关键词:荒原意识贬抑
两性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张爱玲与多丽斯·莱辛之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多丽斯.莱辛都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前提,以同作品人物相似的感受为情感诉求,执着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精神残损和所承受的压力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自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毛灿月
关键词:两性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